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2日,德國大選落下帷幕,結果毫無懸念:默克爾帶領的基民盟及其姊妹黨基社盟獲得了41.5%的高支持率。這就意味著,默克爾將開始她領導德國的第三個任期,領導時間也將延至2017年。
經過了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的檢驗,民眾相信,默克爾能帶領德國走得更好。
此次選舉中,其他黨派的成績幾乎可以用慘敗來形容:最大的在野黨社民黨(全稱社會民主黨)得票為25.7%,這是該黨有史以來第二差的成績;綠黨得票為9.4%;而默克爾的執政夥伴自民黨(全稱自由民主黨),甚至沒越過進入議會的最低標準(5%),僅有4.8%。
消息公佈,各國領導人都發來了祝賀。法國總統奧朗德在選舉結束後,第一時間與默克爾通了電話,並邀請默克爾在組織內閣的工作結束之後前往法國訪問;意大利總理則表示,這對歐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歐洲理事會常任主席范龍佩也表達了對未來德國的信心。在歐債危機的陰雲還未完全消散之際,默克爾的連任無疑有著更深刻的意義。
經歷了長達8年的執政之後,默克爾還能得到如此令人雀躍的民意偏向,這在德國的歷史上非常罕見。究竟是什麼讓她能夠繼續前行?是什麼讓民眾選擇相信她、支持她呢?
早在2011年,德媒公佈的民意調查結果就已顯示,默克爾的支持率大大高於其他候選人,大部分德國民眾都相信,默克爾具備解決德國眾多問題的能力。這得益於她在德國經歷金融危機、歐債危機時的重要表現,以及這幾年來德國經濟增長的良好態勢。
單看2010年,默克爾就讓德國的GDP增長了3.6%,這是自1992年以來取得的最高增速;不僅如此,德國的失業率也在不斷下降,達到了19年來的最低值。
默克爾的能力,在這8年的執政時間裡展露無遺。
當她2005年接替施羅德出任總理時,德國的情況不容樂觀:財政赤字超過GDP的3%,且已經持續7年;失業問題困擾群眾,高達12.6%的失業率足以讓任何一個領導人頭疼。而僅僅8年之後,德國財政收支幾乎平衡,失業率不到7%,安全平穩地抵擋住了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且在歐債危機中保持了自身經濟的增長。
除此之外,默克爾本身的生活形象也令群眾感到親切。每天早晨,默克爾先是家庭主婦,為家人備好餐點,出門後才轉身變為德國總理,開始一天的工作;前往超市買菜結賬時,她總是安安靜靜地排著隊……種種生活細節都讓人們對她非常親近,很多德國民眾也樂於稱呼她「Mutti」,德語是「媽媽」的意思。
在政治生涯初期,默克爾擔任過新聞發言人,從中吸收了相當多的經驗,得益於此,她非常重視媒體的力量。每當需要做出重大決定時,她總會提前詢問主流媒體以及民眾的意見和看法,在瞭解民眾的需求之後才做出最後的決定。重視民眾,讓默克爾的執政之路順利不少,比如取消核電、廢除義務徵兵、大幅提升社會福利、改變男女不平等現象等,都是基於公眾意願而提出的政策。
默克爾早年在科學院工作了很長一段時間,對物理化學的學術性研究讓她的執政給人穩重、安全的感覺,尤其是在極具爭議的很多問題上,她幾乎從不說未來會怎麼樣。她注重實際,比起遙不可見的未來,她更在乎現在做出的每一個選擇。她青睞於平衡,儘管她所在的基民盟是「中偏右」的黨派,但在執政期間她也採用了許多左派政黨的意見。
此次大選對德國民眾來說毫無懸念,唯一值得人們關注的,就是在自民黨無法進入議會時,默克爾將選擇哪個政黨進行組閣,也因此這次大選被眾多媒體評為「自1949年以來最無聊的大選」。
當默克爾和她的競選對手佩爾·施泰因布呂克進行辯論時,民眾甚至將關注點放到了默克爾的項鏈上,不僅網上廣泛討論,辯論結束後,連媒體也跟著評論報道。這表明,大選中確實沒有任何讓人提起興趣的地方,只要能按照現在的步伐繼續走下去就可以了。也正是瞄準了這一訴求,默克爾在為連任進行的準備中就傳達出這樣的信息:不需要改變,德國只需要按照現在的發展繼續向前就行了。
在默克爾的帶領下,德國未來前進的大方向幾乎可以確定,穩健的政治也幾乎不會改變。當然,默克爾面臨的難題一如既往的多。
在全球經濟發展變緩的情況下,經濟增長大部分依賴出口的德國壓力非常大,如何才能在不利的大環境中保持經濟增長。此外,德國人口老齡化嚴重,人才的稀缺給科技、經濟的發展帶來了非常大的困擾。再有,外交上的問題仍然是熱點也是難點,如何處理與歐盟各國之間的關係,如何將歐盟從歐債危機中徹底解救出來,這都是默克爾未來要面臨的挑戰。
默克爾正用她的實力向世界展示,她可以戰勝前進路上的種種困難,領導德國繼續穩步向前邁進。默克爾的個人魅力主要就在於「穩健」。大部分民眾支持默克爾,都是因為在經濟危機、全球動盪的時代,默克爾能讓他們安心,能讓他們感覺到依靠。也正是這個「穩」的理念和風格,幫助默克爾走過了最為艱難的時候。民眾有理由相信,未來的4年仍然值得期待。
自默克爾2005年成功出任德國總理一職之後,其與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的對比就不曾停止。單從強硬的政治作風來看,兩個人之間的確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仔細分析各自的觀點、執行的政策、具體的行動,人們就會發現,兩人有著天壤之別。
默克爾強硬但不乏溫柔,隨著不斷地成長,她的強硬變得越來越富有智慧。面臨著政府債務的大量漏洞,她毅然決然地要求嚴格厲行節約,填補這些空缺。她對於舉債嚴格控制,不惜制定非常嚴厲的措施,儘管這些政策多少侵犯了人民的利益,比如福利政策縮減就引來了諸多不滿,可她毫不手軟。默克爾知道這項措施的必要性,更知道其對未來德國發展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她在許多問題上的固執己見都令人頭疼,比如對核電站的堅持,對經濟政策的堅持,對救助歐洲的堅持,對禁止歐洲債券的堅持,這種種都讓她在民眾的心中變得與「惡魔」越來越近。可對她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別人的看法,而是自己所持有的信念和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氣魄。她不認為自己的觀點是錯誤的,既然如此,為什麼要因為一點點的反對之聲改變自己的選擇呢?
她深知媒體對一個政府的影響力,一旦政策有任何缺陷,媒體就會將其無限誇大,然後用各種各樣的理由去宣揚該政策的不妙之處,他們的目的不過是吸引眼球,爭取更多的銷量,可政府不能被輿論拖著鼻子走。而堅持,尤其是在政壇中的堅持,要求的不僅是精準的眼光和審慎的分析,更是敢於「獨斷專行」、不怕得罪人的勇氣。
默克爾並不是一個鋒芒畢露的人,從小的經歷和教育讓她很早就養成了「多聽少說」的性格。一開始,民眾往往會被她的沉默欺騙,以為她是個好欺負又容易被架空的人。實際上,她的頑固令人難以想像,她的手腕也令人驚顫,可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一旦她看準了,思考清楚了,她的計劃之完善、行動之迅速、思考之深入,無一不令人讚歎。大多數情況下,民眾最終也會發現,她的想法果然正確。
當然,默克爾絕不獨斷專行,做事時並非毫不讓步。比如,儘管嚴厲的內政法案勢在必行,但是面臨諸多抗議之聲,她也會選擇將法案延後實施;再如,歐債危機中,希臘希望德國能將限定期限略微延後時,默克爾也確實考慮過這件事情。
默克爾不是一個經常發表肯定言論的人,她的決定必然經過深思熟慮。正因為如此,她對自己的決定有著充分的自信。就算自己的觀點沒有被議會採納,就算內閣大部分議員都不同意自己的觀點,她也不會直接依仗威嚴強壓別人,更不會採取各種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若是一直到最後,決議都不能取得內閣成員的認同,她也不會再說什麼。
然而,如果你以為她就此放棄,那就錯了。她不再強調,不再據理力爭,不意味著她將某項決議擱置,她會在某個你意想不到的時候再次將決議搬出來,彼時,你除了同意之外別無他法。
默克爾擁有驚人的恆心。人們往往不是迫於她的威嚴而服從,而是被她的持久打敗。她仿若一個充滿耐心的獵人,堅信著保持耐心便總會等到獵物的到來。
此外,她總是恰當地表現出自己對德國的愛,對民眾的愛。她不是一個經常將情感展露於外的人,但往往在不經意間的堅持裡,德國民眾就會感受到這個嚴肅的女性給他們的無限關愛。而這種愛,持續了12年之久。默克爾明白,信任來自於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