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忍痛宣告「引退」

讀了毛澤東的《聲明》,蔣介石稱之為「哀的美敦書」。「哀的美敦」即拉丁文「Ulti-matum」的音譯,原意為「最後通牒」。

特別是淮海戰役、平津戰役的敗局,在1月裡震撼著南京城。蔣介石別無選擇,只有下野了。

1月19日,在南京黃埔路總統官邸,蔣介石面對黨政要員們談了對毛澤東《聲明》的看法:「毛澤東對時局的聲明大家想必都看到了。他提出在八項條件下的和平談判,這些條件太苛刻了,我是決定下野了。現在有兩個方案請大家研究,一個是請李德鄰出來談判,談妥了我再下野;另一個是我現在就下野,一切由李德鄰來主持。」

蔣介石提到的李德鄰,即李宗仁。

兩天後,蔣介石便決定下野。

蔣介石不早不晚,選擇了1月21日這一天宣佈下野:20日,杜魯門宣告就職美國新一屆總統;21日,則是艾奇遜宣告就任美國國務卿。

杜魯門對於蔣介石早已不悅,所以支持李宗仁競選副總統,希望在中國「換馬」。蔣介石自然也就對杜魯門不悅,1948年冬美國競選總統時,蔣介石派陳立夫赴美,對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杜威表示支持,這當然更使杜魯門對蔣介石不滿。不料,杜魯門在競選中獲勝,使蔣介石深為沮喪。正因為這樣,蔣介石選擇了杜魯門再度出任美周總統之日,宣告下野。

接替馬歇爾成為美國新國務卿的艾奇遜,對蔣介石選擇了那麼個日子下野,說道:「我就職的那一天,委員長辭職了,把那個共和國的總統職位交給副總統李宗仁將軍。但是,他在辭職以前,已把中國的外匯和貨幣儲備全部搬往『福摩薩』,並要求美國把預定運往中國的軍事裝備改運『福摩薩』。這就使李將軍既無經費又沒有軍事裝備的來源了。」

艾奇遜提到的「福摩薩」,即台灣。那時,蔣介石已預感可能在中國大陸無法立足,在做退往台灣的準備了。

21日那天中午,蔣介石在總統官邸宴請軍政要員,宣佈下野。蔣介石以低沉的語調,說了這麼一番話:「軍事、政治、財政、外交皆瀕於絕境,人民所受痛苦亦已達頂點。我有意息兵言和,無奈中共一意孤行到底。在目前情況下,我個人非引退不可,讓德鄰兄依法執行總統職權,與中共進行和談,我於五年之內絕不干預政治,但願從旁協助。希望各同志以後同心合力支持德鄰兄,挽救黨國危機。」

蔣介石拿出事先擬好的《引退謀和書告》,請李宗仁在上面簽字。這一文告即蔣介石下野宣言:

戰事仍然未止,和平之目的不能達到。人民之塗炭,曷其有極。為冀感格共黨,解救人民倒懸於萬一,爰特依據中華民國憲法第四十五條「總統因故不能視事時,由副總統代行總統職權」之規定,於本月21日起,由李副總統代行總統職權。

宴散之際,蔣介石宣佈,他今天就離開南京。

李宗仁及軍政要員當然要為他送行,他卻借口還有事情要處理,飛機起飛時間未定,不必送行。

蔣介石臨行,其實並無要事處理。他的汽車離開總統府,直奔中山陵。他在那裡流連、沉思,內心不勝痛楚。下午4時10分,蔣介石乘美齡號專機起飛。他特地囑咐專機在南京上空盤旋一圈,讓他多看一眼。

待李宗仁和軍政要員們聞訊趕到機場時,他早已離去……

後來,蔣經國在《危急存亡之秋》一文中,寫及蔣介石引退的三條原因:

一、黨政軍積重難返,非退無法徹底整頓與改造;

二、打破半死不活之環境;

三、另起爐灶,重定基礎。

蔣介石在杭州逗留了一天。照他的慣例,每一回下野,總是「下」到他的家鄉奉化溪口。

《紅色三步曲3:毛澤東與蔣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