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節:大生產(3)

邊區在戰爭中也發展了工業,建立了幾十座公營工廠。有小型兵工廠,能製造各種槍支和各種炮彈、子彈,直到自動步槍、擲彈筒等,均能利用破壞敵人的鐵軌自造。有西北化學廠,製藥廠、工具廠、紡織第一廠、第二廠,邊區被服廠,染織廠,呂梁、洪濤兩大印刷廠……工人有兩千來人。民間工礦業更有驚人發展,據一九四五年統計,邊區搾油業有油坊七百座,產油四百三十多萬斤。有煤窯四百三十三座,產煤九億斤以上。產鐵一百九十四萬斤,熟鐵二十五萬斤。造紙業有紙池二百座,產量為五十四萬五千刀,已超過戰前的產量。與「軍火自給」同時,發展了硝、磺、鑄雷等業。硝磺等業在戰前很少,戰時因民兵戰鬥及地雷戰的發展,需要量大增,便飛躍發展。兵工建設對鐵的需要與日俱增,大量開發熔煉,一般估計已超過戰前產量的三倍。

工礦業經敵殘酷摧毀後又重建發展,這是邊區實施獎勵、保護工礦業的結果。政府不僅貸款,法令還明文規定,凡工業收入一律按八折計算收入徵稅,而稅率又很輕。此外並有獎勵發明、獎勵技術、獎勵工業勞動英雄的政策,和開展張秋鳳運動,大大促進了工礦建設,提高了工人的勞動熱情。張秋鳳是一個優秀的軍火工人,產量高,質量好,愛護工具,節省原料,遵守勞動紀律,埋頭苦幹。他成了邊區工人的旗幟。

張秋鳳運動使生產效率提高,造槍廠的總生產量一九四四年較一九四三年提高百分之六十五。製藥工人馮思敬生產效率提高二十四倍。呂梁印刷廠的排字效果提高百分之百。工具廠生產效率提高百分之五十至一百。工人有許多發明和創造。幾年中僅軍區造槍廠改良或創造的工具及代用品即達五十種之多。用蒸汽鍋的乏水,代替了機器油,效用良好。印刷方面發明的代用品有磨刀機、油墨、本地「皇后紙」(厚麻紙)、砂紙,以毛邊紙代舶來品薄型紙打紙型,並以麵粉、綠豆粉、蜂蜜代替美國的玉麵粉與甘油。製藥方面,製成鎮痛劑、止血劑、退熱劑、小蘇打等數十種,至於以中草藥所造的各種藥品,更為眾多。其他如骨粉的製造,活版冷皂箱的發明,輾布工具,打毛衣板,軋花機皮軸滾子,以及制革方法的簡化,都是大生產運動的成績。

邊區還和敵人展開了強烈的經濟戰,實施有計劃的、有管理的金融貿易政策。敵人曾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前爭奪偽法幣套取外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又將偽法幣貶值驅向解放區奪取物資,並傾銷奢侈品以騙取民間的銀元。我則實行以封鎖敵人為目的的金融交易政策:成立西北農民銀行,使用西北農民銀行的單一本位幣。同時禁用白洋,白洋可以作為資財儲蓄,存在民家或由人民儲存銀行,政府均不干涉。但禁止使用,其結果又使敵人盜劫白銀的計劃破滅。

合作事業也有大量發展。邊區合作事業始於一九四一年。一九四五年初步統計共有大型合作社(綜合性合作社)二百八十五個,社員六萬三千二百七十五人。這也是組織起來、發展生產所得的成果。同時各村莊又以變工隊為基礎成立了許多小型的變工合作社,僅一九四四年一年中,全邊區就發展了七百七十七個,共有社員四萬六千二百多人。這對活躍農村經濟,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邊區政府獎勵各個戰線上有創造、有功績的英雄與模範人物。從人民政權建立後第二年——一九四一年開始,邊區行政公署就每年召開一次勞動英雄大會,獎勵生產戰線中的英雄模範。一九四四年邊區各項工作有突飛猛進的發展,各個戰線上出現了成千成萬的英雄,邊區召開了一次規模空前的第四屆群眾英雄大會,同時舉行盛大的戰鬥生產展覽會。到會英雄七百五十一位。除了一百九十位農民英雄,又有部隊的戰鬥、勞動英雄及模範工作者一百九十三名,民兵英雄一百三十一名,婦女英雄五十六名,合作運輸英雄二十四名,民營工礦英雄二十名,公營工業英雄五十五名,機關勞動英雄、模範工作者及學習模範七十五名。

《呂正操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