1979
語錄
我信仰我自己,信仰我自己的信念,我想每個人都應該這樣。
——1998年
張國榮談自己的信仰
《有誰共鳴》的填詞人小美應雜誌邀請,要寫一篇關於張國榮的文章。對這位偶像,對這個合作不久的明星,她想了很久,寫了又改,終究在一個清晨定下了標題:絕對自我。
這是對張國榮最簡潔有力的評價。
《張國榮 絕對自我》by 小美1977年入行時,張國榮20歲,從一開始,他就被人認為是一個自我的人。
剛入行時被麗的安排演出電視劇,年輕的張國榮與毛舜筠十分投契,假戲真做。宣傳活動時,記者問他是否真的拍拖?他毫不諱言:「當然!如果不是真的要好,誰願意被拉在一起宣傳?!」
年紀輕輕,個性實在不小。
討厭聯群結黨攀關係,大大方方走自己的路,獨來獨往,卻難免走得辛苦。
這種坦白耿直的性格令他錯失了不少好機會,雖然是偶像派小生,其演出的機會卻不太多。有一次原本被告知在即將開拍的電視劇裡有個角色,正式開拍後發現演員表裡沒有自己的名字。據理力爭,導演說,要不為你加一個角色。——勉強多增加一個角色,好似嗟來之食,乾脆不要了。
在麗的電視台發展前景不好,他醞釀要跳槽;港台前來借藝員,便立刻答應。他心事從來藏不住,媒體朋友都知道了。被問起不怕麗的不滿?他撇撇嘴:反正我也不打算續約了。
倒是麗的捨不得放棄這個我行我素的小伙子,趕緊策劃好劇本留住他。
安排他演出,從來不肯按旁人的習慣規規矩矩地穿戴西裝領帶,牛仔褲、背心、水手服,甚至還前衛地畫煙熏妝。觀眾都不受落,噓聲四起,他不是改變自己的形象,而是在心中下決心,總有一天要讓你們喜歡我!
1980年,雜誌社向張國榮邀稿,約他寫一寫自己的事,「自由稿」,寫什麼都可以。
張國榮提筆道:「我不習慣給人家去評論,也不輕易去改變自己遷就別人,總言之,我想我的本人非常固執和自我,旁人絕不容易發現屏幕下真正的我。『I\'m What You Think I\'m』便是了,反正我未必一定會引起你們的興趣。」
憤然個性躍然紙上。
《張國榮執筆自由稿》
他說著「I\'m What You Think I\'m」,做的事卻是「I Am What I Am」。我就是我,絕對自我。
只是初出道時的張國榮雖然自我,卻帶點莽撞不得體,說「I\'m What You Think I\'m」時,正是他最不為觀眾認可之時,處處碰壁,令他感到彷徨,憤而說一句,你們怎麼看,我就是什麼樣的人——潛台詞正是,那是因為你們沒有看到真正的張國榮。
幸而他的性格從來未變,隨著歲月的沉澱,張國榮的「自我」逐漸出落得潤澤大氣,卓爾不群。
為張國榮的「熱‧情」演唱會設計整套演出服的設計大師Jean Paul Gaultier在時尚界素有「壞孩子」之稱。他喜歡這個稱號,他從來不設計「循規蹈矩的正裝」。不過他也解釋:「僅僅在我的專業領域,我才是個壞孩子。現實生活中我很安靜,也很體貼人,而在時尚界,安靜的性格不會給你帶來任何成就,這就是為什麼我必須成為一個無畏的反抗者。」
這一評價用在張國榮身上亦如此貼切——或許可以說,「大師」多有異曲同工之處,無論何種領域,都必須在專業上足夠「自我」,又在生活中足夠「謙遜」,才能最終獲得成功與成就。
張國榮的自我,是自強不息。
一向積極的處世態度,是張國榮屹立不倒的原因。鬱鬱不得志的那些年,張國榮從來沒有放棄過。娛樂圈裡的藝人走馬觀花,起起落落大有人在,許多人過不了低潮就紛紛離開了,但張國榮始終在堅持,對自己充滿自信。「噓」聲噓不走這位自強不息的新生歌手。
大紅大紫後的張國榮並不是沒有經歷過低潮,他追求突破、追求創新,在東奔四走的過程中總有碰壁,總有挫折。比如1998年,他母親病逝,自己拍攝MV時跌傷,拍的電影叫好不卻叫座,似乎處處不順。又或者是事業遇到瓶頸,或者不被人認可,或者經歷莫名詆毀,他所做的,是不斷調整自己的狀態,不斷向他人求教,不斷尋求解決方式,而非怨天尤人。他深知無論怎樣努力,總會有人覺得好,也有人覺得不好,所以「要靠你身邊的良師益友和你自己去判斷,令你自己有信心。當你有了信心去做事,旁門左道的人是無法影響你的。」
他籌備拍攝的《偷心》,在最後階段發現青島不是理想中的拍攝城市,他立刻去其他城市查看,準備調整劇本。即使在最後罹患抑鬱症的歲月裡,即使痛苦不堪,也從未放棄求醫問藥,希望自己盡快好轉。
他的生命中,時時處處標注「堅強」二字。
張國榮的自我,是敢做敢當。
在工作中他特別喜歡「挑戰權威」。發行唱片時,無論是選歌、歌詞、歌名、甚至歌曲數量、唱片名用英文還是中文,統統意見多多。發行《Hot Summer》時討論唱片封面,張國榮特別喜歡咬手指的一張照片,但是公司上層卻不滿意,認為太過孩子氣,與他的巨星身份不符。好說歹說,他勉強同意。但唱片臨近發行前,張國榮悄悄打電話給製作公司,硬是換上自己喜歡的照片,幾乎使得製作期拖長,影響發行,令公司上層心驚膽戰頭痛不已!幸好最終效果很是不錯,孩子氣的形象令觀眾耳目一新。
說的就是這張《Hot Summer》退出歌壇後,他堅持不再唱歌,把機會讓給新人。媒體都猜他忍不住多久,沒幾天就會回到歌壇,他偏偏不,一連多年都不再上台。大家都懷念他的聲音,一再盛邀,他都不肯。許冠傑舉辦告別引退演唱會,請歌壇所有大小歌手出席歌唱,傳媒都在猜測張國榮一定不肯開口,大概會以「朗誦」的方式與許冠傑合唱。張國榮又讓大家意外,不顧傳媒或許會詆毀他「不守承諾」,大大方方與許冠傑合唱金曲《沉默是金》,只因為「許冠傑是我最喜歡的藝人」。
笑罵由人,灑脫地做人。
張國榮的自我,是待人以誠。
94年上電台節目,他妙語連珠笑聲不斷。末了還替主持人呼籲各位「兄弟姐妹」:「我知道很多嘉賓上節目是不說話的,但是,這是Talk Show,你不說話過來幹什麼呢?所以,麻煩你們以後上這種節目都要『大爆料』!」收音機前聽到這番話的圈中人恐怕是人人咋舌!
「麻煩你們大爆料」!
做人做事,都講求一個「真」字、一個「誠」字。
張國榮做人坦坦蕩蕩,看中自己的聲譽。從藝26年沒有一個人說他一聲「不好」,他自己亦能問心無愧說一句:我在圈中沒有一個敵人。這不僅是對自己的自信,也是對他人的信任。
最初時年輕氣盛,不懂得如何與人相處,在我行我素的時候不免有得罪他人之處。待他漸漸懂得收斂銳氣之後,他對人的誠懇與熱情立刻顯現出來。
他喜歡別人讚他「靚」,然後咧嘴大笑。事實是他真的很「靚」,為人漂亮、做人坦誠、做事認真,是造物者的光榮。
所有與他合作過的人,都珍惜彼此合作的時間,都覺得與張國榮一起工作是榮譽,是開心。
張國榮的自我,是不斷反思。
在娛樂圈十數年,日日面對歌迷與觀眾,為了迎合市場的需求不得不改變自己。叱吒歌壇享受掌聲之時,他每天都在反思,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他總是這樣,到了某一個階段,其實已經比別人優秀得多,卻總會覺得自己是否有哪一方面不對路。為了找回自我,他不惜退出歌壇。
但是在加拿大百無聊賴的日子裡,他又反思到自己喜歡做事、害怕頹廢,反思到自己還是最適合演藝工作,反思到每天「吃過早飯就等日落」的日子遠不是自己想要的。
「其實每一個人的進步和退步,和他反思多不多是有著很大的關連。」張國榮說。他的成功不是從天而降,是一步一個腳印踩出來的。
都說娛樂圈難容「我行我素」,可是張國榮在圈中縱橫的26年,證明了堅持「自我」反而更能打動人。
2000年,在日本與一眾圈中好友拍攝《戀戰沖繩》,風光明媚,心情愉快。劇組中另一位演員谷德昭與張國榮閒聊,不知怎麼說起了那句「I am what I am, I am my own special creation」,這原本是音樂劇《虛鳳假凰》中的插曲歌詞。這部影片是好萊塢賣座喜劇,是首部以同性戀者為主角的代表性作品。而「I am what I am」這句話的原始出處是《聖經》,意思是:我是自在永在的神。
谷德昭玩味著歌詞,忍不住對張國榮說:「哥哥,這句子很『你』呀!」
張國榮略一沉吟:「嗯!得寫一首歌才行!」
不幾日,旋律已出。
張國榮打電話哼給好友林夕,讓他一定要用「I Am What I Am」開頭,這也是他給林夕的唯一一次「命題作文」。五個小時後,歌詞傳給了張國榮。
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這是張國榮的「自我宣言」。
本篇提到和使用的部分資料
✔ 《自由稿》,張國榮,《群星譜》雜誌,1980年。
✔ 《張國榮 自戀自愛》,汪曼玲,香港《明報週刊》,2001。
✔ 《香港有一位這樣的藝人是我們的福氣和驕傲》,谷德昭專訪,《張國榮的電影世界3》,香港電影雙週刊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6月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