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舜禪讓的故事

黃帝帶領華夏族統一了黃河流域,以後就在此安居樂業地生活。那時是人們常說「公天下」時期,人們推舉首領的方式是一種非血統的或稱「擬血統」的繼承製,即禪讓制,也就是說王位不一定要傳於嫡系長子,而是選賢與能,有才者居之。黃河流域出現了堯、舜、禹三個著名的部落聯盟領袖。

傳說帝堯號陶唐氏,16歲就擔當大任,管理自己的部落。在位的七十餘年間,他管理得當,因此當時的農業、牧業、漁業都發展得特別好;並且他平易近人,生活簡樸,和百姓有樂同享,有苦同吃。百姓把他看得有如「父母日月」一般擁護和愛戴;同時,他也贏得了天下部族的尊敬和推崇。

後來,堯漸漸老去,這時他開始想著尋找一個德才兼備之人繼承自己的位置,掌管部落的大小事宜。他廣開言路,讓手下的人舉薦,自己也留心打聽。為此,他特意將各個部族的首領召集起來,討論人選。有人為了討好堯,就推薦堯的兒子丹朱。可是堯知道自己的兒子生性粗野,愛惹是生非,因此當即否決。堯又想到,如果不把帝位傳給丹朱,丹朱一定會心有不甘,到時候可能會釀出事端,於是下令把丹朱流放到南方的偏遠之地,然後又讓大家繼續舉薦。

有人推舉頗有政績的共工,但是堯對這個人也很瞭解,認為他巧舌如簧,陽奉陰違,心術不正,不能讓這樣的人當領袖。

後來,人們跟堯推薦舜,善良寬容,品行很好。堯對此人只是有所耳聞,但並不瞭解,因此就讓眾人講講他的事跡。

舜姓姚,名重華,生於諸馮(在今山東省境內)。舜從小喪母,父親瞽叟又娶了個妻子,後來繼母也生了個兒子,起名為象。瞽叟再次娶妻生子,就覺得舜根本就是多餘的,儘管舜任勞任怨,他還是跟新妻子一起虐待舜,而對小兒子象百般寵愛。像恃寵而驕,頑劣不堪,對自己的兄長更是怎麼也看不順眼。

儘管如此,舜從不與他們計較,依舊孝敬父母,疼愛弟弟,一人承攬了家裡所有的事情。他會捕魚,會製造陶器,掌握了很多門的技藝,還做過小生意,不管做什麼他都謙虛認真,勤勞能幹,因此總能做出成績。而且,他待人寬厚仁慈,雖然家裡沒人喜歡他,可是和他一起共事過的人都很喜歡他。漸漸地,大家都對他心悅誠服,而指責他父母兄弟的所作所為。這讓瞽叟和象惱羞成怒,便計劃合謀加害舜。

一天,瞽叟對舜說,糧倉的頂裂開了,讓他去把倉頂補好。烈日當頭,舜帶著兩頂斗笠為自己遮陰,就登梯子爬上了倉頂。當他在屋頂上專心修補裂縫的時候,像偷偷地搬走了梯子,而瞽叟竟點燃了糧倉周圍的稻草,瞬間糧倉燃起了大火。舜在倉頂根本無路逃,正在著急,看到了自己的兩頂斗笠,就一手拿一個,忽閃著斗笠跳了下來,竟毫髮無傷。

可是那對狠心的父子並沒就此罷手,他們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對舜說,水不夠用了,讓他去挖口井。舜什麼也沒說就去了。等他已經挖得很深時,瞽叟和象就合力搬起一塊大大的石頭,堵住了井口,想把舜活活困死在裡面。但是,聰明的舜知道被困井中後,就換了個方向朝上挖,很快就通向了地面。

象以為兄長必死無疑,這下可以霸佔舜的家產了,要知道舜靠自己的努力可是積攢了不少的家產呢。可是當他在舜的屋子裡,毫無顧忌地搜搜這裡,又搜搜那裡的時候,舜竟安然地推門進來了。像驚恐之餘,羞愧難當。但是舜呢,還是像以前一樣孝敬父母,疼愛弟弟,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只是從此以後,瞽叟和象再也不敢加害於他了。

堯聽完大家的講述,覺得舜的確是寬容善良,於是決定以三年為期限好好地考察一下舜,確定他是不是合適的人選。堯讓舜來管理政事,並把自己的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為妻。舜本著一貫的勤勞肯幹,再加上自己的聰明才智,做出了很多成績,得到各方肯定。堯覺得他的確是個德才兼備的上上之選,於是帝堯舉行禪讓儀式,將帝位禪讓給舜。在《墨子·尚賢上》中,關於堯禪讓於舜的事情是這樣記載的:「堯舉舜於服澤之陽,授之政,天下平。」

舜接任帝位後,親自帶領百姓耕田、漁獵、制陶,鼓勵人們發展生產;他任人唯賢,懲惡揚善,啟用了很多有才能的人,懲罰了罪惡昭著的惡人;舉行部落聯盟會議,規範了刑罰,完善了管理制度。八年後,堯去世,舜還想把帝位讓於丹朱,可是百姓說什麼都不肯承認丹朱是自己的首領,因此舜便順應民意繼續管理政事。舜年老後,也像堯一樣,召開部落聯盟會議,通過討論推薦選拔聯盟首領。此時大禹治水成功,得到各部族的承認,便被推選為聯盟首領,於是舜也舉行了禪讓儀式。

堯舜「禪讓」的傳說是原始公社民主制度的反映。禪讓是用一種較為和平民主的方式,推選部落聯盟的首領,這樣各大部族的領導都有機會分享最高權力,體現了「以人為本,任人為賢」的思想,有利於維護部落聯盟的團結,協調社會生產。

《中華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