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橋湛山

(石橋湛山Ishibashi Tanzan 1884.9.25—1973.4.25)

出任第55屆(1956.12.23—1957.2.25)內閣首相

石橋湛山(1884—1973)是日本著名記者和政治家,中國人民的朋友。他在戰前進行的反戰、反侵略主義活動及戰後為恢復發展中日友好關係做出的積極貢獻,得到了社會的尊敬和高度評價。

1884年,石橋出生在日蓮宗佛門世家,幼名省三,皈依佛門後改名為湛山,但他卻從不曾是遵守清規戒律的佛門弟子。

石橋從小頭腦聰敏,也很頑皮,不願在學習上下工夫,以至上小學時兩次「蹲級」。隨著年齡的增長,終於發奮讀書,考入東京第一高中和早稻田大學。

石橋性格直率,辦事乾脆,善於獨立思考而不人云亦云,並且敢於堅持自己的見解。

1907年,石橋在早稻田大學文學院哲學系畢業,次年經人介紹,到《每日新聞》社當記者。1911年轉入《東洋經濟新報》社,直到日本戰敗為止的30餘年裡,長期在該報社《東洋時論》月刊社任職,曾任社長和總編。以該刊物為陣地,石橋以筆為刀槍,向擴張主義勢力及其理論發起了不懈的攻擊。

石橋大學時的專業是哲學,在《每日新聞》社工作時負責文藝評論,到《東洋經濟新報》社後,開始學習經濟理論,研究經濟問題。在自學經濟理論時,研讀過塞利格曼的《經濟學原理》、托因比的《十八世紀英國工業革命史》、馬克思的《資本論》等各種流派的名著,視野大開。憑著勤奮與天賦,成為一位出色的政治經濟評論家。

早在明治初年開始,日本政府便在「富國強兵」的口號下,把向海外擴張作為基本國策,目光盯向中國和朝鮮。1889年,軍閥巨頭山縣有朋提出「主權線」與「利益線」的侵略理論,使「大陸政策」理論化。隨後,日本通過發動甲午、日俄戰爭,將侵略理論付諸行動,把朝鮮、中國台灣與遼寧南部地區淪為殖民地。另一方面,日本社會也存在著處於非執政地位的「產業型」資本家階層,他們從切身利益出發,要求參政權,主張自由競爭下的和平經濟。石橋湛山便是這類所謂資產階級自由派的代言人。

1912年,28歲的石橋發表「滿洲放棄論」,公開譴責日本政府侵略「滿洲」 是「愚蠢」、「危險」的行為,這種認為不僅違反「道義」原則,從經濟合理主義觀點出發也得不償失。這篇數據可靠,論證嚴密的文章,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在其他文章中,石橋對所謂「領土狹小」、「人口過剩」、「資源貧乏」、「滿蒙是日本的生命線」和「國防線」的謬論,進行了有力的批駁,他主張的是「小日本主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政府火中取栗,派兵攻佔青島,奪取德國在中國的權益。對此,石橋堅決反對,連續發表「論青島不可佔領」、「再論青島不可佔領」等文章。大隈內閣迫使袁世凱政府簽訂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後,石橋立即撰文抨擊,認為條約的簽訂對日本「是一次根本性的大失敗」,對日本國民「也是一個重大的損失」,強烈要求政府「拋棄帝國主義」。對日本出兵西伯利亞,干涉蘇維埃革命,石橋也明確表示了反對立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利用中國的動亂,加緊經濟滲透和軍事干預,激起中國人民的堅決抵制和反抗,對此石橋深表同情。在這一時期發表的文章中,石橋抨擊政府的侵略政策,指出日本的侵略行徑與沙俄侵略中國沒有本質區別,要求政府撤回駐外軍隊,「立即放棄在華特權」,將佔領地歸還中國。

1927年至1928年間,田中義一內閣以保護日僑為借口,三次出兵山東,製造「濟南慘案」,干涉中國內政。石橋在措辭嚴厲的文章中,譴責政府發動「國民不願進行的戰爭」,稱支持政府出兵的民政黨是「殺人幫兇,其罪與政府等同」。

1931年9月18日,關東軍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九一八」事變,武力侵佔中國東北。日本政府開動所有宣傳機器,顛倒是非,混淆視聽,為侵略行為塗脂抹粉。在法西斯勢力甚囂塵上的白色恐怖下,石橋不為所動,事變發生後第九天,發表《解決滿蒙問題的根本方針是什麼》一文,明確指出「滿蒙終究是中國的領土」,日本想用武力「根本解決滿蒙問題」,「顯然不可能達到目的」。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國內迅速建立起軍部法西斯專政,實行白色恐怖,自由發表言論已不可能。儘管如此,石橋也未趨炎附勢,而是以婉轉方式,對這場侵略戰爭提出批評。

縱觀石橋在戰前30餘年的活動,可以認為,他是非社會主義營壘中一貫堅持反戰、反侵略的新聞記者,其主持正義、不畏權勢,身置逆境而不失節的鬥爭精神,難能可貴。

戰前的進步活動,使石橋在戰後博得很高威望。1945年參加了自由黨的籌建工作後,出任第一次吉田內閣藏相。但是,同鳩山一郎的經歷相似,1947年5月,石橋在「整肅」中突然被佔領當局革除公職,理由是他在戰前發表過內容不妥的文章,這顯然缺乏根據。實際上是因為他擔任藏相時,對佔領當局的「指令」不能唯命是從。此後,石橋在日本政治舞台上一度消失了身影,1951年6月 「整肅」解除後,他才走出「沒有鐵窗的監獄」生活。

石橋恢復公職後回到自由黨內,1953年任鳩山派自由黨政策審議會會長,因吉田茂排擠,於1954年11月與鳩山一郎一起退出自由黨,接著與重光葵為首的改進黨合作,組成民主黨。同年12月,吉田茂下台,鳩山組閣,石橋入閣擔任通產相。

鳩山首相兼自民黨總裁執政兩年,在實現日蘇邦交後,於1956年11月5日辭職。圍繞下任總裁即首相一職,自民黨內派系間展開了建黨後首次混戰,按照石田博英的說法,加入爭奪戰的共有「七個師團三個聯隊」(「師團」意為擁有20名以上議員的派系,指岸信介,石井光次郎、石橋湛山、大野伴睦、河野一郎、三木武夫、松村謙三、吉田茂等派。吉田派又分池田勇人、佐籐榮作兩派,「聯隊」意為擁有10名左右議員的派系,指北村德二郎、大麻唯男、蘆田均等派)。自民黨總裁選舉時,岸223票,石橋151票,石井131票。均未超過半數,只得進行第二輪表決。決選時石井派大部轉投石橋,結果石橋得258票,岸得251票,石橋以7票優勢獲勝,當選為第二任自民黨總裁,遂被推舉為首相,於1956年12月27日組成石橋內閣。

石橋上任後多次發表施政演說。1957年1月8日在日比谷公會堂演講時,把新內閣的政策主張概括為「五項誓言」,即國會活動正常化,嚴肅政界和官界紀律,擴大就業和增加生產,建設福利國家,確立世界和平。五項誓言的前兩項是關於政治方面的,石橋主張廉潔的政府,力圖調解黨內矛盾,消除派系,使執政黨與在野黨一起在國會中發揮作用,保證議會政治的運行。第三、四項是關於經濟方面的。與上屆政府的不同點是,石橋不但重視增加生產,還把社會就業、福利問題擺在重要位置,在實施這一政策時,提出了「減稅1000萬,公共投資1000萬」的口號,制訂「擴張性財政」預算,刺激業已起步的經濟高速增長。第五項是外交政策。鑒於日蘇已實現邦交,石橋把重點放在改善對華關係上,對中日兩國民間貿易活動表示支持。此外,在短暫任期內,石橋政府與厄瓜多爾、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建立了外交關係。

可惜的是,石橋因病未及實踐上述主張,便匆匆告別政壇。病因是參加母校早稻田大學的大會時,在露天會場著涼患了感冒,以致病情發展為肺炎和三叉神經麻痺,出現語言障礙,不得不遵醫囑休養兩個月。石橋責任感很強,對長時間不能親理國政深為不安,於是從「政治良心」出發,向國會遞交了《石橋書簡》請求辭職。石橋在任僅63天,在歷屆首相中,像石橋這樣主動放棄政權者實不多見。

石橋對中國人民一貫友好,大病初癒,便為實現中日邦交奔波。1959年夏,當中日關係因日本政府的敵視態度陷於僵局時,石橋寫信給周恩來總理,要求訪問中國。同年9月,石橋應周總理邀請來到北京,這是戰後第一位日本前首相訪問中國。訪華期間,石橋與周總理、陳毅副總理進行了親切交談,並受到毛澤東主席、劉少奇副主席接見。1963年9月,石橋再次訪問中國。在此期間,他利用自己的巨大政治影響,多次撰文闡述恢復中日邦交的主張,批評日本政府在對華問題上採取的錯誤立場。這些言行,對促進中日友好關係和兩國邦交的恢復產生了重要影響,但也遭到一些人的反對,右翼勢力甚至罵他是「共產黨的走卒」,對此,石橋不屑一顧。1972年,中日兩國恢復邦交,石橋在有生之年實現了夙願,分享了中日邦交恢復的喜悅。

1973年4月25日,石橋逝世,終年89歲。周恩來總理致電哀悼,電文說:「石橋先生是日本有遠見的政治家,多年來為中日友好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現在,石橋先生為之奮鬥的中日邦交正常化已經實現。中日兩國人民將永遠紀念石橋先生。」

石橋晚年親自整理出版了《石橋湛山全集》共15卷,那裡記錄了他一生走過的光輝足跡。

《日本首相評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