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月,《中國青年報》編輯部舉辦了一次座談會,討論王蒙的小說《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會前每人發一份參考資料:剛從印刷廠取來的王實味的散文《野百合花》。此文1942年被判定為反革命毒草,作者因而喪命。
1月29日,中國作協黨組召開會議專門討論《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郭小川保留了這次會議的不完整的記錄,紀錄稿開頭有幾句話:「最初,歌頌占80%。現在,中間大,兩頭小。」1月28日,王蒙與崔瑞芳結婚。
這是王蒙的第二部小說,寫於1956年4月,經副主編秦兆陽修改,發表在9月的《人民文學》上。如果說,王蒙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青春萬歲》是他對經年閱讀的蘇聯文學的一種致敬,這一部短篇,則是響應團中央號召,向娜斯佳學習。娜斯佳是蘇聯小說《拖拉機站後長和總農藝師》裡的主人公,一個經驗不足、卻勇於同落後現象做鬥爭的青年。50多年後,王蒙說,他曾經試著翻過幾本張愛玲的小說,怎麼也讀不下去。
王蒙刻畫了兩個仍然保有學生氣的人物林震和趙慧文,面對區黨委裡革命意志衰退的官僚劉世吾,陷入一種困惑:現實中的黨委工作和他們小學時聽的黨課內容不是一個味兒。小說後半部,瀰漫著一種孤寂之情。
崔瑞芳曾說:王蒙有一顆孤獨、寂寞的心,在他還是個孩童時就形成了。7歲,放了學,怕父母吵架,不想馬上回家,於是閒逛。聞到肉香,饞,沒錢,也沒有向父母要錢的經驗。再往前走,是一家棺材鋪,他問:掌櫃的,您這棺材多少錢?他幼年曾跟姐姐談論過死亡,很小就失眠。
43年後,陳思和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中,對這篇小說有了新的發現:「《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雖然具有揭示官僚主義現象、積極干預現實的外部寫真傾向,但它更是一篇以個人體驗和感受為出發點,通過理想激情與現實環境的衝突,表現敘述人心路歷程的成長小說……甚至可以說,對心理衝突事件的精彩呈現,才是這篇作品的藝術獨特性所在。」
而當年的需求不同。全國展開的熱烈爭論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他多次在會議上談了自己的看法。據黎之回憶,「這是我知道的毛澤東唯一一次對當代短篇小說的分析」。
這一年的二、三月間,王蒙親耳聽到了毛澤東幾次講話的錄音,「……反對王蒙的人提出北京沒有這樣的官僚主義,中央還出過王明、出過陳獨秀,北京怎麼就不能出官僚主義。王蒙反官僚主義我就支持……王蒙有文才,有希望……」
他們仍嚮往他推崇的老莊境界:大道無術,道法自然。拍攝者:姜曉明
「主席說著說著找不著煙了,便說『糧草沒有了』。據說是陸定一連忙給主席送去了煙,」王蒙在自傳裡寫道,「如此這般,化險為夷,遇難呈祥,我的感覺是如坐春風,如沐春雨。我同時告誡自己,不可輕浮,注意表現,在自天而降的幸運面前更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