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條自己的政治路
戰場的士兵以戰壕沙袋為掩護,政壇上的政客們也一樣有掩身方法。毋庸置疑,尋找到適合自己的政治道路是減少與對手直接對壘的萬全之策。「霍曼事件」又一次讓默克爾手裡多了滾燙的山芋,幸好基民盟黨代會如期而至。
會議上,首先被提及的改革議案是由德國前總統赫爾佐克手下的議員們提出的全民社會保障問題,民眾的保險將改革成保費。最終,議案通過,並會在德國完全執行。
是時,最值得關注的是基民盟和基社盟的關係。
當天,施托伊伯也提出了有關稅收的改革意見,但從與會人員的掌聲持續時間來看——鼓掌時間僅持續了一分鐘,而2002年的黨代會掌聲時間是這次的幾倍——施托伊伯並沒有受到太大歡迎。他並不覺得這是自己的問題,他認為這是「上面」的意思,而參會者只是在用這種方式迎合「上面」的需要。
事情是不是如他所想的那樣?
其實,基民盟內部確實對施托伊伯和基社盟有些意見,尤其在巴伐利亞州副主席澤霍夫公開指責基民盟發佈的一系列政治決策後,這種憤怒的情緒更甚。
對會場上氣氛十分敏感的,除了當事人,就是媒體。很快,掌聲稀疏之事就登上了部分刊物,媒體還把這看作是基民盟對施托伊伯的不尊重。基社盟秘書長也對這件事做出回應,譴責「基民盟太不成熟了」。
實際上,早有人看出了這其中的奧秘。
基民盟的人只是想通過這種方式告訴巴伐利亞州,州長施托伊伯的總理候選人時代已經遠去。這不是黨代會上才出現的想法,在這之前施托伊伯的力量已日漸微弱,人們心裡已把默克爾與施羅德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聽到風聲的媒體,開始對此大加宣傳:默克爾用實際行動消除了人們對她的不信任;之前很少有人覺得她能夠掌控一個黨派,如今再沒有人這樣說。
對於這次的黨代會,默克爾還設立了一個目標,即讓基民盟擁有新的政治綱要,讓全黨內外呈現煥然一新的狀態。很顯然,她做到了。在媒體眼中,默克爾終於成為基民盟的「一號人物」,成為俯視全黨的人。
可令默克爾沒想到的是,整個2004年就像一件脫了線的毛衣,麻煩事一旦開頭就一發不可收拾。這時候基民盟內部發生的兩件醜聞,讓默克爾頗有恨鐵不成鋼的感覺。
醜聞都與電費有關。
首先是約瑟夫·阿倫茨。作為原基民盟內部專門負責社會福利問題的人員,被控告擁有不繳納電費的特權,這讓不少民眾憤怒不已,知法犯法更是讓民眾難以接受。除此之外,調查團還發現他存在收受賄賂的情況。後來,他再沒能進入基民盟主席團,而且還遭到了不少黨內人士的批評。
第二件事發生在邁爾身上。他是原基民盟書記,深得默克爾信賴,只是沒想到會出這樣的事情。他被控告的罪名是,在繳納電費時享有一定的優惠。
由於兩件事情的夾擊,民眾對這類事件絕不能寬容,而黨內呼籲邁爾下台的聲音也越來越大。
起初,默克爾還試圖保住他。在默克爾看來,儘管邁爾出了些問題,但處理大事的能力仍然可圈可點,就此拋棄他非常可惜。遺憾的是,公眾和黨內的壓力越來越大,加上後來邁爾又被查出擁有一筆來源不明的資金,這無疑是火上澆油,默克爾也無計可施,不能再度容忍。可氣憤的默克爾還是保留了邁爾的職位,這讓黨內出現了一片抗議之聲。最終,邁爾頓感無顏,自己提交了辭呈,結束了這一事件。
此後,默克爾向前聯盟黨主席朔伊布勒發出邀請,希望他能擔任邁爾的職務,但出乎她意料的是,朔伊布勒拒絕了這一邀請。
無論出現什麼樣的問題,太陽依然會升起,工作仍然要繼續。新接替邁爾的是考德爾,一個任勞任怨的默克爾的支持者。新成員的加入,為基民盟帶來了更多新鮮的血液。
是時,聯盟黨內部關於醫療保險問題的爭論也出現了矛盾。在2003年的基民盟黨代會上,默克爾決定全面、徹底地改革全國醫療保險制度,並豪言壯語地表示將於2004年在國內全面施行。德國原來的醫療保險是與國民的工資收入直接掛鉤的,基民盟的改革要點便是要取消這種關係,改成按照人數來確定費用,這被叫作「人頭費」。
「人頭費」起源於「人頭稅」,而「人頭稅」則是20世紀80年代撒切爾夫人執政期的產物。彼時,撒切爾夫人在英國進行財政改革,增加了新型稅種「人頭稅」,由於這一稅種的施行,當時的英國各地爆發了強烈的遊行示威暴動,從而也促使撒切爾夫人下台。
而此時,基民盟提出的「人頭費」醫改政策,不禁讓民眾聯想起英國的那次動亂。不出所料,這個名稱讓基民盟遭遇了巨大的名譽危機,雖在一片爭論聲中,政策名稱被改為「合作醫療費」,但之前帶來的負面感受已在人們心中布下了陰影。
在一次會議上就全盤改掉之前的政策而實行新政的做法太過偏激,因此在黨內遭到激烈反對也不是什麼怪事。此前,德國的醫療保險是由全國來共同承擔的,改革後的合作醫療模式會給低收入的家庭帶來不小包袱。除了民眾怨聲載道之外,施羅德帶領的執政黨也抓住了聯盟黨的這條「小辮子」,不停地對他們進行公開斥責。
基社盟也沒有對此保持沉默,這個政黨雖然小,對權勢名望的要求卻並不小,反對的聲浪一陣高過一陣。州副主席澤霍夫並不負責黨內的社會福利問題,但他從頭至尾都表示強烈的反對。他認為,基民盟在黨代會上通過的稅收和福利政策相互矛盾,並且沒有可行性。
連自己的手下都在全心全意地考慮社會福利問題,基社盟主席施托伊伯哪能顯得連下屬都不如呢?因此,他支持默克爾的可能性不大,這使默克爾失去了對自己最有利的盟友的推力。
在黨內各方的施壓下,施托伊伯提出了全新的社會醫保方案,這對默克爾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在他的方案中,所有的變革都循序漸進地進行,也更加契合民眾的要求,切實地考慮到了民眾的切身需要。
不過,從聯盟黨內部的情況出發,這個政策不可能被通過。由於默克爾的堅持,加上社會問題本身就是一個政黨非常關鍵的問題,哪怕有人在這個問題上讓步,這所代表的意思也完全沒有單純的讓步那麼簡單。因此,基民盟和基社盟進入了僵持階段。
這樣的僵持持續了近一年的時間。大家開始慢慢覺得,這個問題可能將成為兩個政黨的死結,未來聯盟黨的合作將可能遇到更多的麻煩和危機,能否再次親密無間地團結起來也將是未來基民盟面臨的重大困難。
然而,誰也想不到,在一年一度的黨代會來臨之前,這個問題解決了。
最終,兩個政黨各退一步,推出折中的醫保政策。這樣的決定讓聯盟黨內部避免了許多問題和隔閡,也讓黨代會能夠如期舉行,但許多民眾非常不滿。這是一個折中方案,在很多問題上都顯得非常應付,而民眾也明顯感到了聯盟黨的這種「漫不經心」,由此給聯盟黨帶來了極其不良的影響,社民黨反而坐收漁翁之利。
難道,聯盟黨內部就從來沒想過會產生這樣的後果嗎?肯定不是。政治家會把最壞的可能都想到,只是這個改革的決定權基本都掌握在默克爾手中,而她採取的對策是聽取財政專家團的意思,並沒有將基社盟的意見考慮在內。
此後,聯盟黨內部可謂默克爾一家獨大,她通過這種「技高一籌」的方式,為自己鋪就了一條別樣的政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