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卿,出使契丹,非你莫屬 3

天福三年(938)的七月,初秋溫暖的陽光裡還是夾雜著一絲肅殺的氣氛,天邊有數行大雁飛過。

天子在洛陽城外的郵亭設宴,親自給契丹皇帝冊禮使劉昫、契丹皇太后冊禮使馮道餞行。

馮道與劉昫給端坐著的石敬瑭行了君臣大禮,石敬瑭受了禮,忙含笑站起來,上前攙扶著比自己年長十歲的馮道。

馮道和石敬瑭並沒有私交,即使馮道不給石敬瑭轉圜幫忙,石敬瑭也不敢對馮道怎麼樣,最多閒置高閣。馮道卻連番救了石敬瑭的急,石敬瑭握著馮道瘦筋的老手,心裡還是非常感動。

石敬瑭還在做官樣文章,又重複了幾句此次契丹之行對於晉王朝特別重大的政治意義。「語以家國之故」。

根據《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十六的記載,石敬瑭站起來給馮道敬了一杯酒,然後流涕語馮道:「達兩君之命,交二國之歡,勞我重臣,之彼窮塞,息民繼好,宜體此懷,勿以為憚也。」

半是感激,半是警告。

該說的話,都說完了。石敬瑭還是覺得虧欠馮道什麼,「煩耆德遠使」,把馮道吹成了一朵在初秋微寒中肆意綻放的喇叭花。

石敬瑭是動了真感情,他認契丹為父稱臣,割讓幽雲,已經承受了巨大的社會輿論壓力,背後戳著石敬瑭脊樑罵他是漢奸的不在少數。如果馮道還不理解他,石敬瑭只能是孤獨的。

好在,馮道很理解他,並分擔了石敬瑭的一部分壓力。因為馮道同意此行,等於認同石敬瑭的漢奸行為,日後史家董狐之筆,也是不會放過馮道的。

一輛輛押著金銀絲帛的車輛緩緩駛出汴梁城略顯破舊的城門,馮道與劉昫上了馬,衝著石敬瑭長長一揖,策馬揚長而去。

馮道一行的目的是大契丹國國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一個被裹挾在荒漠狂風中的新興城市。

從汴梁到上京,二千四百里的路程。

雖然史書沒有記載,但相信馮道一行應該不會走陸路的,因為時間消耗太長。而當時從汴梁以北的滑州坐船走永濟渠,速度相對會快很多,從行程以及馮道的身體考慮,馮道的選擇應該是水路行舟。

站在滑州白馬渡口的踏板上,馮道即將遠離他熟悉的故土,踏上一個生死未卜的艱難旅程,前程未知。舟船星發,馮道獨立船頭,迎風站立,若有所思。

這應該是馮道第一次進行如此漫長的水路行程,他似乎看不夠兩岸美麗的風景,甚至是他的隨從都不忍心去打擾他。

艦上,大晉的旗幟迎風獵獵作昫。

岸邊,柳綠花紅,麥田青青如畫。

從滑州到滄州,約有一千里水路,但因為藉著風勢,並沒有耽擱太多的時間,幾天的時間,這支浩蕩的船隊就在滄州碼頭上了岸。

而滄州往西行進五十里,就是馮道經常魂牽夢縈的家鄉——景城馮家莊。馮道清晰地記得,上次回景城還是給父親馮良建治喪守孝。這一晃,十二年過去了,馮道鬢邊青絲早已生成華髮,身體也不如以前硬朗了。

馮道西望著,嘴裡呢喃著什麼,一狠心,上馬策鞭北上。

經此一別,馮道再無回到家鄉,在父親墳前祭酒的機會。

《五朝宰相:五代十國裡的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