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節:白求恩來冀中(1)

白求恩來冀中

一九三九年春天,正在晉察冀邊區從事醫療工作的白求恩同志,帶領東征醫療隊,穿過平漢鐵路封鎖線,於二月十九日,來到冀中前線。

白求恩大夫於一八九○年三月誕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雷文赫斯特鎮。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年僅二十四歲的白求恩便應徵入伍,參加了戰地救護工作。一九三六年,他在醫學上已經有了建樹,全世界醫學界人士都慕名到他所在的聖心醫院觀摩他的工作。然而,就在這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白求恩毅然拋掉了一切名譽和地位,遠離祖國,投身於戰火紛飛的西班牙戰場,創辦了「西班牙——加拿大輸血站」,奔馳於馬德里、巴塞羅那、馬拉和阿爾梅裡亞前線,為傷員輸血,積極參加了反抗法西斯的鬥爭。一九三八年一月二十日,白求恩大夫又輾轉來到中國。他認為:中國是他最能發揮作用的地方,也是需要他最迫切的地方。同年六月,他從延安來到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七月底,在他的安排下,根據地創建了一個「模範醫院」。在冀西根據地,白求恩所到之處,都親自做手術、講解,並表演外科手術。他每天都要工作到十八個小時以上,臉都沒有時間刮,索性便留起了鬍子。

白求恩大夫來冀中時,我們的司令部駐在河間和肅寧之間一個叫馬灣的村子。聽說白求恩大夫來了,大家都非常高興,特意做了四樣菜,除了白菜粉條,還殺了兩隻雞,滿滿地盛了四瓷盆。這在當時,要算最豐盛、最隆重的招待了。廚師的手藝也說不上高明,白求恩同志卻吃得津津有味。不等吃完飯,白求恩同志就要求立刻去工作。我想,他經過長途行軍,路上積雪很深不好走,一定很勞累了,便說:「先休息一下,工作有的是。」白求恩同志卻斬釘截鐵地說:「我是來工作的,不是來休息的。」接著,他就拿出已經擬好了的到部隊檢查醫療情況、施行手術的計劃給我看。原來,他在來冀中的行軍途中就把工作計劃訂好了。我看他搶救傷員的心情這樣急切,便不再勸阻。

白求恩同志來到冀中平原,正是敵我鬥爭十分尖銳、激烈的時候。由於戰鬥頻繁、交通不便,正規醫院始終沒有建立起來,原有的三個醫院,為防備敵人的突襲,也都遷到冀西山區去了。這裡的傷員,都分散隱蔽在群眾的家裡,由分區衛生隊負責治療。這種極端分散的狀況,給白求恩同志的工作,增添了不少困難和麻煩。但白求恩同志卻不顧艱難險阻,十分樂觀地投入了工作。東征醫療隊只有十八個人,到冀中前線後,白求恩同志就把醫療隊分成兩部分,一隊隨賀龍同志的一二○師活動,一隊隨冀中軍區部隊活動。為了適應戰爭環境的需要,白求恩同志設計了一種橋型的木架子,搭在馬背上,一頭裝藥品,一頭裝醫療器械。他把這種自製設備風趣地叫作「盧溝橋」。每到一個地方,卸下架子,隨時可以動手術。缺少治療的裝置和裹傷的夾板,白求恩同志就親自動手製造。他在冀中工作僅僅四個月的時間,竟以那樣頑強的革命毅力,做了那麼多的工作。他在工作總結中寫著:四個月作戰地手術三百一十五次;行程一千五百零四里;建立手術室和包紮所十三處。此外,給醫護人員授課傳藝,找門路採購藥品,他都當作義不容辭的責任。他說:「我惟一的希望是能夠多有貢獻。」這種崇高的願望,從他一生的革命實踐中得到了最有力的證明。

《呂正操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