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會議的出席者名單,歷史學家排了好多遍,一直未能弄清楚。
按照慣例,出席者的名單,在會議記錄上可以查到。
遵義會議是有會議記錄的,周恩來回憶說是鄧小平作記錄。
可惜,遵義會議的記錄,迄今未曾見到。從會議記錄上,不僅可以查到出席者名單,而且可以查到出席者的發言。會議記錄是最為重要的原始文獻。
其實,遵義會議的記錄不止一份!除了鄧小平所記的那一份會議的正式記錄之外,好幾位會議的出席者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也隨手記錄。內中,博古便是一個,因為博古平時開會有著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做記錄的習慣,何況在遵義會議上他受到尖銳的批判,也就隨手記下了別人的發言。筆者在採訪博古親屬時,他們說及博古的筆記本曾保存在親屬手中。在「文革」中,他們作為博古親屬受到猛烈的衝擊,就把筆記本燒掉了。從此,已經保存了三十多年的珍貴的博古所記遵義會議記錄,化為灰燼,失去了一份關於遵義會議的極為珍貴的原始文獻!
所幸,陳雲的手稿得以保存,內中的一句話,解開了關於出席者的歷史之謎:
參加這個會議的同志除政治局正式及候補委員以外,一,三軍團的軍團長與政治委員林、聶、彭、楊及五軍團的政治委員李卓然、李總政主任及劉參謀長都參加了。
根據這一句話,就可以準確地考證出遵義會議出席者的名單。
中共六屆五中全會選出的政治局委員共十二人,其中王明、項英、張國燾、任弼時、康生五人不在遵義;顧作霖已於1934年5月28日因心臟劇痛、吐血不止,病逝於瑞金,終年僅二十六歲,剩下的六人,是遵義會議的出席者,即:
毛澤東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主席。
朱德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紅軍總司令。
陳雲全國總工會黨團書記,長征開始時為五軍團中央代表、軍委縱隊政治委員、遵義警備司令部政治委員。
周恩來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紅軍總政治委員,長征開始時為「三人團」成員。
張聞天(洛甫)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人民委員會主席。
秦邦憲(博古)中共中央負總責,長征開始時為「三人團」成員。
中共六屆五中全會選出的政治局候補委員共五人,其中關向應不在遵義,因此出席遵義會議的是四人,即:
王稼祥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紅軍總政治部主任。
鄧發國家政治保衛局局長。
劉少奇全國總工會委員長、中共福建省委書記,長征時為八軍團中央代表。
何克全(凱豐)共青團中央書記,長征開始時為九軍團中央代表。
陳雲手稿中提及的「林、聶、彭、楊」,即:
林彪一軍團軍團長。
聶榮臻一軍團政治委員。
彭德懷中共中央候補委員、三軍團軍團長。
楊尚昆中共中央候補委員、三軍團政治委員。
陳雲手稿中還提及「李卓然,李總政主任及劉參謀長」,即:
李卓然五軍團政治委員。
李富春中共中央候補委員、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
劉伯承紅軍總參謀長、軍委縱隊司令員、遵義警備司令員。
以上共十七人。此外,還有兩人列席會議:
李德共產國際駐中國軍事顧問,長征開始時為「三人團」成員。
伍修權翻譯。
這樣,遵義會議出席者的名單增至十九人。
在這十九人之外,還有一位出席者,即鄧小平。
本書作者在遵義及貴陽,查找有關鄧小平出席遵義會議的資料。最早見諸報刊的,是1958年11月13日的《貴州日報》,第三版以頭條地位刊載了蕭明的通訊《鄧小平同志在遵義》,一開頭就寫道:
本月3日(即1958年11月3日——引者注),遵義會議紀念館裡非比尋常。遵義會議紀念館裡的工作人員,很久以來就盼望著能接待一次參加過遵義會議的客人。今天這個願望實現了,鄧小平、李井泉、揚尚昆等同志來參觀紀念館。遵義會議的參加者鄧小平和揚尚昆同志,時這座闊別二十多年,有偉大歷史意義的樓房,記憶猶新。一走進紀念館的大門,楊尚昆同志興奮地說:「就是這裡,這個地點找對了。」走進陳列室,揚尚昆同志告訴紀念館的負責人孔(憲)全同志:「這裡是當時的作戰室。」穿過陳列室,踏上窄樓梯,走進開會的房間,鄧小平同志看到房問依舊是當年的擺設樣子,使他立刻想到了當年開會時的情景,他肯定地說:
「會議就在這裡開的,」他指著靠裡邊的一角說,「我就坐在那裡。」在狹窄的走廊上,鄧小平同志說:「這個地方原來好像很寬,有次就在這裡擺一張地圖,幾個人研究怎樣往四川走。」……
此文後來又稍作補充,刊載於貴州1958年第十二期《山花》文學月刊,內容差不多。此後不久,周恩來證實鄧小平出席過遵義會議,並在會上擔任記錄。
關於周恩來的回憶,是楊尚昆談及的。那是1984年10月26日晚,楊尚昆在北京飯店宴請美國記者索爾茲伯裡時,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副研究員閻景堂在側作陪。閻景堂問及鄧小平出席遵義會議的情況,楊尚昆作了答覆。閻景堂如此記述:
揚尚昆同志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到遵義,遵義的同志問都是哪些人參加了遵義會議,我一一作了回答。他們又問小平同志是否參加了?我說好像不記得他參加了。回到北京,我問周總理,總理說小平同志參加了。當時擔任會議記錄,他是黨中央秘書長。」楊尚昆同志接著說:「總理這麼一講,我也想起來了,還記得他當時坐的位置。小平同志是以黨的中央秘書長的身份參加的,這是肯定的。」
陳雲的手稿中沒有提及鄧小平,可能和沒有提及伍修權一樣,一個是會議的記錄,一個是會議的翻譯。
鄧小平出席遵義會議時的身份,最初定為「《紅星》報主編」。《紅星》報是紅軍軍事委員會機關報,由總政治部出版。鄧小平作為「鄧、毛、謝、古」之一,在挨批判後,被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調去編《紅星》報。在中央蘇區,《紅星》報石印,每期印一萬七千多份。長征途中改為油印,每期印七八百份。伍修權在1982年第一期《星火燎原》上的《生死攸關的歷史轉折》一文中寫及:
鄧小平同志先以《紅星》報主編身份列席會議,會議中被選為黨中央秘書長,正式參加會議。
對於鄧小平來說,這是他第二次擔任此職。他在1927年底,擔任過中共中央秘書長。長征途中,再次擔任此職——這時,他的前任是鄧穎超,因肺病加重,由他接替。1984年,當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為美國《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寫「鄧小平」條目時,涉及他第二次出任中共中央秘書長的時間。鄧小平說這麼一來,他不是伍修權所說「會議中被選為黨中央秘書長」,他是1934年底開始任中共中央秘書長。
這一條目先是在《文獻和研究》1984年第五期發表,又在《黨史通訊》1984年第九期刊載。條目經鄧小平本人審定,是會議前已擔任此職。據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分析,鄧小平出任中共中央秘書長是在黎平會議或黎平會議後,在猴場會議之前。他的前任鄧穎超和繼任者劉英都證明他擔任過中共中央秘書長。
因為陳雲手稿中沒有提及鄧小平,所以關於鄧小平出席遵義會議及其當時職務的考證,就比前十九人需要多花費一些筆墨。然而,經過考證,鄧小平終於可以列上遵義會議的第二十位出席者:
鄧小平中共中央秘書長。
早年曾一度把董振堂列入遵義會議出席者的名單,其原因是出於這樣的推理:一、三軍團的軍團長及政委林彪、聶榮臻、彭德懷、楊尚昆以及五軍團的政委李卓然都出席了會議,那麼作為五軍團軍團長的董振堂勢必也出席會議。
然而,陳雲手稿中只提到「五軍團的政治委員李卓然」出席會議,沒有提到軍團長董振堂——倘若他出席會議的話,陳雲手稿中是絕不會遺漏的。
另外,否定董振堂出席會議還有以下重要依據:
第一,周恩來的電報只發給「卓然、少奇」,沒有發給董振堂。
第二,遵義會議期間,中央軍委發給五軍團的多次電報,都指名給董振堂,表明他會議期間在前線。
第三,陳雲對此作出解釋,「遵義會議是黨中央政治局的擴大會議,董振堂同志雖然是五軍團的軍團長,但在黨內沒有擔負負責的職務」。
這樣,董振堂沒有出席遵義會議,得以確證。
另外,九軍團軍團長羅炳輝、政委蔡樹藩因部隊尚在烏江,未能出席會議。
這樣,遵義會議的出席者名單,得以查清。在查證之中,陳雲的手稿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因為根據陳雲手稿便可確切地定下十八位出席者的名單——除了明確提及的十七位之外,手稿中有一句寫及李德在會上「完全堅決的不同意對於他的批評」,證明李德出席了會議。
經過反反覆覆的考證,依據原始文獻,依據會議出席者們一次次的回憶,遵義會議終於走出歷史的「黑角」,我們可以用比較準確的線條勾勒這個被稱為中共歷史轉折點的會議的輪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