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連續開設了近50期雜交水稻培訓班,他的學生遍佈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雜交水稻結出的金燦燦的稻米,讓這些國家的老百姓擺脫了餓肚子的痛苦生活。
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國百姓,因為種植雜交水稻致富,為了感謝袁隆平,他竟找上門來。他對袁隆平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想討幾張袁隆平各個角度的照片,他要自費為袁隆平雕刻一尊石像,並當「米菩薩」一樣供奉起來。袁隆平面對這個要求,他會怎麼辦?
袁隆平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
袁隆平曾經開設過近50期雜交水稻培訓班,還為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培訓了2000名左右的技術人員。1985年的時候,袁隆平應學院要求,編寫了《雜交水稻簡明教程》一書,同時翻譯成了英文,並由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後來這本書又經聯合國糧農組織以多種語言出版,發行到了40多個國家。
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糧農組織選擇了15個發展中國家,並給這些國家提供經費,用以推廣雜交水稻,解決這些國家的糧食短缺問題。
袁隆平作為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首席顧問,幫助這些發展中國家自然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他和受聘的十幾位專家一起,先後赴埃及、越南、菲律賓、緬甸和孟加拉等國,對當地的雜交水稻種植進行技術指導。
巍峨高聳的埃及金字塔,千姿百態的緬甸蒲甘佛像,風景奇絕的越南下龍灣,還有充滿了熱帶風情的非洲大草原。這些國家美麗的景色袁隆平無暇欣賞,可是這些國家的稻田中,處處留下了袁隆平忙碌的身影。
菲律賓是一個全民吃稻米的國家,雖然當地擁有良好的氣候、肥沃的稻田,可因稻種不佳的緣故,每年種植的水稻基本不夠本國國民消費,所以菲律賓始終是一個稻米進口的大國。
1998年,伊斯特拉達就任菲律賓總統後,一直將實現本國的糧食自足作為自己的施政目標。他指出:「菲律賓的稻米產量沒有理由不能超過鄰國!」
中國和越南兩國通過種植雜交水稻,已經成功地解決了本國人民吃飯的問題,越南還徹底地將缺糧國的帽子丟掉,並由稻米進口國變成了稻米出口國。
伊斯特拉達總統的意思很明確:菲律賓沒有理由不改變自己,本國的國民也不應該再挨餓下去了。伊斯特拉達的繼任者阿羅約繼續大力支持菲律賓發展雜交水稻事業。
阿羅約總統為此曾經五次接見袁隆平,並親手為他頒發了「拉蒙·麥格賽賽獎」,以表彰袁隆平為菲律賓發展雜交水稻作出的巨大貢獻。
對於領獎,還有一個令袁隆平感觸很深的事情。1997年8月,袁隆平去墨西哥參加作物遺傳與雜種優勢利用的國際討論會,並被授予先驅科學家的榮譽稱號。這次會議有60多個國家、600多位科學家參加,其中12位是中國科學家。袁隆平因為簽證的關係,在舉行儀式的頭一天下午才遲遲地趕到。袁隆平趕到墨西哥之後,那些中國科學家不由得喜出望外,他們齊說:「袁老師您終於來了,我們急死了,您來了之後,我們中國科學家在大會的地位也就提高了!」
中國科學家們之所以如此欣喜,是因為大會將有五人被授予先驅科學家稱號,除了袁隆平,其餘四人都是美國人。那一刻,袁隆平深深體會到,榮譽不僅屬於個人,更是屬於整個中國。
袁隆平曾經這樣說過:「很多榮譽、獎勵,我根本沒有去領取,但有的榮譽是必須去的。比如西方國家主辦或參與的,只要我有時間,我都會去的,因為這不僅關係到個人,更重要的是國家與民族,我可以利用好這樣的機會多宣傳自己的國家。」
阿羅約總統在「拉蒙·麥格賽賽獎」的頒獎儀式上這樣盛讚袁隆平:「雜交水稻方案已成為菲律賓糧食安全的主要部分,假如樣樣就緒,可能在2008年,我們的大米產量便能自給自足,這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在聯合國糧農組織選擇的15個發展中國家裡,種植雜交水稻面積最大的有兩個國家,一個是越南,另外一個是印度。
越南和我國接壤,整個國家吃大米的人數有六七千萬。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已經達67萬公頃之多,雜交水稻的產量比常規的水稻產量增產40%,為保證越南的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被引種到越南之後,長勢良好,當年就增產1億公斤。越南由原來的糧食進口國,一躍成為繼泰國之後的第二大稻米出口國。2002年5月,時任越南總理潘文凱授予了袁隆平「越南農業和農村發展」徽章,以表彰他對越南雜交水稻發展作出的卓越貢獻。
印度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稻米更是該國傳統的主食,有七八億人的飯碗裡離不開稻米。印度的農村雖然有著悠久的種植稻米的傳統,可是當地的稻農缺少種植技術,稻米產量很低,完全停留在靠天吃飯的被動境地。
印度需要高產的雜交水稻,更需要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生產技術。1992年7月28日,袁隆平來到了印度,他驚喜地發現,在斯瓦米納森博士的帶領下,印度早已經在全國推行了雜交水稻。印度是發展中國家中種植雜交稻最積極的國家之一。這首先要得益於袁隆平曾經為印度培養了大量的技術人員,以及能給當地稻農帶來豐收的雜交稻種。
當時FAO(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組織給袁隆平的待遇很高,不僅讓他住五星級賓館,而且還有一天500多美元的高薪。FAO組織本想安排袁隆平在那裡指導三個月到半年的雜交水稻栽培工作,可是當時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正在搞兩系法的公關,袁隆平心繫國內,五星級賓館、超高的薪水,這些都留不住他。袁隆平只在印度工作了三個星期,便匆匆地坐飛機回到了長沙。
袁隆平在1992年到1993年間,曾經三次去印度指導當地的農民種植雜交水稻。到20世紀末的時候,印度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已經達到20萬公頃,使印度往稻米自給自足的目標又穩穩地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世界糧食獎設立於1986年,由美國世界糧食獎基金會每年頒發一次,授予「為人類提供營養豐富、數量充足的糧食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2004年的世界糧食獎頒獎儀式於10月14日在美國的「玉米和大豆之鄉」愛荷華州的德梅因市舉行。
鑒於袁隆平為世界糧食增產所作的突出貢獻,2004年的「世界糧食獎」的桂冠就被授予了袁隆平。世界糧食基金會在袁隆平的頒獎詞中這樣寫道:
袁隆平教授有30多年研究水稻的寶貴經驗,他為促使中國由糧食短缺轉變為糧食充足供應作出了巨大貢獻。他正在從事的「超級雜交稻」研究,為保障世界糧食安全和解除貧困,展示了廣闊的前景。
他的成就和遠見卓識,還營造了一個糧食更為富足,糧食安全具有保障的更加穩定的世界。同時,袁隆平教授致力於將技術傳授並應用到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10多個國家!
授獎官員還表示,2003年是聯合國國際水稻年,授予這位水稻科學家世界糧食獎顯得尤其重要,因為目前稻米是大約30億人的主要食物。
袁隆平將獲得的12.5萬美元獎金捐獻給「袁隆平農業科技獎勵基金會」,用於支持我國農業科技研究。
幾乎每個見過袁隆平的人,第一眼的印象都是袁隆平看起來比農民還像農民。那些因水稻致富的農民們都毫不客氣地把袁隆平當作他們的老大哥。這種親切感、歸屬感,絕非是每一個科學家都能享受得到的。
偉大而又平凡,這就是袁隆平。
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區華塘鎮塔水村,有一個農民叫曹宏球。曹宏球是個地道的農民,他出生在1960年,正趕上三年自然災害。伴隨著曹宏球童年記憶的,便是缺糧、飢餓和營養不良。
曹宏球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自家的水田里種上了雜交水稻。金燦燦的稻穀換來了「卡卡」響的票子,曹宏球終於發家致富了。他在1995年過春節的時候,為了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特意在自己家的門口貼上了一幅對聯:發家致富靠鄧小平,糧食豐收靠袁隆平。橫批是:盛世太平。
曹宏球為了表示對袁隆平的崇敬之情,決定拿出自己的積蓄5.8萬元,請人為袁隆平刻一尊漢白玉雕像。為了完成這個計劃,他給袁隆平寫了一封信,信中這樣寫道:
尊敬的袁先生:
我是一名農民,出生於天災橫行的1960年,差一點餓死在襁褓之中。我們家鄉在推廣您發明的雜交水稻之前,我沒吃過一頓飽飯。是鄧小平給我們送來了好政策,您又給我們送來了好種子,使得我家如今不僅衣食無憂,住上了小樓,還有五六萬元的存款。我今天給您寫信,就是想向您表達我,以及我全家對您的崇高敬意和感激之情。我相信,在這一點上,我們全家人的感情,可以代表全中國許許多多個農民家庭。
我母親信佛,常年禮拜觀音菩薩,也敬拜神農炎帝。她老人家教導我們,有了錢要修橋補路,樂善好施。我積蓄了一些錢,可如今我們村的路和橋都修好了,施捨別人的事我也做了不少,因此,我想用現有的積蓄,請人塑一尊您的漢白玉雕像。全家人都很贊成我這主意。我母親尤其支持,她說,修菩薩是善事,袁先生就是「米菩薩」。請您不要誤會,我的本意,並不是把您當成菩薩來修的,而是為了紀念您的功德,使我們全村、全鎮的農民子子孫孫,都不會忘記是誰使我們吃上了飽飯……為此,我請求您賜給我幾張不同角度、不同姿勢的全身照片,以便我請合適的工匠,參照您的照片進行雕塑……
袁隆平一邊看信,一邊搖頭,因為他深深知道農民兄弟插秧種稻,打穀賣錢,實在是不容易。曹宏球手裡有了錢,應該擴大生產才對,怎麼能給他雕像呢?他提起筆來,給曹宏球寫了一封回信:
曹宏球先生:
來信收悉,謝謝你的好意。你和許多農民的心願,是對我和我國科技工作者的最高嘉獎、鼓勵和鞭策,在我看來,這比諾貝爾獎更榮耀。你們的這份情意我領了。但我為國家和人民,作了一點貢獻那是應該的,不值得你們如此敬仰和崇拜。從你的來信看來,你家雖有一些積蓄,但尚不算很富有。因此,我建議你把錢用到擴大再生產上去,好進一步發家致富。倘若你一定要積德行善,社會上也還有很多公益事業可做。請你務必不要把錢浪費在為我塑什麼石雕像上,我實在承受不起你的這般厚愛。請你尊重我的意見,並恕我不給你寄照片。
順祝
闔家安泰
袁隆平
但是曹宏球認定了一個道理,就偏要走下去。曹宏球來到長沙,最終還是從鄧哲的手中「騙」走了幾張袁隆平的照片。
1996年10月,曹宏球帶著全部的積蓄5.8萬元來到河北。他接連參觀了幾家石雕廠,可是對於一些小廠子的石雕手藝,曹宏球都不甚滿意,最後經人指點,他來到曲陽縣園林藝術雕刻廠。
園林藝術雕刻廠是一家大型的雕刻廠,這個雕刻廠裡的師傅曾經雕過海南三亞的海濱景點石雕,還曾經雕刻過天安門前的漢白玉石龍。曹宏球看到廠裡精美的石雕,便提出了想雕刻一尊袁隆平漢白玉石像的要求。雕刻廠的業務員卻告訴他,雕刻這尊石像,至少也要30萬元。
曹宏球所帶的5.8萬元,只夠全款的五分之一。眼看自己的願望將要落空,他心頭一急,直接找到了廠長。雕刻廠的廠長聽罷情況,深受感動,他當即拍板道:「袁隆平可是個偉大的科學家,他培育的雜交水稻我也在吃,為他雕像,賠錢也干!」
園林藝術雕刻廠的廠長,只收了曹宏球4.8萬元,隨後他們精選了一方上等石料,並請曾為天安門雕塑石龍的盧進橋師傅,開始精雕袁隆平這尊漢白玉石像。
經過盧進橋師傅四個多月的精心雕琢,一尊栩栩如生的袁隆平雕像終於面世了,只見他蹲於田埂,手捧稻穗,滿眼皆是深情凝視的神情——那目光真的很深,深深的目光中,有對青年一代育種人員的期許;那目光真的很遠,長遠的目光中,有對雜交水稻未來發展之路的思索……
這尊袁隆平的石像總高「一米又六」,是「有米又有肉」的諧音。
這尊石像披紅戴花被汽車運到了郴州,鎮政府的領導親自帶隊,並派了三輛專車,將雕像送到了塔水村,鄉親們聞訊趕來,他們在石像前放起鞭炮,熱鬧得就好像過年一樣。村裡的男女老少,一起爭看「米菩薩」的雕像,村民們都說:「袁隆平解決了那麼多人的吃飯問題,救了那麼多人的命,做了功德無量的善事,將來是要成佛成仙的!」
曹宏球為袁隆平雕塑石像,表達了一個農民兄弟對農業科學家的由衷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