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 纏綿亦如之

吳指南病中囈語,說過「紫荊樹下那女子,也誦得汝詩」。李白一向不以為意,因為紫荊樹本在綿州故里、自家門前,若說樹下有女能吟誦自己的詩作,也會須是有朝一日回到家鄉,方可應讖。

他卻沒有想到:就在許自正家宅門裡,看見了這樣一株幾可盈抱的蒼蒼巨木,比之於家鄉者,看來粗大了不知幾許,而且時值初春,已經殷殷然有發花之勢,數以千計的花苞芳艷欲吐,像是爭著要向來客報聞春暖的消息。

這一趟走訪,也是李衍和薛乂安排的,兩人卻各有打算。李衍是準備在開春之後、赴京之前,完遂了侄子的姻緣—如果能順利就婚於許家,對於李白日後進取功名,當然是有極大的便利。

而薛乂兄弟的計議,則是要說服許自正,發取家中數代以來的「萬年青」,作為「母料」,供應廣陵工匠從事私鑄。無論是易一而得三、易一而得五,雖說非當局所樂見,可是就實論事,非但有利可圖,更於促成天下貿易之利便有大功焉。這件事,許家必須有一個既能信任托付、又堪當遠行交際的親人。

一年多前經司馬承禎與崔滌的揄揚稱道,許自正的確心有所繫,而今這李家後生既然出現,一見之下,儀表真個不凡、文才也確乎出眾。不過,他也不是沒有顧慮。

首先,李白之家並非士族。讓獨生女兒下嫁一行商,就是自貶門第。其次,又聽說這李十二縱跡於旗亭歌館,頗有浮薄浪蕩之名但使不加約檢,日後還敗壞了許氏的門聲。可是話說回來,十餘年間,許宛兩度許嫁不成,洗盡鉛華,耽意於道經藥理,肆志於吟詠詩書,甚至不以女身自持,到了這般年紀再談婚事,又何嘗容易?從桃李園夜宴歸來,他輾轉多日,終於忍不住同許宛閒話探問:「若與再議婚閥,汝意如何?」

許宛嫣然一笑,道:「是時。」

許自正聞言大感意外,也只能尷尬賠笑道:「兒豈得其人哉?

「客歲崔太史遺贈一詩來,語甚詳,阿耶豈不記哉?」

「啊!『琴心偶感』—」許自正想起來了,是那一紙下署著「付安陸許」的七律:

琴心偶感識長卿,緩節清商近有情。脫略鹴裘呼濁酒,消淹蠶篆作幽鳴。蕭牆看冷雙紅豆,病雨聽深一紫荊。滴落風流誰拾得,曉開新碧漫皋蘅。

就如同當年的司馬相如,這也是一個來自蜀地的儇佻少年,或將以琴音挑逗卓文君的情意,於落拓無聊之際,也不免將鷫鹴裘貰酒而飲;而這鷫鹴裘,或許就是在夜宴上眾人議論不已的紫綺裘。此外,蠶篆本來就是道者符菉之書所用,便再一次說明:這是個受司馬道君屬意的人。詩中尾聯設問:這樣一個人物究竟如何止歸?「滴落風流誰拾得?」答案在末句:皋蘅。近水澤之野,偶生香草,語系「蘅齋」主人,不就是許宛嗎?「曉開新碧」,說的則是這一個剛剛到來的春天啊!許宛所謂「是時」,看來並不意外。

這反而讓許自正不知如何應對了。這個多年來全無待字許嫁之心的女兒,竟全然沒有抗拒這樁人生大事的意思。可是揆諸情理,她不會明白對方是什麼人、什麼出身、什麼行業……一切茫然無所知,卻接受得如此坦易,殊不可解。但見許宛撥弄著手中的藥草枝葉,卻先開了口:

「婚媒常例,如儀而已,阿耶毋須瑣瑣。」

許自正還是試探地問了一句:「可知郎君家世否?」

「二姓婚耦,謀合有媒,斟酌有妁,非兒所可與辦者。」

許宛並未吐實,她是知道李白的。桃李園夜宴之後,安州各鼎食門第間不免哄傳,有蜀地綿州李氏十二郎名白者,肆揚才氣發越文章,這還不足為奇,實在令人揣摩不透的,是他的身份。

有人說他是個行商,車馬籠篋之中充盈著無數契券,舉凡大江南北商驛、坊市之犖犖大者,皆過從甚繁。也有人說他是個道者隨身行囊所攜,正是天台山白雲宮信物,奉司馬老道君旨諭,周遊天下名山,交盟各地道流。還有人說他是個劍客,少年時在蜀中便使氣橫行,仗義殺人,只今袖藏一劍,浪跡江湖,猶時時赴歌舞之地與遊俠人物通往來。

最令許宛好奇的,是其中一個說法,來自拘謹木訥的表兄杜謀—據他比合廣陵薛商與員外薛乂兄弟二人的說詞,這個蹤跡不定、形影飄忽的青年恐怕還是在廣陵出手施藥,消解一時疫情的醫家。除了最後這一個身份之外,李白似乎從未否認過他複雜的面目與經歷。

猶有甚者,市面上有人稱道旗亭倡優新制酒令曲詞,時不時也會在蓄養了樂妓歌伶的人家流傳,高門大戶之間蜚語輾轉,說起某歌某曲之作手,居然也會提到李白的名字。管弦飛聲,箏笛馳響渡其詞而流其情,最讓許宛心動的是兩首《代美人愁鏡》。

這兩首歌,都是在郝處俊家族的私宴上傳唱開來的。郝氏家妓之中,有與旗亭歌伶通往來者,得其聲譜文辭,細心揣摹仿擬熟練之後,便在自家宴席上獻藝。這是近世以來由於水路暢捷、交通利便、游宦之家往來頻繁,而形成的時風。

出身有別的歌樂伶工彼此之間,互通有無,是相當常見的事百年後的司空圖以詩句描繪這情景,便十分貼切:「處處亭台只壞牆,軍營人學內人妝。太平故事因君唱,馬上曾聽隔教坊。」此詩之題只一字,曰《歌》。所狀述的,是具有樂籍身份、長期居住於樂營衣糧由官方供給的「營妓」。無論所轄歸於郡、州、府之地方長官,皆為在地之「兩頭娘子」—這是因為當時軍中編製二十五人為一「兩」的緣故;一兩之長,便呼為「兩頭」。而被借稱為「兩頭娘子」的營妓雖然冠以營之名,卻不專屬於軍旅,她們往來於地方行政官長的私宅和官衙之間,閱人無數,見多識廣,常與同行接觸,而傳遞了當時從宮廷中推廣出來的服飾、髮式、妝容甚至聲歌樂曲。

聲色活動樣貌之流動,也可以是相對的。有時,營妓或家妓中姿色、技能、才華之佼佼者,往往經由一場官宴或私宴的邂逅,而得著意想之外的賞識,飛上枝頭,成為貴人的私寵;有時,這私寵的名聲上達天聽,間或也有入宮成為司空圖詩中所謂「內人」的。也就由於各地伶妓人物的流動,民間、士族和宮廷之間,總借由歌詩樂曲而遙通想像、互仿模樣。往來之人,亦將殊方異地的樂風歌調流傳至不同的城邑,雜以新變,交相影響。其中較隱微者,就是文詞。為了遷就曲子、遷就演唱,合樂而作的文字也變得活潑多姿,不拘於格律,甚至使得借由考試之規範而愈趨穩健的聲律也動搖了。

《代美人愁鏡》其第一首如此:

明明金鵲鏡,了了玉台前。拂拭交冰月,光輝何清圓。紅顏老昨日,白髮多去年。鉛粉坐相誤,照來空淒然。

在郝家初聞這兩首《代美人愁鏡》時,是並作一歌,作三疊。前一首的八句,拆成二疊短歌,可以視為兩首五言小絕。許宛巧思琢磨,發現:作詞者並不在意他的詩作是否合律,似乎更加留心這詩一旦與曲子咬合,是否能借由曲子而喚起更為動人的感興。

合兩疊成為一氣,便是一首大致上遵循格式的五言八句之律體。純從詩律看,李白除了首聯用對而次聯刻意摒棄對仗之外,於第四句和第八句的第四字,都借平換仄,使得末三字「何清圓」與「空淒然」產生出輕揚高舉的情趣—這種作法,若施之於應試之作是不合乎聲調的,一定會因為格律上的舛誤,被考官們打落。

但是聽那伶娘依曲唱來,三平落腳卻唱得遞漸高昂,許宛別生感動。尤其是「光輝何清圓」一句,接連五字皆是平聲,一字還拔一字高,才真能推宕出遙遠空曠的意境。可以想見:作詞者依聲換字,不純以書面之作為依歸,兩者相契之深,非比尋常,如果不是經常切磋磨合,豈能臻此?

其第二首—也就是演唱時的第三疊;聲律恣肆變化,體制曲折跌宕,固然同署《代美人愁鏡》之題,耳邊情味更加流蕩:

美人贈此盤龍之寶鏡,燭我金縷之羅衣。時將紅袖拂明月為惜普照之餘暉。影中金鵲飛不滅,台下青鸞思獨絕。稿砧一別若箭弦,去有日,來無年。狂風吹卻妾心斷,玉箸並墮菱花前

這一首曲式全變,間雜著著豐盈浩渺的情思,以及曲折層疊的典故,出以雜言古體的形貌,更因樂句而有了靈活佻達、長短不拘的變化,讓曲子發展成更悠揚的變貌。囀音時而上下,吐字間以緩急,原本聽來陌生的新曲卻又像是糅合了不知多少曾經在耳際千回百轉的細碎語句,喃喃不絕;一枚鏡子,竟能產生如此雄渾厚重的意象。許宛從來沒有聽過一首歌曲,藏有那麼細膩的風雅指喻卻又那麼不合乎士人吟詠的規矩,遂向郝家伶娘討來歌詞細讀,一面讀,一面問道:「歌曰《代美人愁鏡》,詞中所托之意,竟不似出於美人之手。」

「曲子是從製衣娘子套來,詞是李十二郎所作。」那伶娘遂將門巷人家張揚了好一段時間的蜚語,說來一過,大致是原本身為宮中內人的段七娘如何變成「製衣娘子」的身世,復加之以李白遊歷廣陵,借征歌以尋人的傳聞。兩般頭緒搬來弄去,卻怎麼說不清:這一雙男女究竟是個什麼來歷和了局。

許宛反覆讀著曲詞,又讓那伶娘低聲細氣地單為她唱了兩回,才忽有所悟,笑道:「這歌,明說愁鏡,暗寫思人。倘或如汝所言,確有詞曲兩家的淵源本事,則聲詞依偎,符節吻合,他二人形影相隨,近在咫尺,又何苦作迢遞相思之語?庶幾可知:這製衣娘子卻明明不是李某所思之人。」

如果從詞意內在探掘,更可以發現:「愁鏡」並非即景生情之作,應該是因事起意的鋪陳。起手的「明明金鵲鏡」也見諸於第三疊的「影中金鵲飛不滅」,這裡頭藏著典實。

托名東方朔、實則應出自東漢道者之手的《神異經》上記載:「昔有夫妻將別,破鏡,人各執半以為信。其妻與人通,鏡化為鵲,飛至夫前,夫乃知之。後人因鑄鏡為鵲,安背上,自此始也。」這是金鵲的來歷。男女相歡,不忍隔離,一旦一方「與人通」,對於落寞的情人來說,確實無奈而殘忍。縱使這個誇大而荒誕的情境未必要落實追究,可是金鵲畢竟像征了暌違兩地,隔別萬里之際,兩人心意相通的一個懸望、渴想。

與金鵲相呼應的,還有青鸞。古來相傳,鳳凰之赤者為鳳,青色為鸞,升仙者多以為坐騎。當不為仙家所御的時候,青鸞也可以飛越關山,遊走於現實與夢境之間,為情人傳遞書信,許宛自己日後的詩句便有:「不勞鴻雁書人字,偏有青鸞入妾堂。」

然而,青鸞之為物,在李白這首詩中別有用意,仍與鏡子有關

西域有罽賓國,國王在峻祁山捕得一鸞,大為珍愛,特為之打造純金樊籠,飼以珍饈醴泉,可是豢養三年,這鸞不發一鳴。國王夫人遂獻計:「嘗聞鳥見其類而後鳴,何不懸鏡以映之?」國王便命工匠打造了一面巨大而雪亮的鏡子,抬到金樊籠外,這鸞一睹其形,忽然悲鳴大作,哀響終宵,一奮而起,便在這衝撞之下當即殞命。「台下青鸞思獨絕」之台,乃是鏡台;鏡中睹影,恰見孤棲。

金鵲在鏡子的背面,鏡面則是一枚令許宛深深動容的月亮—她還沒有見人這樣寫過月亮。從年紀幼小的時候,她就在許自正的教導之下,讀過許多著名的南朝詠物之作,特別是劉宋時代謝莊所寫的《月賦》,堪稱古來描寫月色之尤者。其設想如此:三國魏末陳思王曹植思念早逝的文友應瑒、劉楨,憂傷閒居,中夜命駕寒山睹秋景而傷懷,臨時差人送了筆墨簡牘給王粲,讓他寫一篇文章遣懷。

《月賦》就是兩百餘年之後,謝莊假借當夕情景,托擬於王粲手筆而作的應景抒情之文。題為《月賦》,通篇所寫的乃是月下之世界如何華美,月下的人情如何深摯,尤令許宛念念不忘的句子是在終章:「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 臨風歎兮將焉歇?川路長兮不可越。」以一輪圓月之千里相共,像是渡越了千里川路的綿長阻絕,的確動人心魄。

但是,讀了李白的兩首三疊之歌,許宛才驚悟:謝莊賦月美則盡美矣,未盡善也!因為謝莊的月亮,始終只是孤懸天末,增華地表,不過是「升清質之悠悠,降澄輝之藹藹」的那麼一個裝飾天光自天光,人事自人事,兩造映襯而已。直是到了李白的筆下,經由一鏡,而將人和月融溶為一,相隔兩地之人,以鏡得月,由月入鏡,終成其繾綣。

可也就是這「相隔兩地」,教許宛平添許多臆想,著那伶娘再去搜求,這李十二還有何許曲子詞。不一日,回音來了—夥矣盛大其事,郝氏主婦伴同自家姊妹,喜笑顏開地領著一班家妓並那伶娘,上門走訪,也呼來許氏門中的娘姨們,索性在蘅齋設下了歌榻,合兩門第中二三十個婦道,齊聚一廳,為的就是欣賞這一曲《閨情》:

流水去絕國,浮雲辭故關。水或戀前浦,雲猶歸舊山。恨君流沙去,棄妾漁陽間。玉箸夜垂流,雙雙落朱顏。黃鳥坐相悲,綠楊誰更攀。織錦心草草,挑燈淚斑斑。窺鏡不自識,況乃狂夫還。

顯然,這還是一首兩地相思之詩。再比對起先前的《代美人愁鏡》來,榻上年輕的姑娘們便熱鬧喧嘩著了,你一言我一語爭著打趣,有的說:這一首裡也有「玉箸」,堪見美人確是愛哭。有的說:「青鸞」變作「黃鳥」了。也有的嬉謔更甚,直嚷道:還是那尊舊鏡台!

許宛所見,卻與他人大不同;她所想的,是那個「代」字。

一段相思兩處人。一般說相思、道相思,總不外要讓那被相思的人得知,這害相思人的心情處境;可是這幾首合樂的歌詩卻是害相思的人易地而處,扮作被相思者,借擬其志、轉假己意,包舉了兩造的感懷。更借由被相思人,反襯害相思人,此乃化主入客使主客兩身、兩界、兩情為一體,遂不辨孰為主、孰為客,而造就一大朦朧。如此才看得透:固言美人贈我以寶鏡,而照鏡之人既是我,也是美人。

然則,除了這害相思的作者之外,世間是否真有那樣一個被他苦苦想念的人呢?一個看來備受愛慕之意煎熬的人,化身成他所思念的人,而這個化身,若非實有其人,或恐還就是這男子自己罷?

關於男身女身之辨,她已熟思多年,領悟盡在「天女重來本無計,猶遺嗔笑枉沾身」的詩句之中,但是她從來沒有想到:天外飛來一人,竟以代擬之作,道破了莊子在《齊物論》裡所說的「彼出於是,是亦因彼」之辨。質言之:一個真正的有情人,滿懷相思未必求其所耦,他既是憐人惜人之人,也是被憐被惜之人。

不過,許宛也會須從另一面設想—設若世間真有那麼一個讓李十二朝夕思慕的人呢?《閨情》的確透露出蛛絲馬跡。「流水去絕國,浮雲辭故關」這兩句與作者來自蜀中的身世吻合,流水當系指滔滔之大江,江船出峽,一去不返,則遊子天涯不歸,所思者當是在「故關」就認識的。「水或戀前浦,雲猶歸舊山」二句轉借自西晉張協《雜詩十首之八》:「流波戀舊浦,行雲思故山。」看似攘奪前人名作,但一經改寫,雲之有歸而人無可歸的反襯,使離情更形出色。

令許宛微覺不解的是接下來的一聯:「恨君流沙去,棄妾漁陽間。」「流沙」實有其地,一說在沙州郡西八十里,一說在甘州張掖東北一百六十里,號居延海,彼處風吹沙走如河川,故名。另有記載:玉門關外與吐谷渾領地之西北,亦有流沙數百里,而賀蘭山以西至沙州之間,更有東西橫跨數百里、南北縱深近千里的沙磧之地—無論確切所在如何,都位於西北絕塞之域。但是漁陽,卻為古燕國所轄,至隋屬玄州,入唐屬幽州,這又是在中原東北邊荒之區,看來既不該是這李十二遊歷所經,更不會是一個蜀中女子所能跋涉而至之地。

不過,借由東西兩地,極邊萬里,誇飾其暌隔不通音問的環境,往往是胡族歌謠共有的題旨。既然作曲的製衣娘子精擅異族音律,自己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邊愁離恨,則因其聲而攘其情,充分表現了男女兩造天各一方的處境,便未必膠柱鼓瑟於作歌者的身世了。

以下「玉箸夜垂流」至「挑燈淚斑斑」六句,直是鋪陳思念之殷,戀慕之甚,情景交織,語苦而情切,卻無本事可追。要之在末聯「窺鏡不自識,況乃狂夫還」,說的是這鏡中人悲感當下容顏已然憔悴、甚至衰老,幾至於不能自認,若還要等待蕩子識途而返,又不知要守候多少歲月。

許宛三復斯言,忽然若有所覺。在她的眉睫之外、靈台方寸之間,忽然浮現了一個模糊的人影,那是個上了些年紀的美貌女子,踽踽而行,不知所終,唯見遠處是流沙,她的腳下有霜雪,頭上有圓月,斯人斯景,似在鏡中—而對鏡之人,時時以袍袖拂拭著皎月一般的鏡面,這人不是什麼紅粉佳麗、愁蹙蛾眉,卻是李十二—傳說中那才氣縱橫的浪蕩子。

這浪蕩子一身白袍,昂首闊步,卻沒跟上在前引路的司閽蒼頭。他一心只想看一眼許家宅院裡那宛如自家門前的森然巨木,才邁步來到二進庭院,便往伸展著槎枒的紫荊樹蓋踅去,身後的李衍和薛乂還來不及攔阻,他已然穿過西牆角門,踏入院中,跨院裡不只有樹,還有許宛。

許宛手捧箋紙,那是她親手謄錄的《閨情》。她口中正念著一句「綠楊更誰攀?」念著時,漫不經心地看了他一眼。

《大唐李白·少年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