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攜瓶缽且隨風,走過山巒一重重。
楊柳春風無限意,流雲何處覓行蹤。
這首偈子,乃是勝諭首座留給釋地藏的。
本來,釋地藏計劃在化城寺正式懸掛敕賜之額的時候,將方丈之位傳給首座勝諭。二十多年來,勝諭建寺安僧,開田栽茶,為化城寺的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榮任方丈可以說水到渠成。然而,就在舉行升座儀式的頭一天晚上,勝諭留下這一紙偈子,飄然而去。
騷客訪詩登高峰,山間一片霧朦朧。
空華開,山嵐動,到來還是一場空。
回眸處,心有靈犀一點通;
卻原來,此身已在詩山中。
遠山深深佛鐘鳴,苦樂聲聲皆隨風。
流雲溪水飄香葉,落紅來去都從容。
隨著國內各地以及新羅眾多僧人慕名前來拜師學法,九華山化城寺廣宇重重,僧徒濟濟,儼然一大名剎。多年來,化城寺的僧眾堅持開荒種糧,打柴自給。但是,山裡可開墾的土地畢竟有限,而隨著四方學僧的蜂擁而至,有數百人之眾,真應了那句老話:僧多粥少。
釋地藏自有辦法:他在宴坐巖下的白墡穴中發掘出一種灰白色的細土——觀音土,食之甘滑如面,且不磣牙。於是,釋地藏就讓弟子們將這種土與米同煮,以此充飢。“夏則食兼土,冬則衣半火”,是化城寺僧人清苦修習生活的真實寫照。觀音土當然沒有營養,所以化城寺的僧人個個面黃肌瘦,人家都稱他們為“枯槁眾”。然而,大家都是為修學佛法而來,居深山如同故土,啖菜根等同玉食。古來,佛教僧人都有這種“為法忘軀”的精神。
建中末年,釋地藏將化城寺方丈之位傳給了道明,自己領著一位小侍者移居南台,再次歸入深山隱居。他親手編織了一件粗重的麻衣,白天當衣穿,夜間又當被蓋,除此之外一無所有。他建了一座高台,安放南陵俞蕩早年所抄寫的四部經,終日焚香禮拜,誦讀不止,味其深旨。
時光荏苒,轉眼到了貞元十年(公元794年),釋地藏虛歲已經99歲高齡了。
這一年的七月二十九日清晨,釋地藏在拂曉前登上九華山主峰——天台絕頂,佇立雲峽之上,凝視東方。東方,是朝陽升起的地方,也是他的故鄉所在之地。腳下霧氣茫茫,遠方白雲悠悠,一座座山巒在雲海之中時隱時現,忽而如島嶼崛起於海面之上,忽而像水墨隱藏於雲霧之中……天地一片靜默,萬籟無聲,似乎都在等待著一個莊嚴而又神聖的時刻。一縷微光初露於東方天際,少焉,微光越來越紅,越來越亮,雲天之間迸出一道金色的光芒!幾乎就是一剎那,一輪紅日新鮮得像是剛剛出爐的銅鏡,放射著萬道霞光,流溢著繽紛色彩,忽然蹦了出來!隨即,太陽的光亮遽然增強,照耀著無邊的雲海,氣勢磅礡,十分壯觀。朝日冉冉升起,強烈的陽光驅散雲霧,九華山九十九座峰巒各具形態,崢嶸畢現。山下沃野千里,田園如畫,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遠方,長江從遙遠的天際逶迤而來,混混沌沌、浩浩蕩蕩;又潮湧浪推而去,依舊混混沌沌、浩浩蕩蕩。
山色依依千秋韻,江水滔滔萬古流。
山河過眼,猶如歲月入夢。千百萬年來,江河一直這樣後浪推前浪地流淌著,大江洪流之壯闊,又如人間正道之滄桑。
這一天,久居深山的釋地藏回到了化城寺。當天夜間,九華山裡佛光熠熠,天空之中花雨紛落,種種瑞相畢現。
第二天清晨,釋地藏一如既往,早早起床,沐手焚香,禮佛誦經。當一縷和煦的陽光照進寮房的時候,他走出山門,漫步山野,深情地注視著的即將收穫的金燦燦稻田,又望一望蔥蘢青翠的茶園,再看一看碧波蕩漾的池塘,昔日的荒山野嶺終成佛國淨土。於是,他臉上洋溢著由衷的愉悅。隨後,他回到寮房之中,跏趺靜坐於蒲團之上,進入了禪定之中。
日過中天時分,人們似乎感到九華山在輕輕晃動,有巖崖崩裂,巨石墜落谷底。天空之中,五彩繽紛的祥光時隱時現,照耀著化城寺的樓台殿宇。山中的百姓都預感到了有什麼大事即將發生,卻不知道究竟是什麼變故。
此時,也不知從哪裡來了一位比丘尼,前來探視釋地藏。她剛剛走進釋地藏常年所居住的寮房,發現寺裡的大鐘無聲扣地,堂椽無故自損,橫樑自斷,而釋地藏則已經安詳示寂,時年99歲。
這一天,乃唐德宗貞元十年(公元794年)七月三十日。
嗣法弟子道明,率眾僧將釋地藏的遺體安放在石棺中。三年之後開視,發現他的遺體綿軟,面容同活著的時候一模—樣。“骨節俱動,若撼金鎖。”——他全身的骨節,不但依然能靈活轉動,而且發出金鎖一般的聲音。
佛經云:“菩薩鉤鎖,百骸鳴矣。”這時,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釋地藏就是地藏菩薩的化現!他的肉身,乃是菩薩的應化之身。
[1]公元935年改稱慶州,位於今韓國慶尚北道東南部。
[2]古時朝鮮新羅族的一種社會等級制度。
[3]公元713年因避唐玄宗李隆基之諱,改名金興光。
[4]新羅乃大唐屬國,實行的是唐朝曆法與年號。
[5]南山的第一道山坡。
[6]唐代將別墅稱為“別業”。
[7] 眾緣和合而生起,也就是各種條件和合而生的意思。佛教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由眾緣和合而生成的,並隨著因緣的變化而變化,世界上從來沒有固定不變的事物。
[8]古代新羅王庭的一個組成部門,主要負責國王的出行與安全。
[9] 古新羅爵名,亦稱幣餐。
[10]公元101年建造的新羅王城。
[11]是伊尺餐的簡稱,也稱為伊干,位居古新羅十七級官階的第二位。
[12]跆拳道前身。
[13] 齒木,就是原始的牙刷。佛教對新羅花郎道的影響無處不在,許多習慣性的生活細節往往都效仿自寺院。齒木,是佛陀親自為僧人制定的需隨身攜帶的18種物品之一。也就是一根小指粗細、長約四五寸的木片,將一頭嚙嚼成細細的絲條,用於刷牙齒、刮舌苔。
[14]古印度社會階級制度中最上位的階級,是知識的壟斷者。
[15] 相當於唐朝的侍郎,現在的副部長。
[16]朝鮮國花。別名映山紅、尖葉杜鵑。
[17] 預備花郎的名單。
[18]又名錠光佛,為過去最著名的古佛。曾授記釋迦牟尼得道成佛。
[19]全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求取覺悟成佛的心。
[20]亦稱“五無間業”,具體為害母、害父、害阿羅漢、分裂僧團、傷害佛的身體。
[21]手指所結的印契。不同的手印(形式),代表不同的意思。
[22]古時新羅第30代國王金法敏,公元661~681年在位。
[23] 根據僧人郎徒忠談師之《贊耆婆郎歌》改編。
[24]竹旨郎是歷史上著名的花郎,是新羅的開國元勳。這首歌是其郎徒因仰慕他而創作的。
[25]僧人聚居之處,因指寺院。
[26]佛教名詞。泛指可以被世俗認識的現象。
[27] 朝鮮半島最高峰。
[28]雲遊僧將行囊掛在僧堂架上,象徵暫時住下來。
[29]即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彌勒菩薩、金剛手菩薩、虛空藏菩薩和除蓋障菩薩。
[30]即佛、法、僧。
[31]一種修行,將自己所修的功德與眾生同享。
[32]佛教教義名詞。與“思維”同。即思量、思考,泛指一切思想認識活動。
[33]一種特殊的獅子,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
[34]根據韓國女詩人金素月的《金達萊》改編。
[35]講經說法的地方。
[36]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像龜。舊時大石碑的石座多雕刻成贔屭的形狀。
[37]今四川資中寧國寺。
[38]古代巴蜀人對長江三峽以下地區的稱呼。
[39]即現在的九華山。
[40]佛教儀軌。在古印度雨期的三個月(約五月至八月)裡,禁止僧尼外出,認為外出易傷草木小蟲,應在寺內坐禪修學,接受供養。
[41]社會地位很高的人。
[42]收錄於《全唐詩》,名為《送童子下山》。
[43]僧人第一次住持寺院為“出世”,開門納徒、教導弟子為“為人”。
[44]知客、監院、首座,都是寺院的僧職。知客負責接待賓客。監院負責日常管理,俗稱當家。首座為大眾之首,在寺院地位僅次於方丈。
[45]僧眾日常修禪、居住的地方。
[46]舊時官方發給僧尼的證明身份的文件。
[47]僧人行住坐臥、言語舉止都有一定的規矩,即“三千威儀,六萬細行”。
[48]逃難的人因飢餓過度,往往走著走著就會委靡倒地,再也站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