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帝沒能等到安慶城破的那一天,就在熱河撒手歸西了。史稱他是病死的,但更大的可能,是活活窩囊死的。
咸豐帝真的好窩囊啊。古來帝王,自打秦始皇就立下了規矩,皇帝嘛,就是要為所欲為,就是要唯朕獨尊。可咸豐帝前腳登基,後腳冒出來個洪秀全,跟他爭奪獨尊的資格。此猶罷了,洋人也不尊重他的獨尊,居然把他攆到熱河來,跟其他的皇帝們比比,咸豐帝真的很失敗。
咸豐帝死,同治登基。
但小同治剛剛六歲,吃奶是高手,治國這事別找他。所以咸豐帝設計了一個精巧的權力制衡體系,他把國政授予八個老頭,史稱「襄贊政務大臣」,也就是托孤之臣。這八個老頭負責治理國家,但咸豐帝把玉璽放在了兩宮太后那裡。
按咸豐帝的想法,托孤大臣有政治權力,但議策必須要去找兩宮太后蓋章。而兩宮太后有蓋章的權力,卻不會寫聖旨。如此一來,這八個顧命大臣,就沒機會算計六歲的小同治,皇家權力,從此穩如磐石矣!
但咸豐帝卻疏忽了,八個托孤老頭的議案,不蓋上玉璽是無法生效的。但兩宮太后卻是可以自己寫聖旨,自己蓋章的!
於是歷史按其固有規律向前推進,兩宮太后瞧八個托孤老頭不順眼,八個老頭也看這倆小娘兒們不爽。於是兩宮太后就自己寫了聖旨,蓋上章,傳勝保火速北上護駕。再密召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幾個年輕人聯手,把八個顧命老頭統統打掉了。
這段歷史,又稱「北京政變」,從此權力型女人慈禧走上舞台,開始折騰這個已經支離破碎的大清帝國。
有記載表明,當時的曾國藩也幾乎捲入這起政變。
有關此事,《湘綺府君年譜》中有一段無法證實的記載:「是歲七月,文宗皇帝晏駕熱河,怡鄭諸王以宗姻受顧命,立皇太子,改元祺祥,請太后同省章奏。府君與曾書,言宜親賢並用,以輔幼主。恭親王宜當國,曾宜自請入覲,申明祖制,庶母后不得臨朝,則朝委裘而天下治。曾素謹慎,自以功名大盛,恐蹈權臣干政之嫌,得書不報。迭後朝局紛更,遂致變亂,府君每太息痛恨其言之不用也。」
這段文言文是說,咸豐帝死的時候,大名士王闓運立即上書曾國藩,建議曾國藩立即提師北上,去找小皇帝同治,陪小同治一道治理國家,不要給兩宮太后以機會。但曾國藩擔心這麼個搞法,讓自己成為遺臭萬年的大奸臣,就拒絕了。
單從歷史的邏輯上來說,發生這種事情的概率是很高的。要知道,自打英法聯軍攻破北京,咸豐北走,這天下說話算數的,實際上就是曾國藩了。咸豐帝根本沒有絲毫餘力顧及這些。而曾國藩乘機放開手腳,長年徵募招聘,各地求職學子想找個吃飯的營生,來他這裡最合適。如此之多的怪異人類扎堆在一起,幹什麼事的人都有,說什麼話的人都有——如果有人建議曾國藩抓住這個機會,奪取權力,這絕對是正常的。
單看大名士王闓運的建議,實際上不過是建議曾國藩走曹操的路線,挾小同治以令諸侯,如果曾國藩真的這麼幹了,也不奇怪,但他為什麼不肯干呢?
三個原因。一是曾國藩的一根筋個性。他腦子裡有一個先克安慶,再滅天京的構思圖,這個圖沒有完成,他沒心思幹別的事。二是他畢竟是飽受儒家經典浸淫的學者,無法讓自己做出對不起咸豐帝的事情來。要知道,他之所以能夠獲得一個曹操類型的機會,正是因為咸豐帝對他的信任。他才得以殺伐天下,炙手可熱。如果因此而萌生出奪取咸豐帝江山的意圖,就過不了自己的良心這一關。三是他之所以贏得世人如此擁戴,那是因為他在做一件正確的事,替天下人解決洪秀全帶來的麻煩。如果他突然選擇做曹操,就會失去道義的支持,屆時天下英雄狗熊,都會乘機起事軋鬧猛,折騰到最後,恐怕曹操做不成,反倒做成了臭名昭著的董卓。
董卓與曹操實際上沒絲毫區別,不過是一個失敗一個成功而已。失敗的董卓就成了千夫所指的民賊,而成功了的曹操卻被譽為非凡的政治家。這種成王敗寇的觀念,根植於國人的腦殼之中,曾國藩史書讀爛,殺人如麻,如何不知道國人的這個毛病?他才不會觸碰人性最險惡的底線。
倒是北方的勝保,他不甘寂寞,跑到北方去支持兩宮太后,支持到最後的結果,是被慈禧徹底滅了門。曾國藩能全名全節全功,就是因為他不會為鼻尖前的微小利益所迷惑,這豈是王闓運之流所能理解得了的?
事實上,曾國藩的選擇是非常正確的,北京城中剛剛發生政變,掌握權力的兩宮太后,對天下的局勢是兩眼一抹黑,只知道天京城中有個洪秀全,非要跟她們過不去,但怎麼解決這個麻煩,她們是一點主意也沒有。能夠做的,只能是坐看各地督撫自行其是,邊看邊學。
這就等於給了曾國藩不受牽制的權力,可以放開手腳,盡抒人生情懷。
據曾國藩本人的日記記載,在接到咸豐帝駕崩的消息後,他非常悲傷,當即叫來幕僚,擼起袖子,下了兩盤圍棋。
十月初六日,知壽州為苗沛霖所陷。早飯後,至寓內北邊所設皇殿內迎接遺詔,跪迎於門外。安詔後,行九叩禮,宣讀畢,復行九叩禮。禮畢,與學使及司道等敘談,旋圍棋一局……
咦,不對呀,曾國藩應該是馬上為咸豐帝召開追悼會,三軍將士盡縞素,淚飛頓作傾盆雨呀。他怎麼優哉游哉地下起棋來了呢?
曾國藩又不發神經,給個九叩就對得起咸豐了。他現在心裡想的是:……嗯,這個,嗯,那個,嗯,我老曾,是不是那什麼……嗯,現在終於沒人能管著我了,是不是應該彌補一下我的人生缺憾?嗯,是不是應該找個漂亮的、溫柔的、長髮及腰的美貌女生,和她共同探討人生呢?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是儒家學者的立身處世格言。曾國藩既然想到找個小女生,當然是說做就做,絕不會耽擱半秒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