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節_第30節

第21節

(阿闌豁阿接著說:)

“(但是,你們不明白情由。)每夜,個黃色的(神)人,沿著房的天窗、門額透光而入,撫摩我的腹部,那光透入我的腹中。那(神)人隨著日、月之光,如黃犬般伏行而出。你們怎麼可以輕率地亂髮議論?這樣看起來,由那(神)人所出地兒子分明是上天的兒子。你們怎能與黎民百姓[1]的行徑相比擬而加以議論。將來做了普天下的君主時,下民[2]才能明白這個道理。

蒙古秘史註釋:

[1]黎民百姓—原文作“合剌帖裡兀禿古溫”,旁譯“黑頭人”,意即“有黑頭的人”、“黔首”、“黎民”。[2]下民—原文作“合剌除思”,此為複數形態,其單數形態為“合剌除”(qarau),即君主支配下的臣民、屬民。

第22節

阿闌豁阿又教訓自己的五個兒子,說道:“我的五個兒子,你們都是從我的肚皮裡生出來的。如果你們像剛才五支箭般的,一支、一支地分散分開,你們每個人都會像單獨一支箭般的被任何人很容易地折斷。如果你們能像那束箭般地齊心協力,任何人也不容易對付你們!”[1]。

過了一段時間,他們的母親阿闌豁阿去世了。註釋:

[1]《北史吐谷渾傳》載:“(吐谷渾部主)阿豺有子二十人……(阿豺臨終前對其諸子)謂曰:‘汝等各奉吾一隻箭,將玩之地下。’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隻箭折之。’慕利延折之。曰:‘汝取十九隻箭折之。’慕利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不?單者易折,眾則難摧。戮力一心,然後社稷可圖。’言終而死。”可見,以折箭教訓諸子團結一致的故事,在北方遊牧民族終,古已有之。又根據志費尼《世界政府者史》載,成吉思汗也曾通過折箭教訓其諸子團結一致(見何高濟譯本,第44--45,697頁)。

第23節

他們的阿闌豁阿死後,兄弟五人把馬群、食物等分了。別勒古訥台、不古訥台、不忽合塔吉、不合禿撒勒只、四人各自分取了一份,認為孛端察兒蒙合黑愚弱,不當作親族看待,沒有分一份給他。

第24節

孛端察兒沒有被(哥哥們)當作親族看待,便說道:“我還在這裡住什麼?”

他騎著一匹患脊瘡的短尾、黑脊青白色馬出走,說道:“(走出去)死就死吧,活就活吧!”

順著斡難河水的流向,縱馬而行,來到了巴勒諄阿剌勒[1],在那裡搭了個草棚住下。註釋:[1]巴勒諄阿剌勒—《元史太祖紀》作“八里屯阿懶”。“阿剌勒”,意為島或倆河匯流處形成的半島地區。

第25節

那樣居住著時,(孛端察兒)看見雛鷹捉野雞吃,便拔取患脊瘡的短尾、黑脊青白色馬的尾毛,做成套子,把雛鷹捉住。

第26節

沒有食物吃時,(孛端察兒)窺視被狼圍阻在山崖上的野獸,射殺而食之,或去拾取狼吃剩的獸肉充飢,兼養自己的鷹。就這樣,渡過了那一年。

第27節

到了春天,野鴨飛來了時,(孛端察兒)把自己的鷹餓著放了出去,捕捉到(許許多多)野鴨和雁,(吃也吃不完),掛在許多枯樹上,散發出臭氣,掛在許多乾樹上,腥氣難聞。

第28節

從都亦連山後面,順著統格黎克小河遷移來了一群人。孛端察兒到那群人那裡放鷹捕獵。白天,在那裡(向那群人索取)馬乳吃,夜晚,回到自己的草棚裡住宿。

第29節

那群人向孛端察兒索要他的鷹,他沒有給。

那群人沒有問孛端察兒是誰的人,是什麼人。孛端察兒也沒有問那群人是什麼人。

第30節

他的哥哥不忽合塔吉因自己的弟弟孛端察兒蒙合黑曾順著斡難河而走下去,便來尋找他。

不忽向順著統格黎克小河遷移來的那群人詢問道:“有沒有那樣的一個人,騎著那樣的一匹馬?”

《蒙古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