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節:回到晉察冀(1)

回到晉察冀

我們在總部住了一個月,除了匯報情況,總結經驗教訓,同時也聽了劉少奇同志關於戰略戰術、統一戰線、合法與非法鬥爭為主要內容的幾次重要報告,全體幹部、戰士深受教育。

一九四二年十月下旬,敵人對太行地區也開始了大「掃蕩」。我們就此離開總部,從昔陽、左權(即遼縣)穿過正太路,回到晉察冀的平山、阜平一帶。

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五日,在阜平溫塘召開晉察冀邊區第一次參議會,我作為一名參議員,參加了大會。會議開了半個月。會後,我就回到當時的冀中軍區駐地唐縣張各莊。程子華同志當時是冀中區黨委書記,又是冀中軍區政委。

根據冀中軍區一九四二年六月四日、十一日電報指示,十七團、十八團、二十二團、二十四團、二十九團先後轉移到北嶽區。六分區機關及警備第一團、二團、抗大第三團、騎兵團、回民支隊先後轉移到冀魯豫地區。二十三團轉移到冀魯邊區。原計劃二十三團到冀魯邊區休息,但在鹽山縣東圈子村,遭到天津、德州、鹽山一千三百餘敵人的圍攻。敵在四輛坦克配合下,向我發起猛攻。我軍依據村落有利地形頑強堅守,前後打退敵人八次衝鋒。敵人施放毒氣後,我軍撤至村內。敵人進村時,我又與敵展開白刃戰,一直堅持到天黑。敵人縱火燒房,我軍則衝出重圍。戰鬥終日,殺傷日偽軍六百多人,我傷亡一百六十多人,副團長趙振亞、政治處主任孟慶武同志壯烈犧牲。

第八、第九、第十軍分區機關,大部轉移到文安窪、白洋澱一帶。

在「五一」反「掃蕩」中,我冀中領導機關和一部分主力部隊雖一度轉到路西山區,但軍分區以下黨政領導機關和地方部隊仍然堅持領導根據地人民抗日鬥爭,度過黎明前的黑暗,直到勝利。

六地委書記張逢時、七地委書記張達、八地委書記金城、九地委書記陳鵬、十地委書記劉秉彥(一九四三年春是曠伏兆),於一九四二年七八月間,都在本地區開了會議,分析對敵鬥爭形勢,傳達貫徹冀中區黨委和上級指示。根據總部彭德懷同志的指示:以武裝鬥爭為主,堅持平原游擊戰爭的方針,確定對敵鬥爭的各項政策,以及組織形式、鬥爭形式和工作作風的轉變。

一、實行黨的一元化領導。各地委書記兼各分區部隊政委,各縣委、區委書記兼縣游擊大隊、區小隊政委;各縣長、區長兼縣、區游擊隊大隊長、小隊長、原政委、隊長任副職。統一指揮對敵鬥爭。地方機關實行精兵簡政,八地委和專署主要負責同志和警衛人員精簡到十至十五人,縣、區黨、政、群組織更為精幹,逐漸分散活動,領導同志隨武裝部隊活動,各部門幹部緊緊依靠群眾,隱蔽進行工作。領導幹部按地區分工,地委書記金城負責饒、武地區;組織部長羅玉川負責青、建、交地區;宣傳部長閻子元負責任、河、大地區;政府、團體分別派出幹部參加各地區活動。地委、專署分散到縣,分散到區,再分散到村。各工作人員都有自己的堡壘戶,隱蔽工作,深入瞭解情況,及時研究對策,指導對敵鬥爭,比平時更能提高工作效率。七地委確定:分區機關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在東部活動,一部分在西部活動。地區武裝三十六區隊有三個連,一個連在安國縣東南一帶活動;一個連在新東縣東南、稿無縣東北一帶活動;另一個連在深澤縣東北一帶活動;主力部隊十七團的一個連在安國西南一帶活動。各縣的游擊隊由縣委根據本縣形勢自行部署。

冀中區領導機關,根據黨中央、晉察冀分局、軍區對冀中區鬥爭的正確指示精神,靈活地運用於冀中區的具體實踐中,對於冀中工作中的重大問題,不斷地派幹部回冀中作調查研究。一九四二年底派朱子強等人到七、九分區,對冀中的階級關係變化作了半年多的調查研究。冀中行署在此期間也派人回冀中對偽大鄉的工作進行了調查研究。冀中軍區派參謀人員韓復東等回冀中對地道鬥爭進行了考察研究。從而,冀中區黨委可以根據冀中鬥爭的實際制定出正確的方針、政策和策略。

《呂正操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