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

第三章 拓跋

瞭解北魏的歷史,一定要清楚北魏的統治者拓跋氏的姓氏由來,據《魏書·序記》中記載:“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托,謂後為跋,故以為氏。”就是說北魏的先人是被黃帝封在北土的後代,因此他們就以封地(土)加上母親(後)為姓氏,按照當地的鮮卑語就叫拓跋。這樣講也不無道理,我們的許多姓氏中,由封國而來的,如“齊、魯、燕、衛”等等;以采邑名為姓氏的,如“蘇”;以居住地為姓,如“門、鄉、野”等等。我們知道姓氏是作為氏族公社時期氏族部落的標誌符號而產生的,由於母權制氏族社會以母親為姓,所以有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土”加上“後”字組成複姓也無可非議。然而這只是後來北魏政府自己宣稱的,實際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魏書·鐵弗劉虎傳》稱:“北人謂胡父鮮卑母為鐵弗,因以為號。”胡泛指以匈奴為主的其他北方少數民族,胡父鮮卑母親繁衍的後代稱為鐵弗,那麼反之,鮮卑父親胡母繁衍的後代稱為什麼呢?

據《晉書·禿髮烏孤載記》也稱:“禿髮烏孤,河西鮮卑人也。其先與後魏同源。八世祖匹孤⋯⋯ 卒,子壽闐立。初壽闐之在孕,母胡掖氏因寢而產於被中,鮮卑謂被為禿髮, 因而氏焉。”禿髮是拓跋的異譯。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稱產於被中之說不可信,但這說明鮮卑父胡母的混血種得稱為拓跋。反映鮮卑拓跋部落聯盟中,匈奴族和鮮卑族的婚姻關係。拓跋鮮卑進入匈奴故地後,與留居故地的匈奴融合。匈奴部落加入拓跋鮮卑聯盟後,與之雜居共處,相互通婚,逐漸被鮮卑化。“拓跋”的含義,乃是北人謂鮮卑父、胡(匈奴)母所生後代之意。

《魏書·序紀》中有段非常神秘的記載:聖武皇帝諱詰汾歷盡九難八阻,始居匈奴之故地,“聖武帝嘗率數萬騎田於山澤,欻見輜軿自天而下。既至,見美婦人,侍衛甚盛。帝異而問之,對曰:“我天女也,受命相偶。”遂同寢宿。旦,請還,曰:“明年周時,復會此處。”言終而別,去如風雨。及期,帝至先所田處,果復相見。天女以所生男授帝曰:“此君之子也,善養視之。子孫相承,當世為帝王。”語訖而去。子即始祖也。

將這一段文字翻譯成現代語言,那就是一個非常淒美動人的愛情故事,潔汾率好幾萬人的部眾在原野山澤間圍獵(他們不是玩,是勞作),忽然看到輜軿從天而降,所謂“輜軿”即輜車和軿車。(軿車是一種帶帷幔的婦女乘坐的篷車,雙轅單馬,方形車輿,四面施以帷幔,成“四面屏蔽”狀。輜車也是一種雙曲轅駕單馬的帶篷車,輜車、軿車在漢代都是極為舒適而又裝飾華麗的高級馬車,專供貴族婦女乘坐。)

車上坐著一個盛裝的美艷女人,隨行的侍衛眾多,儀衛甚盛。潔汾很奇怪(從天而降自然奇怪),問你們哪人?幹什麼呀?美女道:“我是上天的女兒,奉命許配給你。”可想而知,隨後會發生什麼事,他們只渡過了一個良宵,第二天,天女要走了,並且約定明年此時相見。第二年,天女果不食言,不僅與潔汾見面,還給他帶來了一個兒子。並且說,他會成為帝王,而且子子孫孫永為帝王。他們的這個兒子日後果然成為部落聯盟首領,開拓了大片的領土,他就是被北魏朝廷尊稱為始祖神元皇帝的拓跋力微。後人演繹了這段美麗的神話,給天女起了個動人的名字叫“相思”,並把他們相會的地方叫做“相思谷”,擱孩子有塊大名,冠名為“相思石”。

當然,這個故事乍一看,荒涎不經,純屬編造,一派胡言。但我們結合歷史,可以從中看到不少端倪,我們知道匈奴自稱天之驕子,他們的女人自然是天女,儀衛甚眾,一定是貴族女人,說不定是單于或者左右賢王的女兒。北魏先人為什麼要掩蓋他們與匈奴的聯姻呢?編個故事?他們給誰看呢?當然不給鮮卑人自己看,也不是給匈奴人看,因為拓跋人知道他們本身是怎麼一回事,匈奴人也知道。拓跋力微時的75個異姓部落中,屬於匈奴的就有賀賴氏、須卜氏、丘林氏、破六韓氏、宿六斤氏等。這個神話其實給漢人看的,從而來顯示拓跋人高貴的血統。匈奴人在漢族眼裡是胡族,拓跋人自詡黃帝之後,怎麼會是和胡人結合的產物呢?他們是天的兒子,是天女後裔。

公元174年力微出生,並且有了真正的姓氏-拓跋,他的部落也正式叫做鮮卑拓跋部。潔汾、力微父子依舊在努力尋找他們理想中的土地,他們在匈奴故地輾轉遷徙,終於一片美麗的土地印入他們的眼簾。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一曲雄渾豪放的敕勒歌唱出天野相接、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遼闊大草原的美麗。所有的人都會為她美麗富饒而震撼,當年的拓跋人也不例外,歷經九難八阻的拓跋鮮卑人終於找到他們的歸宿,當時這個美麗的地方叫做長川。

大草原永遠是弱肉強食,拓跋人沒過上多少年太平的日子,詰汾死後,對長川虎視眈眈的西部鮮卑打上門來,拓跋人戰敗,部眾逃散,拓跋力微投靠五原郡(在今內蒙古包頭西北)沒鹿回部大人竇賓。“西部內侵,國民離散,依於沒鹿回部大人竇賓。”投靠之始,拓跋力微雖有雄傑之度,但竇賓並未發現。沒鹿回部與西部鮮卑發生戰爭,竇賓戰敗,坐騎弄丟了,力微把自己騎的駿馬給他逃命。竇賓回到部落,四下尋找贈馬之人,意欲重報,可是拓跋力微不是擎功邀賞之徒,“隱而不言”。過了很久,竇賓才知道贈馬之人是力微,驚訝於他的人品準備裂土分封“大驚,將分國之半以奉始祖”。力微固辭,竇賓那裡肯依,不僅把女兒嫁給他,還再三詢問他有什麼要求?拓跋力微泣道:“長川,祖宗千辛萬苦得來的土地,願居長川。”竇賓同意,在沒鹿回部的庇護下,拓跋部在長川定居下來,失散的部落紛紛回來依附,經過十多年的苦心經營,拓跋部實力大振。

公元248年,竇賓死了,臨死之前讓他的兩個兒子奉拓跋力微為首領,誰知他的兩個兒子不肯居人下,合謀欲殺掉拓跋力微。

之後的大草原上流傳著一句諺語:“詰汾皇帝無婦家,力微皇帝無舅家。”皇帝二字肯定是後來加上去的,詰汾無婦家倒也可以理解,他的妻子是天女嘛。力微怎麼可以沒有舅家呢?當然有,不過被其殺光了。《魏書皇后列傳》中詳細記載了此次屠殺,極其殘忍,拓跋力微預先知道竇賓兒子們的陰謀,先殺死妻子竇氏,然後告訴他們,你們的姐姐突然死了,速來,然後設伏兵圍殺竇氏兄弟。“神元皇后竇氏,沒鹿回部大人賓之女也。賓臨終,誡其二子速侯、回題,令善事帝。及賓卒,速侯等欲因帝會喪為變,語頗漏洩。帝聞之,知其終不奉順,乃先圖之。於是伏勇士於宮中,晨起以佩刀殺後,馳使告速侯等,言後暴崩。速侯等驚走來赴,因執而殺之。”

拓跋力微吞併沒鹿回部眾,更加強大,草原上的各個部落大人悉皆畏服,拓跋部人多馬壯,威震草原。史稱“控弦上馬二十餘萬。”

公元258年,拓跋力微八十五歲的時候,拓跋部來到雲中郡盛樂城。仍然沒有離開那片美麗的土地,雲中郡也在土默特大草原。

戰國時,趙武靈王勵精圖治,胡服騎射,沿陰山山脈築長城1000公里,並在塞上建造城池。先於河西築一大城,未就即有一廂崩塌,終不能成,於是改築於陰山河曲。占卜選址時,"晝見群鵠游於雲中",遂於其下築城,取名"雲中"。(在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盛樂原為成樂城,為定襄郡治所,後劃歸雲中郡。

拓跋部來到雲中,拓跋力微將成樂更名為盛樂城,成為實際意義上的都城。直到

公元386年(即東晉太元十一年),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復興代國,正式把盛樂定為都城。後來盡避北魏朝廷幾易都城,但在遷都洛陽之前,北魏歷代皇帝都被埋藏在雲中盛樂。

拓跋部的強盛讓拓跋力微開始圖謀草原上的霸權,他要建立一個更大的部落聯盟,像檀石槐那樣的鮮卑聯盟。遷到盛樂的同年四月,拓跋部舉行祭天大典,要求草原諸部大人皆往助祭。盛樂祭天是拓跋力微向草原諸部宣示自己權力的一種手段,他效仿大禹演了一出“塗山之會”。將觀望不至的白部大人召而戮之“使遠近震懾,相繼歸附”。拓跋部確立自己部落聯盟的主導地位,力微將各部私有權力牢牢握在自己手中,當起了他的世襲部落聯盟首領。拓跋部佔有大漠南北,和匈奴人一樣也必須與中原王朝打交道,此時東漢已經滅亡,曹丕稱帝,魏蜀吳三分天下。

拓跋力微吸取前代匈奴和東部鮮卑的教訓,一力主張與中原王朝通好,據《魏書.帝紀》記載,他在部落聯盟會議中說,匈奴為什麼和漢人打仗?無非是貪財好利,抓些奴隸,搶點財物,“我歷觀前世匈奴、蹋頓之徒,苟貪財利,抄掠邊民,”你搶人家就得付出代價,“雖有所得,而其死傷不足相補,”還會遭到人家的報復性的打擊,“更招寇讎,百姓塗炭,非長計也。”在上述思想指導下,力微採取與中原王朝和親的政策,這一政策對他的後代產生深遠的影響,在代國被前秦滅亡的百餘年間,拓跋部很少與中原王朝發生衝突,使其得到平穩發展,逐漸強大,可由於軟弱不思進取的態度決定了日後一度被滅亡的命運。

公元261年(曹魏景元二年),拓跋力微派其子沙漠汗到魏國學習先進的文明 ,“且觀風土”。在此其間,司馬氏篡魏建立晉朝,兩國之間依舊保持良好的關係,當然兩者不會是平等的,拓跋部只是晉王朝的藩屬而已。而且不管力微表現得多麼誠懇,晉王朝當權的士族對北方的遊牧民族抱有很深的戒備之心,沙漠汗在洛陽一呆就是十六年,從這一點看,拓跋部是個勇於嬗變的民族。由一個野蠻的林地民族到接受匈奴的草原文明再到虛心向農耕文明學習,拓跋人嚮往過上美好生活的願望極其迫切。然而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矛盾必不可免,力微日漸衰老,有意讓沙漠汗回國執政。為了大晉國的長治久安 ,征北將軍衛瓘認為沙漠汗為人雄異,“身長八尺,英姿瑰偉,在晉之日,朝士英俊多與親善,雅為人物歸仰。”又熟悉中原風土人情、地形地貌,加之對漢文化十六年的學習研究,經國之道造詣頗深,怕他繼承鮮卑聯盟首領後成為另一個冒頓。為杜絕後患,衛瓘請求晉武帝留住沙漠汗,不讓他回到大草原。晉武帝不肯失信於鄰邦,不許。這是晉武帝一慣的民族政策,我們將在後面詳細探討。

衛瓘見晉武帝不採納他的意見,便又獻了一條反間計,離間鮮卑聯盟諸部大人與沙漠汗的關係。“(衛)瓘復請以金錦賂國之大人,令致間隙,使相危害。”這一次晉武帝聽從他的意見,又把沙漠汗留了兩年,使衛瓘有充分的時間實施他的反間之計,直接導致沙漠汗之死。

魏書誇大了衛瓘反間計的作用,其實一個團結的民族是不會遭受離間的,鮮卑聯盟稱不上一個國家,僅僅是一個鬆散的部落聯盟。各部大人只是攝於拓跋部首領力微的武力暫時俯首,在力微老邁,首領位置變更的當口,用不著衛瓘的那些“金錦”諸部大人也會有異圖的。

公元277年,沙漠汗回國了,力微大悅,把沙漠汗當做部落繼承人來對待,派諸部大人到陰館迎接。諸部大人迎接的不再是一個草原之子,而是一個中原英才。酒席之上,沙漠汗用彈弓射落飛鳥取樂引起諸部大人嘩然,彈弓是中原流傳很久的一種娛樂工具,春秋晉 公以彈弓射人取樂。但當時交通不發達,塞內塞外風俗各異,草原上沒有彈弓,人們對於這種沒有箭的弓大為震驚。其實諸部大人震驚的不是沙漠汗的弓而是他所具有的文化,部落大人相當清楚,一旦這位經受漢文化熏陶出來的王子繼承汗位,必定會變易草原的各種制度,讓他們既得權利受到損害,於是乎相互達成默契,“太子風彩被服,同於南夏,兼奇術絕世,若繼國統,變易舊俗,吾等必不得志,不若在國諸子,習本淳樸。”(注意,那時候沙漠汗的稱呼不會是太子,立史的人是北齊大臣魏收,本著崇尚前朝的習慣,拓跋的部落首領均稱皇帝,繼承人自然是太子。)各部首領紛紛對力微說,“太子才藝非常,引空弓而落飛鳥,似得晉人異法怪術,亂國害民之兆。”漢文明排斥草原文明,草原文明也排斥漢文明,相互排斥而不是吸收,又怎能締造一種更為先進的文明呢?力微一向是個有主意的人,一聽之下,馬上明白諸部大人的意思,為諸部反對的人是不可以做上首領位置的,所以他冷酷地下令說:“不可容者,便當除之。”諸大人怕力微反悔,馬上飛馳塞南,沙漠汗人頭落地。沙漠汗是拓跋部第一個因為漢化被殺的人。

史書稱拓跋力微殺掉沙漠汗後“甚悔”,違背自己的意願殺死親生兒子怎麼會不後悔,為了部落聯盟的穩定力微只能咬碎牙和血吞,然而諸部大人並不買他的帳,趁他年老有病,各部落陰謀脫離拓跋部的控制,烏桓王庫賢成為主謀。魏收很可愛,他收集了一個故事講述了本次叛亂,我想庫賢的後人一定沒少反對魏收講的故事,烏桓人在北齊應該衰落了,沒有發言權,魏收即使三易其稿也沒有刪掉這個典故。他說烏桓王庫賢是個貪財小人,被力微信任卻收受衛瓘的財物出賣主子,見力微對殺死兒子有些反悔,便想出一條毒計。一天,他在庭院中磨斧頭,磨得蹭亮,諸部大人看到後很驚奇都問他,你這是幹什麼呀?沒事磨什麼斧頭啊?庫賢一本正經地說:“老可汗恨你們讒殺太子,想把你們都殺乾淨。”“啊?”諸部大人一聽,這還了得,雪亮的斧頭砍下去腦袋如何受得了?一轟而走。故事雖然誇張了一點,鮮卑聯盟就此解散卻是事實。老力微經受不起如此重大的打擊死掉了。共計做了五十八年的部落首領,享年一百零四歲。人到暮年看著自己千辛萬苦創立的事業敗落怎麼不心痛,對百歲高齡的老人來說太殘酷。政治鬥爭永遠如此,不會因為你是個老人而可憐你,人們只會為自身的利益考慮,所以我們要建立一種新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力微死後,部落聯盟變得脆弱不堪,而他的中原鄰國西晉卻如日中天,在力微去世三年後,西晉攻入建業,打敗最後一個敵人東吳,統一中國。

《鮮卑帝國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