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想家荀子

戰國時代,先秦諸子百家中曾出現過一位大師。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不僅繼承和發展了儒家思想,還提出「隆禮重法」的治國觀點及「學不可以已」的學習觀點。他就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

荀子,名況,字卿,又稱荀卿。他大約出生於公元前313年前的趙國。荀子生活的時期,正是齊、楚、燕、趙、秦、韓、魏七雄爭霸時期。當時,齊國勢力較強。齊王命人在都城臨淄專門設立了稷下學宮,聘請來自各國的名士學者前來講學,籠絡諸多的知識分子,以此擴大齊國的影響。這些知識分子中著名的人士有孟子、鄒衍等。荀子在這裡瞭解了各大學派的思想。後來,他對各大學派的思想都提出過批評,唯獨尊崇孔子。他認為孔子的思想是最理想的治國理念,自認為是孔子的繼承者。其實,他在孔子思想的基礎上,還批判地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理論主張,從而形成了獨特的自然觀、社會觀。

荀子的思想自成一說,他不是延續孔子和孟子的以「仁義」為主的思想,而是提出以「禮」和「法」為主的行為規範。

在「禮」的方面,與孟子提出的「性善論」正好相反,他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因此提出「性惡論」。荀子認為人一出生就有各種各樣的慾望,比如人餓了就想要吃飯,累了就想要休息等,這些都是人的本性。同時,所有的人都想要得到對自己有利的事物,討厭對自己有害的事物。為了得到對自己有利的事物,人們會發生爭執,所以他認為人一生下來本性就是惡的。雖然本性是惡的,但是人可以通過後天的環境和學習做到「善」。要做到「善」,人們必須學習「禮」。人的慾望是無限的,而「禮」可以對人的慾望進行一定的限制。人們學習禮義就可以將他的惡的本性掩蓋起來。當人的本性和禮儀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時,這樣的人就可以成為聖人了。

在「法」的方面,荀子傾向的是給人們制定具體的行為規定。與孔子提出的「仁」為中心的「克己」、「修身」和孟子提出的「惻隱之心」、「是非之心」等相比,荀子更加側重的是「法」。也就是通過政法制度的懲罰從而實現「仁政」的理想。他在強調禮的同時,還認為要有一定的政法與禮相結合。不過,在國家治理上,荀子最為看重的還是「禮」。

荀子「隆禮重法」的思想成熟後,他便開始遊歷各國,推行他的政治主張。最初他準備向齊王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有人在齊王耳邊說他的壞話,不得已荀子離開了齊國。隨後,荀子來到楚國,被楚王任命為蘭陵令。這次又有人在楚王面前說他的壞話,荀子又離開了楚國。不久,他被趙王任命為上卿。這時,有人向春申君進言,要他請荀子回楚國。於是,春申君將荀子請回國,任命他為蘭陵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殺,荀子棄官,晚年主要從事教學和著述。

當初,他在齊國「稷下學宮」時,曾專門到秦國考察過。他認為秦國以後最有希望一統天下,他希望秦國國君能夠實現統一天下的大業。同時,他還提出具體的措施。只是荀子的思想主張與當時秦國的政治不符,而沒有得到秦王的重用。幾十年後,他的學生李斯根據他的思想提出的「法治」和「王者之道」得到秦王的賞識,被任命為丞相。

荀子重視學習,他認為學習對一個人來說非常重要。這在他的著作《勸學》中有具體的論述。他在《勸學》中提出「學不可以已」的學習觀點,告訴人們學無止境的道理,還提出「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鍥而捨之,朽木不折」的專心致志的學習態度。同時,告訴人們「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要不斷修身養性。另外,他認為教師在教學中也非常重要。因此要求學生做到,老師一定要做出榜樣。荀子在自己的教學的實踐中,總結出許多教育經驗和學習方法,提出了許多閃光的教學理念,為教育事業做出了很多貢獻。他培養了很多有才能的學生,其中著名的有李斯、韓非。

荀子的文章論題鮮明,結構分明,說理透徹,而且他的語言豐富多彩,善於旁徵博引。文章中他用了比喻句、排比句、對偶句,這種集百家之長於一體的寫作風格,被人們稱讚為「諸子大成」。從文學的角度來說,荀子也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

荀子的思想影響了眾多的人,他的作品流傳至今,不愧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

《中華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