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的故事

官渡之戰

公元198年,袁紹跑到冀州,打敗了佔據在那兒的公孫瓚,然後把青州、幽州、并州全部佔為己有,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袁紹已經擁有了十萬大軍。曹操當時只有兩萬人馬,從實力上來看,袁紹算得上是當時割據勢力中最強大的。曹操人馬雖少,但他時刻想著要把袁紹滅掉,而在這之前,他必須先壯大自己的勢力。

曹操首先對盤踞在壽春(今安徽壽州)的袁術發動進攻,沒用多少時間就把袁術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逼得袁術棄城逃跑,投奔了袁紹。接著曹操暗中命人在河內郡挑起事端,再發兵攻打,最後佔領了河內郡。這個時候,曹操的領土差不多包括了黃河以南、淮、漢以北的大部分地區,而袁紹正好位於黃河下游以北的地區,兩個人形成了對立局面。

起初袁紹沒有把曹操放在眼裡,如今曹操勢力與日俱增,袁紹不得不開始注意曹操的動靜。袁紹想要稱帝,曹操成了第一個對他設置障礙的人,這麼一來,袁紹覺得很有必要把曹操消滅掉。公元200年,袁紹命將領顏良帶著十萬大軍,一萬多匹戰馬,準備南下進攻許都。

曹操早就想和袁紹大戰一場,如今機會來了,自然很興奮。但是他的部下卻憂心忡忡,很多人認為袁紹兵強馬壯,勝利的機會非常渺茫,曹操卻不以為然。他對袁紹十分瞭解,認為袁紹完全沒有別人說的那麼厲害,只是一個妄自菲薄的小人,根本不懂得用兵打仗,還對手下人態度惡劣,可以說,袁紹在軍中不得人心。所以曹操不懼怕袁紹,他把自己所有的兵力都集中起來,先讓臧霸帶著一隊士兵從琅琊(今山東臨沂北)到達青州,佔領齊郡(今山東臨淄)、北海(今山東昌樂)和東安(今山東沂水縣),防止袁紹部隊從許都的東面進行偷襲。然後派另一隊人馬駐紮在關中,並想辦法佔領涼州。曹操自己也帶著一批人馬在冀州黎陽布下防線,另外還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安排了士兵。

兩萬人馬對十萬大軍,獲勝的可能確實很微小,因此曹操沒有把兵力分散出去,而是集中守住幾個重要的地方,這種做法無疑是正確的。尤其是官渡這個地方,水利交通發達,四面都是比較重要的城鎮,而且還是許都東北面的重要關口,如果不守住這兒,許都一定會被袁紹攻破。

正在曹操緊張地部署防備時,劉備首先對曹操發起進攻。當時劉備從曹操手下逃跑,並且佔領徐州,令曹操大為光火,如今劉備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和發展,手下已經有了一萬多人,還佔領了下邳和沛縣。他聽到袁紹準備討伐曹操的消息,便和袁紹聯合起來,由他先一步發起進攻,讓曹操措手不及。然而劉備才剛剛出兵,曹操就親自率領軍隊朝沛縣攻了過來,沒多久就佔領了沛縣,還抓住了關羽,劉備則跑到袁紹那兒躲了起來。

顏良先圍攻白馬城,曹操率兵迎戰。他故意把部隊帶到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在白馬以西),讓顏良以為他們要從那兒過河,袁軍果然上當,顏良派一隊人馬來延津攻打曹軍,曹操看準時機,突然帶軍殺回白馬,打得顏良措手不及。曹軍士氣高漲,袁軍節節敗退,顏良最後被曹操殺死,白馬城歸曹操所有。

袁紹聽到顏良陣亡的消息,大吃一驚,想到自己損失了一名大將,不由得十分痛心。但他仗著自己兵馬充足,還是沒有把曹操放在眼裡。袁紹命大軍兵分兩路,從東、西兩方向圍攻官渡,曹操出兵迎戰,但被袁軍打敗,退了回去。之後曹操又發動了幾次進攻,全部以失敗告終。袁紹修建了很多高高的木樓,還用沙土堆出一個個小山丘,弓箭手就站在木樓上,或者埋伏在山丘後面,朝曹營放箭,射殺了很多曹軍。曹操的一個謀士想了個好辦法,他讓士兵們製造出一種能夠把石頭拋出去的霹靂車,大塊的石頭從半空中砸落在木樓上,不但毀壞木樓,還砸死了不少袁軍。袁紹見計謀失敗,又想出挖地道的方法,打算從地下偷襲曹營,可是曹操發覺了袁軍的計劃,那些地道隨即就被曹軍用土封住了。

三個月時間過去了,曹軍和袁軍多次交戰,誰也沒有取得實質性的勝利。如果一直僵持下去,曹軍會因為糧草缺乏而被袁軍打敗,曹操急得不知該怎麼辦才好,士兵們精神不濟,信心大減,這樣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正在這時,袁紹從後方又調集了很多糧草存放在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由將領淳於瓊看守。而此時曹軍的糧食只能支撐一個月時間,情況十分危機。正在這時,袁紹手下的謀士許攸因為得不到器重,前來投靠曹操,並給曹操獻上了火燒烏巢的計謀。曹操大喜,把許攸奉為上賓,仔細和他商討突襲烏巢的計劃,隨後便親自帶著精銳的騎兵,舉著袁紹的軍旗,悄悄來到袁軍存放糧食的地方。曹軍在烏巢四處縱火,糧倉瞬間被大火侵吞,袁軍士兵被火光和叫喊聲嚇得六神無主,竟然忘記了抵抗,被曹軍殺了好幾萬人,淳於瓊也被殺死。

火燒烏巢後,曹軍一鼓作氣朝袁軍營地進攻,很多袁軍將領聽到淳於瓊被殺之後,紛紛向曹操繳械投降,加上曹軍又斬殺了七萬多袁軍,袁紹的人馬已經少之又少。眼看大勢已去,袁紹也顧不得殘兵敗卒,一個人逃了回去。至此,這場戰爭以曹操的勝利而告終。

官渡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之一,曹操僅憑兩萬多人,打敗了袁紹的十萬大軍。官渡之戰後,袁紹一直沉浸在兵敗的低迷情緒中,不久便抑鬱而死。曹操趁機把袁紹餘部一網打盡,並逐步統一了北方地區。

《中華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