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可以做主自己的人生,有時迫於種種因素選擇了一條別的路,可那也是自己的選擇,我們能做的是甘之如飴,微笑接受,而非自怨自艾妄自菲薄。
選擇繼續擔任俄羅斯總統的普京,難道不渴望安穩生活嗎?只是他知道自己屬於這個多變的時代,他是個能擔當大任的人,這樣的人,又怎能如平民百姓一般,過著小資生活呢?那樣的生活又怎能釋放出他內在的全部熱情?
普京明白,要想繼續擔任這份重職,就必須擔負起它所帶來的重責。
蘇聯解體之後,葉利欽曾對俄羅斯的外交政策進行了一系列整改。最初,葉利欽推行的是「一邊倒」的外交政策。葉利欽當時的想法是,希望在外交上全面倒向西方,想借此來獲得西方國家的接納,這樣一來西方國家就會向俄羅斯提供大量資金,便可以讓俄羅斯暫渡難關。
然而,作為蘇聯解體後最大的成員國,俄羅斯一直被當成蘇聯的代表,儘管當時美蘇冷戰時期已經過去,可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敵視態度並未完全改善,他們仍然希望能削弱俄羅斯的力量。俄羅斯的退步、妥協並沒有令其達成預期目標,不僅沒能融入西方國家,在東方的影響力也大打折扣,得不償失。
葉利欽在其第二個任期當中,又制定了「雙頭鷹」的外交戰略。「雙頭鷹」的目標,是推動世界多極化,進而將俄羅斯打造成多極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極。葉利欽的這項決定得到了俄羅斯各界的認同。普京也十分支持葉利欽的「雙頭鷹」戰略,甚至還在此基礎上補充了幾點,從而制定了「鞏固獨聯體、平衡東西方」的「雙翼外交」。
總結普京的「雙翼外交」,不外乎以下4點:
第一,願在降低武力因素在國際關係中的作用方面,與美國有進一步的合作;
第二,將歐盟視為俄羅斯重要的政治經濟夥伴,有限發展與歐洲國家的關係;
第三,積極發展同中國的友好外交關係,亞太外交將是俄羅斯接下來的重點方向之一;
第四,「雙翼外交」的重點是發展與獨聯體所有國家的友好關係以及戰略夥伴關係,其優先方面是保證與獨聯體國家進行多邊和雙邊合作。
普京的「雙翼外交」,是從俄羅斯的實際情況出發,著眼於俄羅斯長遠利益的一項正確決策。他曾向俄羅斯人民保證,俄羅斯有能力捍衛自己的主權,也有足夠的力量保證自己的安全。在國際上,俄羅斯可以維護好自己民族的根本利益。俄羅斯永遠都不會回到蘇聯時期,也絕不會通過造成新的兩極分化的格局來達到復興的目的。進行市場改造,融入國際社會,這才是俄羅斯應該選擇的道路。
北約東擴、美國國家導彈防禦體系(NMD)的發展……面對西方國家強烈的排擠,俄羅斯必須改善同西方國家的外交關係,在加強同西歐的合作的同時,還要抓緊同東方國家搭建友好橋樑。
普京曾寫過一篇題為《二十一世紀的頭十年》的文章,在這篇文章當中,他表示世界在未來一定是朝著多極化發展的,他認為,俄羅斯應該繼續推動多極化格局的形成。
出任總統的時候,普京處處小心,擔心自己的一時疏忽會釀成大禍。直到他適應總統職位,他的才能才逐漸展示出來。任職期間,俄羅斯的各個方面都得到了發展,最主要表現在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的關係開始有了微妙的轉變,尤其是與美國之間的關係轉變得較為明顯。這一轉變來之不易。
普京在剛上任的時候,美國的專家學者們都表示,俄美將會進一步惡化,很多人都不看好接下來俄美的關係走向。有部分專家學者甚至認為,普京領導下的俄羅斯恐怕將會對美國採取強硬的抵抗手段,普京在一段講話中似乎也將西方國家從「夥伴」變為了「競爭對手」,而他的這種微妙變化也自然引來了更多專家學者的擔憂。
還有一部分專家學者認為,在普京的統治之下,俄羅斯恐怕難成氣候。俄羅斯已經沒落了,再也回不到蘇聯時期的那種地位,對美國來說,俄羅斯遠沒有之前那樣的威懾力了。
只是,事情的發展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俄美關係的狀態也並未像那些專家學者們預期的那樣會越發僵持,反倒趨於緩和了。
普京擔任代總統時,美國特使塔爾博特曾訪問過莫斯科。當時受制於種種外部因素,見面對於兩人來說都極其不自在,尷尬的氣氛一直縈繞在兩人周圍。兩人的表現似乎正在印證某些傳言。而到了2000年2月初,塔爾博特正式訪問俄羅斯,訪問結束之後,兩人則都表示這一次訪問的結果令他們滿意。顯然,兩國關係正在回暖。
除了與美國的關係開始緩和,俄羅斯與歐洲國家的關係也趨於正常化。倫敦俱樂部勾銷了俄羅斯在蘇聯期間欠下的一大筆債務,最終僅僅要求俄羅斯償還還不到原先一半的債務。這一結果,也讓俄羅斯擁有了重新回到國際資本市場的機會。
2000年2月中旬,北約秘書長羅伯遜對莫斯科進行了訪問。此次訪問中,雙方紛紛表示將終結科索沃戰爭以後北約與俄羅斯不溫和的外交關係,重新回到原本通暢的官方接觸層面,而雙方在布魯塞爾共同設立的理事會也將恢復工作。
儘管俄羅斯逐一修正著與西方各國的關係,但西方國家與俄羅斯的矛盾依舊尖銳。西方國家不僅在經濟方面排擠俄羅斯,在軍事上也予以強有力的壓制。
事實上,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的矛盾由來已久。
早在1991年時,華沙條約組織解散,而原組織成員接連提出要加入北約的要求,當時的俄羅斯堅決反對成員們的要求,如此,其與其他成員之間的關係開始出現裂痕。到了1993年,美國提出了一個折中計劃,美方表示只要加入「和平夥伴關係」計劃,就可以為加入北約創造條件。隨後,俄羅斯與其他22個國家都加入到該計劃中。俄羅斯之所以加入其中,是因為不想被歐洲新軍事安全一體化排除在外。只是,美國提出的這種計劃並沒有遏制東歐國家加入北約的居心,對俄羅斯而言,這個結果相當不盡如人意。
1972年時,美蘇簽訂了《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但近幾年,美國一直要求俄羅斯同意修改條約內容,雖然俄方未曾應允,可為了謀求更大的地面、空間的優勢,美國依然單方面違反條約內容。
1999年7月,頗有私心的美國在總統克林頓的牽頭下簽署了與《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內容完全相反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法案。美國不顧其他國家的反對,一再為NMD的研究撥款,美軍還在是年10月份首次試驗了導彈攔截技術,並大獲成功。
顯然,美國簽署國家導彈防禦系統法案的行為嚴重影響了世界安全,必定會打破國際戰略平衡,但歸根到底,美國的目的即是要降低俄羅斯的核能力。
美國看準了當時俄羅斯國內的經濟危機,認定俄羅斯沒辦法為國防建設投入太多的資金,這樣一來,俄羅斯也就沒辦法在核武器上與美國分庭抗禮。而美國簽署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法案將會大大降低俄羅斯的核抑制能力,俄羅斯一旦失去了核武器這張王牌,其必然退居二線,失去大國地位。
普京自然清楚美國這一系列舉動的真正目的是什麼,他也明白美國部署NMD對俄羅斯將會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為了維持俄美的軍事戰略平衡,為了保護國家利益,為了保障俄羅斯的大國地位,普京絕不能坐以待斃。
普京明白,一味地反對、指責根本無法阻止美國進行NMD計劃。因此,他避免針鋒相對,選擇從側面去解決這個問題。
在他的推動之下,俄羅斯的國家杜馬通過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以及《俄美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核武器條約》,俄羅斯方面還將《俄美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核武器條約》與《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掛鉤,此番舉措極大地限制了美國發展反導系統。
普京還積極謀求其他國家的支持,力圖通過外交手段阻止美國的NMD計劃,最起碼也要起到抑制效果。2000年7月,普京訪華,與中方探討了這一問題,兩國很快達成一致,簽訂了《中俄關於反導問題的聯合聲明》。與此同時,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加拿大都對美國實行NMD計劃表示不滿,而對普京的反導行動紛紛表示支持。
通過普京的努力,美國的NMD計劃遭到了北約盟國、中國、俄羅斯等國家的強烈反對。迫於國際指責,克林頓只好宣佈推遲NMD的實行。
國與國的交往沒有絕對的對峙,只有絕對的利益,敵人不會永遠是敵人,朋友也永遠不會一直是朋友。普京巧妙地利用了這一點,才使得俄羅斯不至於被踩在腳下,也不至於與美國結怨太深。而實際上,俄羅斯與美國長久以來都保持著忽遠忽近的關係,這無疑是「利益」在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