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袁隆平第一次出國,去的是菲律賓,他要面對200多名專家,宣讀題為《雜交水稻育種》的論文。面對一個個用英語提出來的問題,袁隆平該怎樣應答?面對雜交水稻的先驅者——日本的水稻專家新城長友,袁隆平究竟該如何與他交流?

中國的雜交水稻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袁隆平走下主席台後,耳朵裡聽到的,都是這樣的一個聲音。但他此時的心情,卻久久不能平靜!

1975年,時任湖南省農科院院長、分管科研工作的陳洪新提出,湖南作為全國雜交水稻的龍頭,應該在育種大發展中起到模範帶頭的作用。隨後,袁隆平和陳洪新密切配合,袁隆平抓技術,陳洪新抓組織,他們將僅有的177公斤不育系種子,在一年之內連續擴繁,共收穫了雜交水稻種子11萬公斤。

這段時間,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共27個省市自治區的18000人,參與到了這場轟轟烈烈的制種「戰役」當中。當時分管農業的中央領導也適時指出:「對雜交水稻,一定要有個積極的態度,同時又要扎扎實實地推進……」

中央分管農業的領導為解決南繁育種的實際困難,首先撥款150萬元,解決袁隆平遇到的資金不足的問題。接著以農業部的名義,在南方13個省區召開會議,商定和落實了雜交水稻的示範栽培計劃。

榜樣的力量是無限的。當時最幸運的就是湖南省桂東縣。該縣地處井岡山南麓,稻田、氣候等因素很適合雜交水稻的生產。袁隆平就以桂東縣作為全國試種雜交水稻的試點縣,他親自趕過去,手把手地教當地的農民種植雜交水稻。

桂東縣過去的糧食增產緩慢,該縣縣委為了推廣雜交水稻,召開了一個現場會。大家看罷袁隆平帶來的資料和稻種,深深地意識到雜交水稻不僅能增產,而且還能讓當地的老百姓致富。

桂東縣領導高度重視這項光榮的試種工作,他們組織幹部,通過辦學習班等形式,首先統一了幹部的思想;接著再通過文藝演出、有線廣播等形式,向廣大群眾進行了深入的宣傳。

越是接近真理,便愈加發現真理的迷人——這是法國哲學家拉美特利講的一句名言。套用這句名言,可以這樣說:越接近雜交水稻,便愈加發現雜交水稻的可愛。當時有很多的基層幹部在認識到雜交稻確實是好東西後,種植雜交水稻的信心高漲。他們不僅在大田里種上了雜交水稻,甚至在自家的院內、屋頂都擺滿了內裝泥土的大缸,在大缸中種上了雜交水稻。由於幹部組織得力、群眾認識到位,全縣上下雜交水稻的種植推行得順風順水。全縣13萬畝稻田中,共試種7.5萬畝雜交水稻,平均畝產700多斤,每畝實際比去年種植的常規水稻增產130多斤。當地的農民喜獲豐收,村村寨寨敲鑼打鼓,奔走相告,熱鬧得就好像過年一樣。

1978年10月14日,《人民日報》第二版對「桂東因地制宜推廣雜交水稻」作了報道,並發表了熱情洋溢的短評,這使桂東成了全國學習的一面旗幟。根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從四面八方前來桂東參觀、考察雜交水稻生產的幹部和科技人員,竟高達34000人次。

桂東縣成為了全國第一個水稻雜交化的樣板縣。這一年中,全國雜交水稻的現場會決定在桂東縣召開,桂東縣和雜交水稻聯繫在一起,一時間也成了炙手可熱的地理名詞。

雜交水稻走出實驗田,還是一位羞答答的少女,經過大面積試種後,她終於揭下了神秘的蓋頭。這個雙手捧著增產稻穗的少女,終於成為了當地百姓最歡迎的「致富女神」。

袁隆平面對增收增產的大好形勢,更堅定了雜交育種有優勢的觀念。雖然雜交水稻在種植過程中出現了這樣那樣的缺點,但這並不妨礙雜交水稻研究方向的正確性。

雜交水稻的育種研究才剛剛開始,袁隆平堅信,他的雜交稻種中一定蘊藏著巨大的增產活力。

袁隆平第一次出國是在1979年的春天。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位於馬尼拉遠郊的洛斯巴洛斯鎮。這座研究所是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的,在水稻研究方面是最具權威的國際研究機構。

這次規格很高的國際水稻研討會共有世界各國200多名學者參加,中國科學院應邀組織了一行四人的專家小組,袁隆平便是這個專家組的成員之一。袁隆平出國之前,還用英文撰寫了一篇題為《雜交水稻育種》的論文。

按照研討會的規定,每個專家組由兩人登台發言,其中一人宣讀論文,一人現場答辯。當時中國專家組是這樣分工的,由袁隆平登台宣讀論文,然後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研究員林世成負責答辯。但因為林世成對雜交水稻並不熟悉,最後只好改為由林世成宣讀論文,由袁隆平現場答辯。

中國人講究首戰必勝,袁隆平到了菲律賓之後,已經做了精心的準備。會議開始,主持人首先請日本水稻專家新城長友登台,新城教授早在1968年便完成了雜交粳稻的三系配套,因為沒有解決F1代雜種優勢和制種技術等問題,致使最後擱淺了。但三系配套在學術上的意義重大,因此主持人讓他作了首席發言。

袁隆平對新城長友景仰已久,新城先生曾訪問過中國。但那時袁隆平還是個埋頭在實驗田里做水稻雜交的「小人物」,他並沒有和這位著名科學家有見面交流的機會。

幫助新城長友宣讀論文的那位美國專家口語相當流利,他閱讀完講稿後,新城長友開始回答台下專家的提問。可是,他的英語卻說得結結巴巴。袁隆平一邊認真聽,一邊對自己的英語會話能力逐步自信起來。畢竟有個差的墊底,他上台用英語回答問題,總應該比這個日本同行強上一些。

新城長友回答完提問後下台,林世成被請登台,首先宣讀論文,論文宣讀完畢,袁隆平開始回答外國專家提出的各種問題。

新城長友早就在等待著向袁隆平提問的機會。中國的育種同行不僅完成了三系配套,還培育出了可以大規模應用的稻種,這究竟是怎樣做到的?新城長友急不可耐地提出了第一個問題:「請問袁先生,根據論文中提供的數據,中國雜交稻制種的異交率高,您是通過什麼措施提高異交率的?」

新城長友是培育雜交水稻的專家,但是,他那艘雜交水稻實驗的帆船,就曾經撞到異交率這塊礁石上。他搶先提出了這個問題,也是想找到自己實驗失敗的答案,虛心學習以求提高。

袁隆平用流利的英語回答:「具體的做法,需要一整篇論文才能說得明白,但我現在可以扼要地說一點,那就是必須使水稻父本和母本的花期相遇,最好是重合,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實施人工輔助的方法,例如割葉、掃除傳播花粉的障礙、進行人工趕粉等等!」

「請問袁先生,趕粉是什麼意思?」一位澳大利亞的學者好奇地問。

袁隆平回答:「趕粉是我們中國人創出來的詞彙。它的意思就是在雜交水稻不育系和恢復系揚花期間,人們拿一根竹竿,橫向推動父本的莖稈,使稻穗大幅度搖擺,抖動雄蕊,使雄花粉四處飄散,這樣可以使母本雌蕊充分受精,從而提高結實率。我們中國人便形象地用『趕粉』兩個字概括了這一整套操作。」

「袁先生的回答很有情趣。想想看,一粒粒小小的雄花粉,用人工的辦法引它隨風飄飛,當它如意地飄落到雌蕊柱頭時,它們便會結出可愛的果實。那該是多麼有趣的景致!」新城長友幽默而風趣的話語,引來滿堂的笑聲和掌聲。

美國是一個兼收並重的國家,袁隆平的水稻雜交技術後來傳到美國,因為美國的人工太貴,他們就因地制宜,想了一系列「機械化」的制種技術。其中最有意思的一招就是利用直升機低空飛翔,掀起稻浪,來進行飛機「趕粉」。

新城長友接著問:「在我們的實驗中,常遇到這樣一個問題,不育母本總有包頸現象,請問袁先生,你們是否遇見了同樣的問題?怎樣去解決?」

雜交水稻和袁隆平之間的關係,就好像是嬰兒和慈母一樣密切,袁隆平對這個「嬰兒」成長過程,是再熟悉不過,他說:「我們也遇見了同樣的問題,目前掌握的方法,除了人工割頸外,就是噴施920(赤黴素),刺激『母稻』包頸減少,穎花外漏,增加了母本稻獲得授粉的機會。」

雜交水稻當年在國外只是個抽像的詞彙,外國人遠遠沒有國人瞭解得多,開會的水稻專家們因為掌握的情況少,所以也就沒有提出什麼深刻或者富有建設性的問題,答辯很快就結束了。

袁隆平等人圓滿地完成了任務。新城長友在會後親自找到了袁隆平,他通過翻譯,不解地問:「袁先生,您的雜交水稻好像在一夜之中搞成,並在中國已經大量投入使用,這消息太令人驚詫了,我在1972年訪問貴國時,您為何不與我見面,而您的科研項目好像不存在一樣,這太令我感到震驚了!」

袁隆平將當時的形勢介紹了一下,然後說:「中國現在一切都走上了正軌,我今天能來到菲律賓,參加這個國際水稻會議,就是想和大家多多交流,畢竟科學是無國界的!」

新城長友感慨地說:「您現在的學術成就,已經走到了我的前面,希望我們日後能加強水稻研究方面的合作!」

在這次會議後,外國專家們一致認為,中國雜交水稻的研究、推廣和應用,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而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將是世界各國科研人員奮力追趕的目標。

《袁隆平:中國神農的世界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