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蔣介石面臨風雨交加、台灣搖晃不定之際,一場突然爆發的戰爭救了蔣介石的命。
那是1950年6月25日,蔣介石正在吃早飯,蔣經國向他報告了緊急情況:朝鮮半島動向異常,似乎有可能發生大規模的南北之戰!
由於時差的關係,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得知這一消息,是在6月24日晚10點。艾奇遜那天離開首都華盛頓,到哈伍德農場去度週末。他剛睡下,白宮的電話把他吵醒。那是因為美國駐韓國大使約翰·穆西奧從漢城發來電報:北方越過三八線向南朝鮮部隊發動進攻。這是一次同過去那種邊界巡邏衝突不同的猛烈襲擊。這是對大韓民國的全面進攻。
正在美國密蘇里州獨立城度週末的杜魯門總統,也接到同樣的報告。
這消息使美國的要員們結束了休息,投入到了緊張的工作之中。
據《艾奇遜回憶錄》載:
第二天早上國務院收到的消息是壞的。以一個坦克縱隊為核心的大規模進攻正指向漢城和金浦機場。南朝鮮的武器裝備顯然遠遠不能抗衡……
美國軍政首腦在布萊爾大廈召開緊急會議。
艾奇遜向杜魯門總統提出了三項建議:
一、除了已經由軍事援助計劃分配的之外,授權和指示麥克阿瑟將軍對南朝鮮提供武器和其他裝備;
二、命令美國空軍在美國從屬人員撤退時轟炸任何向金浦機場方向前進的北朝鮮地面和空中部隊,以保護金浦機場;
三、命令第七艦隊從菲律賓向北開行,以防止中國向「福摩薩」進攻,或相反的情況。
杜魯門總統接受了艾奇遜的建議。
另外,美國遠東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提出了關於台灣問題的重要意見。他說:「台灣是美國太平洋防線,自阿留申群島經日本、沖繩,而至菲律賓之一環。」
麥克阿瑟說了一句名言:「台灣可以成為一艘不能擊沉之航空母艦。」
這麼一來,美國對於台灣問題來了個急轉彎,即由「棄台」轉為「保台」。
6月26日,杜魯門總統對麥克阿瑟下達訓令:「對韓國予以海空軍支援。」這道訓令表明,美國從此介入了朝鮮內戰。
6月27日,杜魯門總統就朝鮮戰爭發表公開聲明,其中涉及台灣問題。這時,杜魯門的對台政策,與他半年前——1月5日的新聞公報,截然不同:
鑒於(中國)共產黨軍隊的佔領台灣,將直接威脅到太平洋區域的安全,並威脅到在該區域履行合法而必要之活動的美國部隊,因之,本人已命令美國第七艦隊防止對台灣的任何攻擊,並且本人已請求台灣的「中國政府」停止對大陸的一切海空活動。
這下子,蔣介石大大地鬆了一口氣。
當時蔣介石派駐漢城的大使邵毓麟,曾對朝鮮戰爭(即韓戰)與台灣的關係,作了頗為生動的分析:
韓戰對於台灣,更是只有百利而無一弊。我們面臨的中共軍事威脅,以及友邦美國遺棄我國,與承認匪偽的外交危機,已因韓戰爆發而局勢大變,露出一線轉機。中韓休戚與共,今後韓戰發展如果有利南韓,也必有利我國。如果韓戰演成美俄世界大戰,不僅南北韓必然統一,我們還可能會由鴨綠江而東北而重返中國大陸,如果韓戰進展不幸而不利南韓。也勢必因此而提高美國及自由國家的警覺,加緊援韓決不致任國際共黨渡海進攻台灣了。
就在杜魯門總統發表聲明後的第三天,美國第七艦隊駛入了台灣海峽,從而在毛澤東和蔣介石之間的「漢河楚界」,為蔣介石築起了一道防線,從而使台灣處於美國武力的保護傘之下。美國也就從「拋蔣」轉為「保蔣」。
美國的舉動,理所當然地激起了毛澤東的極度憤怒。6月28日,外交部長周恩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發表聲明,強烈譴責美國政府侵略朝鮮、台灣及干涉亞洲事務。周恩來嚴正宣佈:「台灣屬於中國的事實永遠不能改變。」「我國全體人民,必將萬眾一心,為從美國侵略者手中解放台灣而奮鬥到底。」
此後,9月15日美軍七萬餘人在朝鮮仁川登陸向北推進,並向中國東北進行轟炸掃射。10月19日,毛澤東派出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支援金日成,與美軍直接交戰。
中共與美國政府的關係,進入完全對立的階段。
此後,美國官員頻頻訪問台灣。特別是1952年10月艾森豪威爾當選美國總統,任命杜勒斯為國務卿。杜勒斯是一位堅決反共的人物,他採取了堅決支持蔣介石的態度,向台灣派駐了「大使」蘭金。另外,艾森豪威爾總統還宣佈取消前總統杜魯門的承諾,即杜魯門所聲明的「本人已請求台灣的『中國政府』停止對大陸的一切海空活動」。也就是說,第七艦隊的使命,只是保護台灣不受中共攻擊,而允許台灣進攻中國大陸。美國政府不再貌似中立了。
此後,蔣介石結束了風雨飄搖的日子。
歷史給了毛澤東和蔣介石不同的機遇:抗日戰爭的爆發,使中共得以大發展;朝鮮戰爭的爆發,卻使蔣介石在台灣站穩了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