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

秦國地處西部邊陲,戰國初年,由王室宗親貴族把持大權。這些宗親貴族無視國家利益,只知道利用特權為自己謀取利益,造成了秦國「國亂、兵弱而主卑」國勢日衰的局面。各諸侯國都輕視秦國,把秦國當夷狄來對待。公元前361年,年僅21歲的秦孝公即位。他血氣方剛,一心圖強,想要有一番作為,立志使秦國富強,提高秦國在諸侯國中的地位。於是,他張榜招賢,並聲稱「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在魏國的商鞅聽到消息後,自魏入秦。商鞅是衛國國君的後裔,本姓公孫,其名為公孫鞅,又因為是衛國人,也被稱為衛鞅,來到秦國變法有功,受到秦孝公獎賞,被封在「商」地,才被稱為「商鞅」、「商君」。商鞅自幼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學成後,來到當時的強國魏國,希望能大展雄才。魏相公叔痤很賞識他,就讓他做了自己的家臣。沒多久,公叔痤一病不起,病中曾向魏惠王推薦商鞅接替自己任相。他看出魏惠王不會重用商鞅,就建議魏惠王殺了商鞅,以免被別的國家所用。魏惠王根本沒把商鞅當回事,公叔痤死後,終究沒有重用商鞅,當然也沒有殺他。

商鞅來到秦國後,在秦孝公寵臣景監的引薦下,以帝道、王道、霸道三種君主之策,三見秦孝公。終於,用霸道打動秦孝公,然後,商鞅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郡縣制等策略,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

秦孝公對商鞅的策略大為讚賞,任他為左庶長,主持變法。就在商鞅輔佐秦孝公醞釀變法時,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等重臣提出反對意見。他們提出不能改變祖宗之法,而商鞅則提出了「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的主張,結果秦孝公還是支持商鞅變法。

頒布變法法令前,商鞅擔心不能取信於百姓,這樣變法就會成為一紙空文。為了讓百姓相信,商鞅在國都南門外的集市中,豎起一根三尺高的木頭,並貼告示說,把這根木條搬到集市北門的人就可得賞十金。此舉引來眾多百姓圍觀,大家不知是真是假,指指點點,就是沒人去搬木頭。於是,商鞅又出示佈告,將賞金提高到五十金。這時,有個人壯了壯膽子,扛起木頭徑直走到了集市北門。商鞅馬上命人給他送上五十金賞金。這件事在百姓間引起了很大反響,人們都相信官府言出必行。接著,商鞅便頒布變法法令,法令很快在全國得到貫徹執行。

商鞅的變法內容主要包括: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一度量衡;獎勵軍功,實行軍功爵制;編製什伍組織;除世卿世祿制,鼓勵宗室貴族建立軍功;改革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推行縣制等。

變法期間,太子犯法,商鞅依法對太子的太傅公子虔與老師公孫賈用刑。後來,太傅公子虔再次犯法,商鞅對他用了割鼻之刑。百姓見商鞅執法公平,不避權貴,都大為震驚,全國上下都嚴格執行新法。

新法令推行幾年後,秦國百姓家給人足,道不拾遺,山無盜賊,軍隊強大,國勢蒸蒸日上,諸侯畏懼,秦孝公將商鞅升為大良造。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大治,開始使秦國凌駕於山東六國之上,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公元前342年,周天子和諸侯派人向秦祝賀秦的強大。公元前340年,秦國藉著魏國在馬陵之戰中戰敗的機會,聯合趙國討伐魏國。魏公子卬率軍迎戰,被商鞅用計謀打敗,魏國只好割河西(今陝西東部)向秦求和。這時,魏惠王才悔不當初,沒有聽公叔痤的話。商鞅因變法和戰功被秦孝公封了商地十五個采邑的封地。但是,商鞅的新法太過刻薄,他設連坐,增加肉刑、抽肋、鑊烹等酷刑,他的憑軍功進爵的制度,損害了貴族們的利益,且他執法甚嚴,因此在他主持變法的期間,引起秦貴族的怨恨。

公元前338年,孝公去世,太子駟繼位,是為秦惠王。這時,公子虔等舊貴族為報夙怨,開始反撲。他們誣陷商鞅謀反,鼓動秦惠王逮捕他。商鞅得到消息趕緊逃跑,逃到邊關,想要在一家旅社住宿。店主要他出示身份證明,否則不敢留他住宿。因為商鞅的法令中有一條規定是,不能留住沒有身份憑證的人,違者就要受連坐的處罰,這正是「作法自斃」。商鞅無奈,只好逃往魏國,但是他曾幫助秦國用計打敗魏國,魏國記恨不肯收留他。商鞅又逃回秦國商邑,並帶領自己的屬下,在商地組織軍隊出擊鄭國,想用軍功贖罪,秦國發兵討伐。商鞅在鄭國黽池兵敗被殺,秦惠王把他的屍體帶回秦國國都,施以車裂之刑,並滅了商君一族。

《中華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