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禮」不成,這才「後兵」

張學良說及他和蔣介石的「政見之爭」,從一開始就存在,「但沒有後來這麼尖銳」。臨潼扣蔣,是「政見之爭」「尖銳」到了無法解決的地步才斷然發動的。

這「尖銳」,是一步步加劇的。

先禮後兵,在「兵諫」之前,張學良對蔣介石進行了一次次「言諫」。

當蔣介石在洛陽「避壽」的那些日子裡,張學良曾對他訴說心中的痛楚:「我遭國難家仇,卻受國人唾罵為『不抵抗將軍』,對不起國家,對不起部下,處此環境,有何面目……」

張學良勸蔣介石「停止內戰,共同抗日」。

蔣介石大為不悅,說道:「紅軍已成強弩之末,只要大家努力,短期內不難徹底消滅。安內之後便可攘外。」

張學良又與閻錫山一起,勸起蔣介石來。蔣介石益發不悅,斥道:「是我服從你們,還是你們服從我?」

於是,蔣介石在洛陽空軍分校訓話時,不點名地訓斥起來:「有人想聯共。任何想與共產黨聯合的人都比殷汝耕還不如!」

殷汝耕何許人?此人早年倒是加入了同盟會,1935年11月與日本特務土肥原勾結,成為大漢奸,策劃在華北五省成立親日「自治政府」。蔣介石警告張學良,你要聯共的話,比大漢奸都不如!

蔣介石咄咄逼人。他知道東北軍、西北軍不願「剿共」,12月6日,他在華清池行轅召見張、楊,向他們攤牌了。

蔣介石毫不含糊地說:「無論如何,此時必須討伐共產黨,如果反對這個命令,中央……不能不給以相當的處置。」

蔣介石提出兩個方案,讓張、楊抉擇:

第一方案,服從命令,將東北軍、十七路軍全部開向陝北前線,進攻紅軍;

第二方案,如不願「剿共」,則將東北軍調至福建,十七路軍調至安徽,讓出陝甘兩省,由中央軍「進剿」。

這兩個方案,顯然都是張、楊所難於接受的。蔣介石把張、楊逼上梁山了!

抱著一線希望,張學良於翌日上午再赴華清池行轅,向蔣介石面諫。

張學良此時,下了破釜沉舟的決心,直陳己見,直抒胸臆:「日寇侵略我國,貪得無厭,繼東北淪陷之後,華北已名存實亡。最近,日偽軍又大舉進犯綏遠(引者註:當時的省名。自1928年設綏遠省,1954年撤銷。轄內蒙古的一些地區,包括呼和浩特、包頭等市),進一步窺視我西北。國家民族的存亡已經到了最後的關頭,非抗日不足以救亡,非停止內戰,不足以救國。繼續剿共,斷非出路。」「當今是抗日第一,紅軍問題可用政治方法解決,只有一致對外,才能安內,一旦抗日,就能統一。東北軍抗日情緒很高,不可壓制。」

蔣介石聽罷,寸步不讓,針尖對麥芒似的加以反駁:「你明白共產黨,你是受了共產黨的蠱惑。中國最大的敵人不是日本,是共產黨。」「今天確是到了剿滅共產黨的時候了。你不主張剿,而主張聯,簡直是反動。」

最後,蔣介石說出了最為強硬的話:「現在你就是拿槍把我打死,我的剿共計劃也不能改變!」

聽了蔣介石這句話,張學良知道「言諫」已經不再有什麼效果。

隨後,楊虎城亦到,又對蔣介石勸說了一番。蔣介石也毫不客氣地對楊虎城說:「你是本黨老同志,要知道我們跟共產黨勢不兩立,消滅了共產黨,我會抗日的。紅軍已成流竄之眾,我決心用兵!我有把握消滅紅軍!十七路軍中若有不主張剿匪而主張抗日的軍官,你放手撤換,我都批准。」

到了這地步,張、楊心中明白,苦勸是勸不動蔣介石的。就在這一天——12月7日,張、楊下定了實行「兵諫」的決心。於是,張學良便帶著白鳳翔、劉桂五前往華清池察看地形了。

據孫銘九回憶,使張、楊下定「兵諫」決心的,還有一封密電,那是12月初,張學良部將王化一從武昌發來的。他說,據何成浚(當時任湖北省政府主席)密告,何赴洛陽見蔣介石時,曾在蔣介石侍衛長錢大鈞的辦公桌上,見到一份擬好的電報稿,內容是調東北軍到蘇皖,然後調福建去,使之與共產黨及楊虎城分離開。王化一請張學良有所準備。

這一密電內容,在張、楊12月6日與蔣介石的談話中,得到證實,表明蔣介石早已在安排處置東北軍。

就在這柴已架起之際,蔣介石反倒自己點了一把火!

那是在12月11日,蔣介石給陝西省主席邵力子送達手諭。這手諭是他12月9日在華清池親筆寫的:

力子主席兄勳鑒:

可密囑駐陝大公報記者發表以下消息

蔣鼎文衛立煌先後皆到西安聞蔣委員長已派鼎文為西北剿匪軍前敵總司令衛立煌為晉陝綏寧四省邊區總指揮陳誠亦來謁蔣以軍政部次長名義指揮綏東中央軍備部隊雲

但此消息不必交中央社及其他記者西安備報亦不必發表為要

中正

12月9日

蔣介石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或許是故意放出空氣,要以蔣鼎文、衛立煌取代張、楊,以此逼張、楊「剿共」;或許是借報端披露消息,觀察一下張、楊的反應。當然,也可能蔣介石真的要下這一步棋。

另一逼迫張、楊總攤牌的舉措,是蔣介石決定於12月12日頒布第六次「剿共總攻擊令」,張、楊如不服從總攻擊令,便以違反軍令處置。

蔣介石的憲兵團和陝西省警察局已在暗中列出了東北軍及十七路軍中中共及親共人員名單,只待第六次「剿共總攻擊令」下達,馬上著手逮捕。

雙方的箭都已在弦上。終於,12月12日凌晨,華清池響起了急驟的槍聲。

順便提一筆,驪山上蔣介石被扣之處,也從此聞名遐邇。國民政府在那裡先是建了一座草木結構的亭子,先日「蒙難亭」,又改稱「復興亭」。1946年,胡宗南令桂永清推倒舊亭,建一鋼筋水泥結構的亭子,日「正氣亭」。

1950年,此亭依舊,只是易名「捉蔣亭」。1986年,為紀念西安事變五十週年,此亭再度改名,日「兵諫亭」。從「蒙難亭」、「復興亭」、「正氣亭」,到「捉蔣亭」、「兵諫亭」,歷史給那小小的亭子打上不同的印記。

《紅色三步曲3:毛澤東與蔣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