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節:破路和拆城(1)

破路和拆城

由於敵人是使用汽車、裝甲車、騎兵的快速部隊,平原地形,有利於敵,不利於我。敵人佔了城池,憑堅固的城牆據守,不利於我軍攻奪。為了長期堅持平原游擊戰爭,冀中軍民遂發起了破路、拆城改造平原地形的規模巨大的運動。

冀中平原毫無山丘之阻,交通異常便利,周圍有幾條鐵路,內部有縱貫南北的平大公路,有橫貫東西的津保公路(有兩條,分為南路和北路)。此外,各縣城間大都可通汽車;村與村之間道路縱橫交錯,密如蛛網,阡陌之間,小路極多,也可通行人馬和自行車。這對敵之「掃蕩」、機械化部隊之使用甚為有利。於是全冀中軍民在「破路就是抗日」的口號下,對所有道路進行了全面破壞。這一工作,從一九三八年一月開始,到秋季基本完成。後來,敵人又強迫群眾平路修路,而群眾修後又破,於是破了修,修了再破,成了群眾日常鬥爭的一部分。

開始破路時,是攔道挖橫溝,群眾來往耕作運輸極感不便,而敵人的快速部隊仍可繞道通過。後來改為順道挖溝,破路工程變成了築溝工程。溝的寬度、深度、角度等都有統一規格。縱橫貫連各村莊的大道溝,深達兩米多,寬三米左右,大車可以通行無阻。每隔幾十米,築圓形土丘一個,圍繞土丘築上下道,兩輛車對向而行在這裡可以錯開,也可以防止敵人順道溝射擊,一舉兩得。道路縱橫變為道溝縱橫,從這個村莊到那個村莊,可以在溝內行走,不使溝上人發現。溝口連接村沿,這便利了我們的行軍作戰、伏擊、迂迴、運輸,而使敵人的機械化部隊無用武之地。

剛發動挖路時,部分群眾不瞭解其中意義、表現得不夠熱心。但經過多次戰鬥,他們看到了道溝對於我軍民的重要作用,於是積極起來,形成熱潮,男的挖路,女的送水送飯,所有道路很快都被挖掉。我們提出的「多流一滴汗,少流一滴血」的口號,群眾在實踐中體驗到了。一九三九年冀中發大水,許多地方因為溝多,分散了水量,減少了水害,保證了部分秋收。因此群眾說:「八路軍是活神仙。」

隨著戰爭的發展,道溝也逐步發展改進,群眾也學會做工事了,在道溝兩側挖了各種作戰掩體和防空洞,既便於我方軍民作戰,又便於轉移。但日軍的汽車、坦克、炮車等卻無法通行。

《呂正操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