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卿,出使契丹,非你莫屬 1

卸任了本就不在行的鹽鐵轉運使,馮道又回到自己熟悉的宰相崗位上。

此時的內閣被石敬瑭做了微調,維翰不再擔任宰相職務,專任樞密使。桑維翰留下的空缺,由兵部侍郎李嵩接任,同時李嵩也兼任樞密使。再加上馮道與趙瑩,內閣還是三人組合。

李嵩小名大醜,是河北一帶的才子,詩寫得很好。馮道曾經讀過李嵩的詩作,「大稱之」,與馮道有著不錯的交情。另一個宰相趙瑩,性格穩重純謹,不惹是生非,與馮道相處得也很好。

因為馮道是首輔,德望彌重,石敬瑭把一些很重要的任務都交給馮道去做,比如出使契丹。

如果契丹在當時算是外國的話,這是馮道人生中唯一一次國外旅行。

石敬瑭為什麼要派宰相出使契丹?原因是石敬瑭為了發展與契丹良好的關係,準備給他的乾爹耶律德光以及他的干祖母、契丹老太后述律氏上尊號。

尊號也稱徽號,是大臣給皇帝拍馬屁的一種官樣文章,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石敬瑭是通過耶律德光幫忙才當上皇帝的,從法律意義上講,晉朝是契丹的屬國,石敬瑭也可以說是契丹國的臣子。所以石敬瑭以人臣身份給契丹父皇帝上尊號,也是「理所當然的」。

出使契丹是晉朝外交的重中之重,政治意義極為重大,所以在特命全權大使的人選上,石敬瑭是決不敢馬虎的。

他定了兩個他認同非常合適的人選:左僕射劉昫出任契丹皇帝冊禮使,宰相馮道出任契丹太后冊禮使。

《舊五代史·晉高祖本紀二》記載契丹太后冊禮使是給事中盧重,不是馮道。但同書《馮道傳》與《王權傳》,以及《契丹國志》都記載了是馮道出使,《資治通鑒》也說是馮道出使契丹。而《遼史·太宗紀二》則記載馮道是太后冊禮使,副使是左散騎常侍韋勳,盧重則成了劉昫的副使。《遼史·地理志第一》也有馮道擔任契丹太后冊禮使的記載。

各方記載略有混搭,但馮道出使契丹則是確鑿無疑的。盧重的官階不高,由他出現給契丹皇太后冊禮,外交禮儀上不對等,石敬瑭不太可能這麼做。

為什麼是劉昫與馮道?正常的解釋是二人都是中原名臣,有足夠的江湖地位。以這樣的顯貴身份出使契丹,也體現了石敬瑭對發展契丹關係的重視。如果派幾個小官去,對比自己小十一歲的契丹父皇帝是非常不禮貌的。

有一個疑問,如果按政治地位,馮道要高於劉昫,應該是由馮道出任契丹皇帝冊禮使。石敬瑭卻讓馮道出任契丹老祖母的冊禮使,也許很多人會感覺到意外。

其實這正體現了石敬瑭在政治上的成熟。

在封建時代,帝王的家事既國事,帝王的老娘即使深居後宮不問政事,也是可以看成政治人物的。更何況耶律德光的這位至尊老娘從來也不是個省油的燈,在政治上興風作浪是家常便飯。石敬瑭知道這老娘兒們的厲害,想繞過述律氏而與契丹發展良好的關係,是不可能實現的。

封建政權講究以仁孝治天下,尊敬老娘是人倫之大道,帝王也不例外。太后的政治地位比皇帝還要高,如果讓次一級的劉昫給述律太后加冕,無疑是對契丹王朝的不尊重。馮道的政治級別在一定程度上正與述律太后相對應,由馮道出面擔任太后冊禮使是非常合適的。

不過,石敬瑭精心籌備的這次契丹冊禮之行,卻在官場上引發了很大的爭議。

因為華夷之防。

石敬瑭為一己私利出賣人格與靈魂,不僅割讓中原要害的幽雲十六州,認比自己小十一歲的耶律德光為父。更讓中原士大夫不能容忍的是,石敬瑭以中原皇帝的身份向草原酋長稱臣。

中華稱臣於夷狄,士大夫們引以為恥。

史傳馮道並非石敬瑭派往契丹冊禮的首選,而是兵部尚書王權。王權堅持不去,石敬瑭才派馮道前去。而根據《舊五代史·王權傳》的記載,王權拒絕契丹之行,其實是在馮道出使之後,但這也說明了中原正統文人對向契丹稱臣的心理抗拒。

《五朝宰相:五代十國裡的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