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張東蓀,走了戴季陶。
來了陳望道,又來了李達。
1920年8月,一位身材壯實、三十歲的男子,剛從日本歸來,前往漁陽裡二號拜訪陳獨秀。
這位湖南口音的來訪者,原本只是看望陳獨秀,卻被陳獨秀留住了,從此竟住在漁陽裡二號,成為《新青年》雜誌的新編輯。
此人便是李達,號鶴鳴——毛澤東總是喊他「鶴鳴兄」。
李達的到來,使正在籌備之中的中國共產黨,添了一員虎將。
李達曾如此回憶道:「我回到上海以後,首先訪問陳獨秀,談起組織社會革命黨派的事,他說他和李漢俊正在準備發起組織中國共產黨,就邀請我參加,做了發起人,這時的發起人一共是八人,即陳獨秀、李漢俊、沈玄廬、陳望道、俞秀松、施存統(當時在日本)、楊明齋、李達。每次開會時,吳廷康(即維經斯基)都來參加。……」[1]
李達達的夫人王會悟當時的李達,正處於熱戀之中。
時值暑假,李達作為留日學生總會理事從日本回到上海,參加中國學生聯合總會的工作。
學聯有時跟女聯在工作上有些來往。女聯,亦即上海中華女界聯合會,會長徐宗漢乃黃興夫人。黃興,同盟會的元老,辛亥革命時的革命軍總司令。偶然,李達在徐宗漢那裡,結識了她手下做文秘工作的一位小姐,名叫王會悟。王會悟眉清目秀,知書達理,與李達相識後彼此很快就產生了愛慕之情。
李達,1890年出生於湖南零陵縣一戶佃農家庭。在兄弟五人之中,唯有他得到了讀書的機會。
在李達上中學的時候,有兩件事給了他莫大的影響。
一件事是學校裡收到一封從長沙寄來的信,拆開來一看,那信竟是用鮮血寫成的!
寫信者名叫徐特立(後來他成為毛澤東的老師)。他斷指寫血書,號召青年學生們投入反日救國運動。
這封血書震撼了李達的心靈。他敬佩那位不惜用鮮血寫信的徐特立……
另一件事是同學們為了抵制日貨,把日本生產的文具堆在操場上,用火燒燬。點火時,發覺火柴也是日本貨!可是,點火的同學在點火之後,不得不把這盒日本火柴留下來。因為倘若把這盒火柴也燒掉的話,下一回燒日貨就沒有火柴了!
他意識到中國實在太落後了。抱著「實業救國」的願望,在1913年考取湖南留日官費生,去日本學理工科。
在日本,他的心境是矛盾的,痛苦的:
我們一群留日的青年們,一方面感到恥辱,一方面滋長著反日情緒。老實說,我們是要忍耐著,在那裡學習一點東西,以便將來回國搞好我們自己的國家。可是,當時國內的情勢怎樣呢?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使得辛亥革命終於流產,出現了封建軍閥頭子袁世凱獨裁的政治局面。袁世凱被人民推翻以後,又出現了直系、奉系、皖系各派軍閥互相混戰的局面;同時,南方也出現了川、滇、粵、桂各派新軍閥互相爭鬥的局面。各派新舊軍閥都勾結一個帝國主義國家作後台,發動內戰。全國人民在蔓延的戰火中,受著軍閥們的剝削和壓迫,都感到活不下去。另一方面,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以後,英、美、法、德、俄等帝國主義趁機大舉對中國進行經濟的、政治的侵略。它攻佔了德國所盤踞的膠州灣,佔領了山東,又以最後通牒的形式向北洋軍閥政府提出「二十一條」亡國條約,形成了日本獨佔中國的局面。這件事激起了留日學生們極大的義憤,我們和全國人民一道,開展了「反日救亡」運動。我們發通電,開大會,表示抗議。可是在當時的日本,連開會的會場也很難找到。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租到一所會場,剛剛開會,警察又把我們驅散。這時我們沉痛地感到,日子是過不下去了。如果不尋找新的出路,中國是一定要滅亡了。可是新的出路在哪裡呢?這對我們仍是茫然的。當時我們就像漫漫長夜裡摸索道路的行人一樣,眼前是黑暗的,內心是極端苦悶的。[2]
積偵終於在極度的苦悶中爆發,燃起了反抗的火焰。1918年5月,當段祺瑞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反蘇賣國的《中日陸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中日海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聲言為了「共同防敵」,日本軍隊可以開入中國東北全境。消息傳出,三千中國留日學生義憤填膺,責罵北洋軍閥政府的賣國行徑。
中國留日學生組成了「留日學生救國團」決定「罷學歸國」、「上京請願」。這個救國團的領袖人物之一,便是李達。
5月中旬,李達率「留日學生救國團」一百多人抵達北京。
北京大學學生們在北京大學西齋飯廳召開了歡迎大會。主持大會的便是後來成為五四運動學生領袖之一的許德珩。李達和許德珩都在會上發表了演說。
5月21日,留日學生救國團和北京大學等校學生一起,向段祺瑞政府示威請願。
雖然這次請願沒有取得多大效果,不過,卻使李達由「實業救國」轉向了「革命救國」。
回到日本之後,李達找來許多日文版馬克思主義著作,埋頭鑽研起來。他讀了馬克思的《資本論》第1卷,讀了列寧的《國家與革命》等等。
一年之後——1919年的6月18日和19日,由邵力子主編的上海《民國日報》、《覺悟》副刊,接連刊出《什麼叫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目的》兩文,署名「鶴」(取自李達的號鶴鳴)。這位「鶴鳴」冼生終於「鳴」起來了,「鳴」出了社會主義之聲,清楚表明了他向「左」轉。
原本埋頭數理化的他,如今埋頭於翻譯馬克思學說著作。那在《民國日報》上發表的文章,只是他在翻譯之餘寫下的心得而已。他譯出數十萬言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唯物史觀解說》、《馬克思經濟學說》、《社會問題總覽》。
這樣,李達成了中國早期為數不多的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有較深瞭解的人。
也正因為這樣,李達跟陳獨秀才見了一次面,陳獨秀馬上抓住了他:「你搬過來,到我這兒住,幫我編《新青年》!」
陳望道搬過來了,李達搬過來了,漁陽裡二號裡住著三位「筆桿子」,同編《新青年》,同商建立中國共產黨的大計。
當然,隨著李達遷入漁陽裡二號,那位王小姐也就常常光臨那裡。
這時,陳獨秀的夫人高君曼也終於帶著女兒子美、兒子和年,從北京南下,住進了漁陽裡二號。
陳獨秀的髮妻高曉嵐所生長子、次子陳延年、陳喬年,原在上海震旦大學學習。就在陳獨秀抵滬前夕,陳延年、陳喬年獲准赴法勤工儉學,於1920年1月離滬,坐船經香港、海防、西貢、新加坡、吉布提、蘇伊士運河、塞得港,到達馬賽,在2月3日乘火車到達巴黎。
[1]《李達自傳》,《黨史研究資料》1980年4月第8期。[2]李達:《沿著革命的道路前進》,《中國青年》1961年第13、14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