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驚魂記下 4

時間在流逝,大家都變老了,但馮道在社會各階層特殊而超然的地位從來也沒有變過。

從來沒有和一線士卒打過交道的馮道緣何能得到他們發自內心的歡呼與尊重?答案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因為馮道的清白。

無論馮道被後人罵成什麼樣,但他是從來不貪的。也許是馮道出身社會底層的緣故,他對同樣來自社會底層的人們充滿了人性本能的善愛,不像杜重威這伙專喝兵血的貪官,自然能得人心。

明朝狂人李贄還是給馮道說了句公道話。他在《焚書》中替馮道歷五朝事十君做了辯護。李贄認為馮道「歷事五季之恥」,不惜在歷史上留下惡名,是為了拯救天下蒼生。「不忍無辜之民日遭塗炭」。

成天教導別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道德家們最見不得馮道還有什麼閃光點。為了維護日漸穩定的統治局勢,恨不得將馮道罵成萬世逆臣,再踏上一萬隻腳,讓馮道萬世不能翻身。

可李贄說的全都是事實,馮道這輩子不但沒有做過傷天害理的事情,反而以佛家慈悲為懷,兼濟天下眾生。

救天下百姓,遠比所謂的臣節更有價值。何況這些道德家只是要求別人守臣節,他們自己是可以例外的。

對於馮道這次出面穩定軍心,史家著墨極少,但卻有著非同尋常的重大歷史意義。

馮道成功扭轉了混亂的局勢,漢人士兵彙集在馮道身邊,齊心協力,趕跑了契丹留在中原的殘餘勢力,徹底斷絕了契丹人再次南下屠殺的可能。

如果馮道不出,任由漢人武裝亂成一團,不排除麻答捲土重來的可能性。一旦契丹人再次殺回中原,不知又有多少萬漢人慘遭屠戮。

王安石曾肉麻地尊稱馮道一聲「菩薩」,其實還有一位與王安石同時代的大文學家也肉麻地尊稱馮道一聲「菩薩」,他就是王安石的政敵兼人生知己——蘇軾。

「菩薩,再來人也!」有些肉麻,但卻是真實的歷史存在。

《資治通鑒》第二百八十七卷的記載非常清楚,「士卒見道等至,爭自奮。會日暮,有村民數千噪於城外,欲奪契丹寶貨、婦女,契丹懼而北遁,麻答、劉晞、崔廷勳皆奔定州。」

《五朝宰相:五代十國裡的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