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都有一個特點,就是特別重視名節,都希望死後能青史留名,萬古留芳。此時的馮道所焦慮的,也許並不是人頭落地,而是後世的青史簡冊能否記得曾經有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幽州參軍因諫主而死。
馮道對死亡恬淡處之,掃盡青衫著灰處,正坐以待死。只是讓馮道沒有料到的是,在牢獄之外,為了營救幽州馮參軍,有許多人在奔走呼號。
是哪些人在營救馮道,現在已經於史無考了,但基本可以認定是馮道在幽州幕府的同僚們。
這些人為什麼要救馮道,簡要地說,既為了馮道,也為了他們的理想。
任何一個時代的幕府,都聚集了大量中下層知識分子,這些人往往以忠君之事,盡臣之責自許。昨日殺孫鶴,今日殺馮道,明日被劉守光處死的就有可能幕府中的所有人,只有馮道不死,大家才有可能活下去。
士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死諫主是人臣本分,馮道平時在這方面做得非常突出。而且馮道又善於為人,人緣頗佳,馮道出了事,但沒有立刻被處死,這給了馮道的同僚們最後的機會。
由於史料所限,後世的人們並不清楚馮道的同僚們是如何營救馮道的。首先能確定的是,同僚們並沒有飛簷走壁式地劫獄,他們也沒有這個能力。要救人,只能走劉守光的這一條門路,否則只要劉守光不鬆口,任誰也救不了馮道。
劉守光為人狂妄尖刻,剛愎自用,向來是不承認自己犯錯的,為了自己的面子,他連老爹的面子都不給。不知道出於什麼考慮,劉守光這一次給足了馮道的同僚們以及馮道本人面子,大燕皇帝下一道手令:釋馮參軍出獄。
《舊五代史·周書·馮道傳》:「置(馮道)於獄中,尋為人所救免。」
死諫以成名,馮道這個意願落了空,但命運同樣給了馮道一次實現人生理想的機會。相比於治國平天下,死諫不過是士大夫次而又次的選擇。活下來,有可能會遭到更大的羞辱,不過馮道至少還有機會爭取出將入相,這顯然是馮道更樂於接受的,而見識並不遜於馮道的孫鶴永遠沒有機會了。
不過,馮道雖然劫後餘生,僥倖從劉守光刀口下撿回一條性命,但有些意外的是,劉守光既不重用敢於死諫的馮道,也沒有放馮道出燕另尋明主,而是將馮道變相軟禁了起來。
馮道死諫劉守光,發生在梁干化元年(911),而此後的三年多時間裡,史籍中再無馮道的記載,直到劉守光於公元914年被盤踞河東的晉王李存勖消滅,馮道才緩緩地穿越歷史的重重迷霧,重新站在世人的面前,成為李存勖的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