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蔣介石就任中國戰區盟軍最高統帥之際,毛澤東於1月8日給周恩來發來電報:「我們方針是鞏固自己,沉機觀變。」
國共關係不好不壞,不冷不熱,相對穩定。蔣介石躍為國際領袖,毛澤東則在延安一邊「沉機觀變」,一邊「鞏固自己」。
毛澤東正是為了「鞏固自己」,在延安作了一系列報告,開展了著名的延安大整風:1941年5月作《改造我們的學習》;1942年2月1日作《整頓黨的作風》;1942年2月8日作《反對黨八股》;1942年5月作《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毛澤東的這一系列報告,強調要整頓中共的黨風、學風、文風,亦即整頓「蘭風」。
中共自1921年7月創建,至1935年1月遵義會議,經歷了「一右三『左』」的「左」搖右晃。自從遵義會議後確立了毛澤東為中共領袖(名義上的中共總負責為張聞天)之後,忙於東征西戰,坐不下來。直至此時,毛澤東抓住了國共關係相對穩定之機,「鞏固自己」,開展延安整風,整頓思想、整頓組織、整頓軍隊、整頓文藝。對於中共而言,延安整風,使中共經歷了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毛澤東呢?他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把他的思想、理論系統化,形成了眾所周知的「毛澤東思想」。
就在國共關係平平穩穩的日子裡,忽然從蔣介石嘴裡傳出不平常的信息:他要邀請毛澤東去西安,在那裡跟他見面!
屈指算來,這是蔣介石第四回邀請毛澤東了:頭一回,邀毛澤東到南京見面;第二回,請毛澤東來武漢;第三回,約毛澤東赴西安;這一回,又是要約見毛澤東於西安。
蔣介石發出這一信號,是在1942年8月14日,蔣介石在重慶約見周恩來。
蔣介石說起一個星期以後他要去西安:「想在西安約毛澤東先生一晤。請你速電延安。」
蔣介石說畢,又趕緊說道:「當然,如不便則不必,如不便則不必。」
蔣介石把這句話重複了一遍,為的是他知道毛澤東輕易不會離開延安的——前三回毛澤東不來,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周恩來當即電告毛澤東。周恩來以為,「在態度上看不出有何惡意」,但是「其目的未可測」。
蔣介石為什麼又邀毛澤東會面呢?1942年9月15日毛澤東在致周恩來的一份電報中,曾對抗戰以來的國共關係,作了總的分析:國內關係總是隨國際關係為轉移。第一次反共高潮發生於德蘇協定、蘇芬戰爭及英美反蘇時期。第二次反共高潮發生於德蘇協定繼續存在、英美關係仍未好轉而軸心則成立三國同盟時期。自蘇德戰起,英美蘇關係好轉,直至今天,國共間即沒有大的衝突。這個時期,又分兩段,在英美蘇未訂具體同盟條約及滇緬路未斷以前,蔣的親蘇、和共決心仍是未下的;在此以後,他才下決心。
毛澤東提及的「滇緬路」,即雲南至緬甸的滇緬公路。當時,這是蔣介石的咽喉之路。因蔣介石偏居於西南一隅,英、美的軍用物資沿滇緬公路源源不斷運往重慶。4月29日,日佔領了緬甸臘戍,切斷了滇緬公路,卡住了蔣介石的咽喉。雖說英美從此改為空運,但一則空運運量有限,二則飛機要飛越喜馬拉雅山,運輸十分困難。因此,蔣介石不得不倚重經蘇聯而來的陸路運輸。
親蘇必親共,蔣介石也就希冀改善與中共的關係。
這麼一來,國共關係要從不冷不熱轉熱,從不好不壞轉好,蔣介石也就向毛澤東遞上了橄欖枝。
蔣介石先是在7月21日約見周恩來,提出重開國共談判。毛澤東在7月31日致劉少奇的電報中,這樣談及國共關係的新趨勢:
最近恩來見蔣談得還好,蔣已重新指定張治中、劉為章和我們談判,另指定卜士奇任日常聯絡,蔣之聯絡參謀繼續來延安,都是好轉徵兆,但不能求之過急。
這樣,正是在國共關係好轉之際,蔣介石提出了與毛澤東晤面。
畢竟張學良的遭遇給人們留下的印象太深了,周恩來深知毛澤東是不可能去西安見蔣介石的,於是,向中共中央提出兩種方案:
第一方案,毛澤東稱病,派林彪為代表到西安去見蔣介石;
第二方案,要求蔣介石帶周恩來去西安,周恩來再由西安飛延安,陪一位中共中央代表前來西安見蔣,這一代表可以是林彪或朱德。
在周恩來看來,第二方案,如派出的是朱德,蔣介石也許會同意。
毛澤東採用了第一方案,又兼及第二方案。
毛澤東要「稱病」,稱什麼病呢?這一時期,毛澤東身體不錯,不大生病。上一回,毛澤東沒有去武漢,稱的是牙病;這一回,毛澤東則稱感冒——雖說時值盛暑,似乎不大會感冒。
8月17日,中共中央書記處給周恩來發來電報:「毛現患感冒,不能起程,擬派林彪同志赴西安見蔣,請征蔣同意。如能徵得蔣同意帶你至西安,你回延面談一次,隨即偕林或朱赴西安見蔣則更好。」
據雲,這份電報是康生所擬,經毛澤東同意後以中共中央書記處名義發出。
周恩來接到電報後,即把中共中央書記處電報的意思告訴蔣介石侍從室,讓其轉告蔣介石。
不過,毛澤東斟酌再三,以為蔣介石已經「三請」,此次還是以一見為好。何況當時蔣介石「看不出有何惡意」。於是,毛澤東在8月19日致電周恩來,改變了主意;「依目前形勢,我似應見蔣。」
毛澤東還告訴周恩來,他是否見蔣,中共中央還在研究之中,未作最後決定。
周恩來仍以為,蔣介石和毛澤東會面的時機尚未成熟——再說「張學良第二」的可能性並非沒有,因為不久前的皖南事變記憶猶新。在收到毛澤東的電報後,周恩來於當天致電毛澤東:「最好林或朱先打開局面,如蔣約林或朱隨其來渝,亦可答應,以便打開局面,轉換空氣;一俟具體談判有眉目,你再來渝,便可見渠。」
毛澤東閱周恩來電報,還是以為以見蔣為好,「有益無害」。
毛澤東8月29日、9月3日兩度致電周恩來,與他切磋此事:「蔣到西安時,決先派林見蔣,然後我去見他。依目前國際國內大局,我去見蔣有益無害,俟林見蔣後即確定我去時間。」「乘此國際局勢有利機會及蔣約見機會,我去見蔣,將國共根本關係加以改善。這種改善如果做到,即是極大利益,哪怕具體問題一個也不解決也是值得的。蔣如約我到重慶參加10月參政會,我們應準備答應他。」「林彪準備在蔣電約後即動身去,我則在林去後再定去西安日期。」
周恩來反覆考慮之後,於9月5日復一長電給中共中央書記處,詳陳己見。周恩來仍然以為:「見蔣時機尚未成熟。」
周恩來陳述了如下理由:
(一)蔣雖趨向政治解決,但他之所謂政治是要我們屈服,決非民主合作;
(二)蔣對我黨我軍的觀念仍為非合併即大部消滅;
(三)蔣對人的觀念仍包藏禍心(即打擊我黨領導,尤其對毛,西安事變後尚想毛、朱出洋,時至今日猶要葉挺太太勸葉悔過自新,吾屢次請回延不理,此次我在電答時提到願回延接林或朱出來亦不許),因此可說他對我黨我軍及民主觀念並無絲毫改變。
次之,在局勢方面,並非對我有利:
(一)蔣對局勢的看法,一面承認日寇有續攻中國可能,而英美一時無大力援華,且反內戰,但何(應欽)等卻看到蘇聯今日處境需要對華讓步,英美亦須中國拖住日本,他正好借此依他的想法解決西北及國內問題。
(二)中共『七七』五週年宣言,本是我黨歷年主張的發展,而他卻認為由於蘇聯讓步,中共亦不得不屈服。
(三)毛出為謀改善根本關係,而蔣則利用此機會打擊地方和民主勢力,以陷我於孤立。
因此,蔣毛見面的前途可能有兩個:一、表面進行得很和諧,答應解決問題而散。
二、約毛來渝開參政會後,借口留毛長駐渝,不讓回延(此著萬不能不防)。若如此,於我損失太大。我們提議林出勿將話講死,看蔣的態度及要解決的問題如何,再定毛是否出來。
周恩來的電報,是打給中共中央書記處的,由康生收下。
毛澤東見到周恩來這一電報,以為有理,遂打消了與蔣介石會晤的念頭。這樣,毛澤東第四次婉拒了蔣介石的會晤之邀。
不過,毛澤東在8日給周恩來的電報中,仍表示:林彪見蔣時,可表明「我極願見蔣」。毛澤東以為,「目前似已接近國共解決懸案」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