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被逐出聯合國成了太平洋中的孤舟

緊接著到來的,便是第二次衝擊波——1971年10月25日晚間,聯合國大會以七十六票贊成、三十五票反對、十七票棄權的壓倒多數,通過了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二十三個國家提出的提案,即「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和立即把蔣介石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的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

台灣的「外交部長」周書楷,悄然地退出了聯合國。

差不多在一夜之間,二十多個國家和蔣介石的「中華民國」斷交!

毛澤東贏得了巨大的外交勝利:在1969年,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國家不足五十個,而跟台灣「建交」的國家多達近七十個,超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然而,在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聯合國之後,「比分」改為六十九比五十四,毛澤東超過了蔣介石。

到了1972年,北京遠遠超過了台灣: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多達八十七個,而承認台灣的只有三十九個!

這外交之戰的勢頭,有點像當年國共之間的三大戰役。毛澤東在外交方面大勝蔣介石。

台灣,一下子成了太平洋上的孤舟,處於外交「大地震」之中!

蔣介石蒙此沉重打擊,於被逐出聯合國的翌日,發表《告全國同胞書》。蔣介石大罵聯合國「向暴力屈服」、「向邪惡低頭」。不過,蔣介石也承認,如今他不能不在「風雲變幻莫測的海洋中操舟前進」。

蔣介石宣告:「古人常言,天下之事,在乎人為……只要大家能夠莊敬自強,處變不驚,慎謀能斷,堅持國家及國民獨立不撓之精神,那就沒有經不起的考驗。」

然而,蔣介石尚未從這兩次衝擊中站穩腳跟,第三次衝擊波又接踵而來。

這第三次衝擊波,便是美國總統尼克松在1972年2月21日至28日,訪問中國一周。雖說這一回不像基辛格訪問北京那樣突如其來,是在公告中早已宣佈了的,但畢竟美國總統前去拜見毛澤東,這不能不對蔣介石構成極大的壓力。

須知,在1949年以前,還沒有一位美國總統訪問中國。在蔣介石敗退台灣之後,只有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在1960年6月來台灣作了一天多的短暫訪問。

這一回,尼克松訪問北京,陣營頗為強大,除了基辛格之外,還有國務卿羅傑斯。

毛澤東正在病中。然而,毛澤東在病榻上關注著尼克松到達北京的時間。尼克松一行到達北京才四小時,毛澤東就會晤了他。

新華社的報道寫道:「毛澤東主席在他的住所會見了美國總統尼克松一行,並同他們進行了一個小時的會談。」

這一報道中,沒有出現「文革」中毛澤東的「專用」形容詞「神采奕奕」、「紅光滿面」之類的詞。

台灣作家梁實秋還敏銳地從發自北京的照片中,發覺毛澤東和尼克松之間的地上放著一隻痰盂。他由此寫了一篇散文《痰盂》。

這些細節,無意之中透露了毛澤東正在病中——雖說在當時這個信息是極端保密的。

《紅色三步曲3:毛澤東與蔣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