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客士」和「裡林」名震華夏

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中國,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燦爛的文化,遼闊的河山,眾多的人口。中國,中國,1840年開始的鴉片戰爭,使中國一步步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的半殖民地。

然而,中國仍在渾渾噩噩地沉睡著。

19世紀法國統帥拿破侖有句關於中國的命運的話倒是千真萬確:中國是東方的睡獅,一旦甦醒過來,它將是無可匹敵的!

當20世紀的曙光照耀在東方睡獅身上,漫漫長夜終於漸漸過去。

這時,一個德國人的名字及其學說,開始傳入中國。此人名叫馬克思,也被譯為「馬客士」、「馬客偲」以至「麥喀士」。

最早用中文介紹馬克思的,是1899年2月(己亥正月)上海廣學會出版的《萬國公報》第121期所載《大同學》第一章[1]:

其以百工領袖著名者,英人馬克思也。馬克思之言曰:糾股辦事之人,其權籠罩五洲,實過於君相之範圍一國。吾儕若不早為之所,任其蔓延日廣,誠恐遍地球之財幣,必將盡入其手。

雖然此處把馬克思誤為英國人,但畢竟第一次把馬克思介紹給了中國讀者。

緊接著,1899年4月出版的《萬國公報》,則稱「德國之馬客偲,主於資本者也」。這一回,把馬克思的國籍說對了,而「主於資本者」是指致力於「資本」的研究。

到了1902年,廣有影響的《新民叢報》也介紹了馬克思。《新民叢報》的主筆,乃是與康有為一起發動「公車上書」、「百日維新」的赫赫有名的清末舉人梁啟超。他在《新民叢報》上發表《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提及:「麥喀士,日耳曼社會主義之泰斗也。」

這樣,長著絡腮大鬍子的馬克思,開始為中國人所知——其實,早在馬克思1883年逝世前,他已是歐洲名震各國的無產階級領袖和導師。

過了四年——1909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名篇《共產黨宣言》被用方塊漢字印了出來(儘管只是摘譯,不是全文)。那是朱執信在《民報》上發表了《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小傳》一文,內中摘譯《共產黨宣言》的幾個片段。這樣,「共產黨」這一嶄新的名詞,也就傳入中國了。

共產黨——「Communist Party」,這是馬克思、恩格斯在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寫作《共產黨宣言》時第一次使用的新名詞。當時,他們在英國倫敦把「正義者同盟」改組成為「共產主義者同盟」,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綱領。這個綱領最初叫《共產主義者同盟宣言》,在起草過程中改為《共產黨宣言》——儘管此時建立的組織仍叫「共產主義者同盟」。

「共產主義者同盟」是第一個國際無產階級秘密革命組織。它是無產階級政黨的雛形。後來遭到嚴重破壞,於1852年11月宣告解散。

此後歐洲、美洲各國成立的工人政黨,大都以社會民主黨或社會黨命名,不叫共產黨。正因為這樣,恩格斯所創建的第二國際,是各國社會黨(社會民主黨)的國際聯合組織。

後來,大多數的社會民主黨蛻化,背叛了無產階級。經列寧提議,把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改名為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以區別於那些已經蛻變的社會民主黨。俄國共產黨成了第一個用「共產黨」命名的無產階級政黨。

受列寧影響,各國紛紛建立共產黨(也有個別仍叫社會民主黨的)。正因為這樣,列寧所創立的第三國際叫做共產國際——各國共產黨的國際性組織。

把英文「Commune」譯成「公社」、「工團」,因此「Communist Party」似乎怎麼也不會譯成「共產黨」。

康有為梁啟超

不過,朱執信是從日文版《共產黨宣言》轉譯的。在日文中,「Communist Party」譯為「共產黨」。這樣,也就移到中文裡來了。當時的《民報》是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在日本東京出版,因此採用日譯名詞「共產黨」也就很自然了。

1912年,《新世界》也發表了節譯的《共產黨宣言》。

就在這個時候,中國有人振臂高呼,要建立「中國共產黨」!

迄今,仍可以從1912年3月31日上海同盟會「激烈派」主辦的《民權報》上,查到這麼一則啟事:

俄國十月革命的第三天,上海《民國日報》就詳細地予以報道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給了中國以深刻的影響

中國共產黨徵集同志:本黨方在組織,海內外同志有願賜教及簽名者,請通函南京文德橋閱報社為叩,此布。

這則啟事是誰登的,是誰在呼籲組織「中國共產黨」,不得而知。

不管怎麼說,這可算是呼籲建立中國共產黨的第一聲。

當然,政黨畢竟是時代的產兒。在中國爆發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王朝的年月,還不是建立共產黨的時候。

在這裡,引用毛澤東的一句話,倒是頗為妥切的:「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2]

1917年11月7日,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三天之後——11月10日,上海由葉楚愴、邵力子主編的廣有影響的《民國日報》,當即登出醒目大字新聞標題:《突如其來之俄國大政變——臨時政府已推翻》。報道稱,「彼得格勒戍軍與勞動社會已推倒克倫斯基政府」,「主謀者為裡林氏」。

「裡林」何人?哦,「Lenin」,列寧!

《時報》、《申報》、《晨鐘報》也作了報道。11月11日,《民國日報》刊登《俄國大政變之情形》,詳細報道十月革命的經過。

於是,「裡林」、「裡寧」、「李寧」(均為列寧)成為中國報刊上的新聞人物。《勞動》雜誌還刊載《俄羅斯社會革命之先鋒李寧事略》。

身為《民國日報》經理兼總編輯的邵力子,在1918年元旦發表社論指出:「吾人對於此近鄰的大改變,不勝其希望也。」

這位邵力子,乃消末舉人。人們往往只記得他是1949年國民黨政府派出的與中國共產黨談判的代表團成員之一。其實,他早年激進,不僅是孫中山的中國同盟會會員,而且後來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正因為這樣,他才會為「裡林」的勝利發出最熱烈的歡呼聲。

十月革命的炮聲震驚了上海,也震動了古都北京。一位身材魁梧、留著濃密八字鬍的北京大學教師,那觀察問題的目光要比邵力子銳利、深邃得多。他以為,俄國的勝利,靠的是「馬爾格斯學說」。

這位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著手研究「馬爾格斯學說」。好多位教授與他共同探討「馬爾格斯學說」的真諦。

北京的警察局正在那裡起勁地「防止過激主義傳播」。聽說北京大學有人研究「馬爾格斯學說」,嗅覺異常靈敏的密探也就跟蹤而至。

「不許傳播過激主義!」密探瞪圓雙目,對那位八字鬍先生發出了聲色俱厲的警告。

「先生,請問你知道什麼是『馬爾格斯學說』嗎?」那位圖書館主任用一口標準的京腔,冷冷地問道。

密探瞠目以對,張口結舌,答不出來,只得強詞奪理道:「管他什麼『馬爾格斯學說』,反正不是好東西!」

「先生之言錯矣!馬爾格斯是世界上鼎鼎大名的人口學者。『馬爾格斯學說』,是研究人口論,與政治無關,與『過激主義』無關!」圖書館主任如此這般解釋道。

這時,另幾位教授也大談起「馬爾格斯人口論」是怎麼回事。

李大釗

密探弄不清楚什麼「馬爾格斯」、「馬爾薩斯」,只得悻悻而去。

那位八字鬍先生,姓李,名大釗,字守堂,乃中國第一個舉起傳播馬克思主義旗幟的人。那時,他在文章中稱馬克思為「馬客士」,但是,在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時卻稱「馬爾格斯學說研究會」,為的是令人誤以為「馬爾薩斯學說研究會」,避開警方的注意。

李大釗非等閒之輩。他是河北樂亭縣人氏,曾在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學習法政六年,又東渡扶桑,在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深造三年,既懂日文,又懂英文。在日本,他研讀過日本早期工人運動的著名領袖幸德秋水的許多著作,從中懂得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回國後,出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1920年7月任北京大學教授。外人以為他大約是位精熟圖書管理的人物,其實,他一連九年學習法政,他的專長是政治學。也正因為這樣,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他迅即著手深入研究「馬爾格斯學說」——他的理解要比別人深刻得多!他廣泛閱讀日文版、英文版的馬克思著作,成為中國最早、最重要的馬克思主義者。

在蘇聯十月革命勝利一週年的日子裡——1918年11月15日,北京大學在天安門前舉辦演講會。李大釗登上講壇,發表了著名的演說——《庶民的勝利》。

緊接著,他又奮筆寫下了《Bolshevism的勝利》(亦即《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

《新青年》雜誌第5卷第5號同時推出了李大釗的《庶民的勝利》和《Blshevism的勝利》兩文,對蘇聯十月革命進行了深刻的評價:

李大釗發表重要文章《庶民的勝利》李大釗發表文章《布爾什維克的勝利》稱頌俄國十月革命

20世紀的群眾運動……集中而成一種偉大不可抗的社會力。這種世界的社會力,在人間一有動盪,世界各處都有風起雲湧、山鳴谷應的樣子。在這世界的群眾運動的中間,歷史上殘餘的東西,什麼皇帝咧,貴族咧,軍閥咧,官僚咧,軍國主義咧,資本主義咧——凡可以障阻這新運動的進路的,必挾雷霆萬鈞的力量摧毀他們。他們遇見這種不可擋的潮流,都像枯黃的樹葉遇見凜冽的秋風一般,一個一個地飛落地下。由今以後,到處所見的,都是Bolshevism戰勝的旗。到處所聞的,都是Bolshevism的凱歌的聲。人道的警鐘響了!自由的曙光現了!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資本主義失敗,勞工主義戰勝。……這件功業,與其說是威爾愻(Wilson)等的功業,毋寧說是列寧(Lenin)的功業;是列卜涅西(Liebknecht)的功業,是馬客士(Marx)的功業。

1917年的俄國革命,是20世紀中世界革命的先聲。

他們的戰爭,是階級戰爭,是全世界無產庶民對於世界資本家的戰爭。

這裡提及的威爾遜,是當時的美國總統:「列卜涅西」即卡爾·李卜克內西,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的左派領袖之一;「馬客士」亦即馬克思。

李大釗力透紙背的這番宏論,表明東方睡獅正在被十月革命的炮聲所震醒。中國人已經在開始研究「馬客士」和「裡林」了!

[1]最近又有人考證,說最早介紹馬克思的是1898年上海廣學會出版的《泰西民法志》中譯本,譯者胡貽谷。但迄今未找到1898年原版本。[2]《論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選集》第4卷,1471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紅色三步曲:紅色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