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的三起情報戰和信息戰,都是發生在公元前204年。
從時間序列上來看,第一起情報戰,應該是偶然事件。發生在安邑戰爭之初,劉邦命說客酈食其,去西魏國遊說魏王豹,想讓魏國站到自己的陣營中來。魏王豹明確拒絕了酈食其,卻毫無防範意識,讓酈食其搜集了魏國軍隊的詳細情報,滿載而歸。而後,劉邦和韓信針對魏國軍隊的佈置,制定了具明確針對性的打擊方案,結果一戰而滅魏。
很明顯,順利地消滅魏國,讓劉邦一下子意識到情報的重要性。可以確信,就在此次事件之後,他想到了埋伏在項羽身邊的棋子,並正式啟動了針對項羽的情報戰。
項伯為劉邦送回來的情報,就是關於九江王英布和項羽之間關係不睦的資料,這個資料讓劉邦產生了希望,並決定實行曝光計劃,讓自以為聰明的騎牆派英布,無路可走,只能死心塌地地與項羽為敵。這次行動,就是劉邦發起的第二次信息戰了。
所以,當漢使隨何一行,抵達九江並受到接待時,計劃就已經成功了三分之一。而當英布接見漢使隨何時,計劃就已經成功了三分之二。
計劃的最後一步,雖然在流程上只佔三分之一,但在總體計劃中,卻佔到決定性的份量。這一步就是等到楚使來到之後,隨何硬衝進去攤牌,把英布腳踏兩隻船的事件公佈於眾,讓英布無路可走。
曝光計劃順利推行,最終讓英布與項羽決裂,跳到了劉邦的陣營。但這起成功戰例,一定是激發了劉邦和張良等人的靈感,對這起案子進行了詳細分析。
要分析的問題只有一個:針對英布的曝光戰役,決定性的變量是什麼?
如果你找對了這個關鍵性變量,那麼你就掌握了信息戰的基本法則,從而可以靈活機變地運用這一戰術。
從情報戰演變到信息戰,關鍵性的變量只有一個:信息的傳遞!
漢軍之所以能夠獲得安邑大勝,是因為首先掌握了對方的軍事情報,掌握了準確的信息。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信息戰的第一條定律。
定律一:信息是決策的前提。
接下來,劉邦和張良啟動了針對英布的曝光計劃,計劃的順利成功,使得他們迅速總結出信息戰的第二條定律:
定律二:控制信息,就可以控制對方的生死。
曝光計劃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劉邦這邊對信息擁有絕對控制權。他能夠及時準確地獲得有關項羽的信息,同時又能夠把自己所希望的信息,傳遞到項羽的耳邊,促使項羽按照自己所期望的那樣行動。
整個事件過程中,項羽宛如一具沒生命的木偶,完全由劉邦玩弄。劉邦想知道他的情況,就能夠通過特工項伯準確地獲知。而劉邦希望項羽聽到些什麼,他就能夠順利地把這些信息傳遞過去,從而主宰了項羽的選擇。
可以確信的是,劉邦和張良,通過擺佈英布,終於發現了信息戰的第三條定律。
定律三:信息通過渠道傳遞,渠道不能控制,但信息可以控制。
這條定律的意思是,項羽的使者,忠實地向項羽反映了他所見到的情況——但這個情況卻是假的,這就導致了項羽判斷失誤。
當劉邦發現第三條定律的時候,他同時也發現,他可以隨意操縱項羽那邊任何一個人的命運。所以他不顧滎陽城被楚軍團團圍困,自己已是命在旦夕的危情,仍然發起了打擊亞父范增的第三次信息戰。
在針對亞父范增的打擊中,劉邦已經牢牢控制住了兩條信息渠道,一條是潛伏在項羽身邊最深的項伯,另一條是美男子陳平所操縱的間諜網。這兩條信息鏈,一在朝一在野,一條是項羽身邊,一條是民間輿論,已經形成了對范增極端不利的環境。可以確信,這時候的項羽,會經常聽到「群眾反映」,聽到有關范增暗通漢軍的風言風語。但這些信息,都是隱性的,不能公開的,劉邦所要做的,必須是控制住項羽的信息通道,將扭曲的信息傳遞到項羽耳邊。
項羽的信息通道,就是他自己派出的使者。在九江,劉邦已經成功地利用這條渠道,將自己所希望的信息,傳遞到了項羽的耳中。這一次,劉邦仍然是要故技重施。
從信息戰的第三定律來看,項羽的信息通道對項羽本人是忠實的,但其所反饋的信息卻是可以控制的。劉邦用這個手法已經玩弄了英布,現在他要再來玩范增。
於是當楚使來到之後,陳平按劉邦的授意,假裝認錯人,故意送上豐美的酒食,等楚使心花怒放之際,卻又突然將美食撤掉。這強烈的刺激,強化了楚使對范增的怨恨與不滿。他忠實地把這個信息傳遞了過去,而項羽卻沒有任何理由懷疑這條信息的真實性。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漢使隨何在九江面對楚國使者說的話,與美男子陳平在滎陽對楚國使者的戲弄,在其機制與原理上是沒有區別的。都是劉邦利用項羽的信息通道,先行製造虛假信息,通過這條通道傳遞過去,從而控制項羽的選擇。
需要說明的是,當劉邦興趣盎然地沉浸於信息戰的研究之中,控制項羽的行為並活活氣死范增,是在滎陽城被楚軍團團圍困,面臨著城池隨時被打破,城中人死多活少的情形下做出的。
這說明什麼?
只能說明劉邦太貪玩了,死到臨頭,還天天琢磨著坑人害人,真是拿他沒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