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節:勞武結合(1)

五勞武結合

在堅持敵後抗日戰爭中,根據地的建設,主要有兩件大事要抓好:一件是戰鬥,一件是生產。因為敵人對根據地的摧殘,特別是實行毀滅一切的「三光政策」,造成了根據地經濟上的重大困難。敵人企圖使用燒光、殺光、搶光的毀滅政策,徹底摧毀根據地人民的生存條件,動搖根據地人民的抗日鬥爭意志,以達其最後滅亡中國的目的。為了最後戰勝敵人,我們一方面要抓緊人民武裝建設,開展普遍的群眾性的游擊戰爭,以保衛根據地;另一方面,還必須減輕人民負擔,發展生產,培養民力,以供應長期戰爭的軍需民用。戰爭要保衛生產,生產又要支持戰爭。沒有勝利的戰鬥,生產就會被破壞;而人民群眾生活上連基本的保證都沒有,也就無法奪取戰鬥的勝利。

因此,處理好戰鬥與生產的關係,這是戰勝敵人,堅持、鞏固與發展根據地的一大問題。在一九四三年九月召開的晉綏邊區群眾工作會議上,林楓同志代表分局提出了勞力與武力相結合的方針,確定民兵活動必須以不脫離生產為原則。由於民兵以一定的時間進行作戰,群眾對民兵的生產應有必要的幫助。但是,民兵在打完了仗以後,還要積極地參加生產,民兵本身必須做到把勞力與武力結合起來。在此之前,群眾中已經開始創造出一些好的經驗,寧武新屯堡的張初元,就在具體實踐中摸索出了把勞力和武力結合起來的辦法,解決了發展群眾武裝,長期堅持對敵鬥爭的一個難題。一九四二年夏天,敵人在離新屯堡不遠的石家莊安上了據點,到處騷擾,強迫「維持」,張初元便領導民兵進行鬥爭。一九四三年二月,敵人來到新屯堡,民兵便把敵人打了回去。全村人都很高興,當天就有十多個青年參加民兵。民兵的情緒非常昂揚,張初元在群眾中的威信也提高了。從此以後,民兵就更加積極活動起來,經常出去偵察、活動。但是,誤下的生產怎麼辦?於是張初元就召集群眾開會討論,最後決定成立變工小組,把民兵散編在變工組中,民兵掩護群眾生產,作戰誤下的工由變工組幫助。民兵回來仍然在變工組耕種。大家感到這種辦法好,即按居住的遠近,自由結合組織了十二個組,公推民兵隊長和農會負責人張初元當生產大隊長。從此張初元便帶領全村人民一面生產,一面開展對敵鬥爭,把全村組成了一個統一長年設防的戰鬥整體。勞武結合中,民兵提出「不讓敵人搶去一條牛」的口號,變工組則報以「不荒民兵一畝地」的行動。不管春種秋收,天一亮變工組就成群下地,民兵就出去活動。如果發現敵情,民兵就鳴槍報警。群眾聽到警報,立即有組織地進行轉移。

《呂正操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