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亞羅船事件」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國以所謂「亞羅船事件」為借口首先發動的。1856年10月8日,廣東水師在廣州海珠炮台附近碼頭檢查裝有走私貨物的「亞羅」號船,並逮捕了船上兩名海盜和十名有嫌疑的中國船員。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為挑起事端,胡說「亞羅」號是英國船,並造謠說中國水師在該船捕人時,曾扯落船上的英國國旗,有損英國的權利和榮譽,向廣州當局提出賠禮道歉、釋放人犯等無理要求。
「亞羅」號是中國人蘇亞成於1854年8月建造的商船。蘇亞成非法弄到一張港英執照,並僱用了一個叫亞羅的外國人在船上工作,便稱「亞羅」船。1855年6月,該船轉賣給另一中國商人方亞明。方又領取了一張自當年9月27日起有效期為一年的港英執照,並僱用一個英國人為名義上的船長。該船僱用的水手中隱藏著海盜,他們憑借港英執照作掩護,從事鴉片走私和搶劫等犯罪活動。廣東水師上船搜捕時,該船執照已經過期,而且船上根本沒有懸掛英國國旗。逮捕船上海盜,純屬中國內政,英國根本無權干涉,因此,兩廣總督葉名琛拒絕了巴夏禮的無理要求。然而,英國駐華公使包令和巴夏禮等竟以此為借口,蓄意擴大事態。英國駐香港海軍司令西馬糜各厘立即命令駐港海軍捕捉中國船隻,進行無理挑釁,決計挑起新的侵華戰爭。
二、英軍進犯廣州
對於英國侵略者的蓄意尋釁,負責籌辦「夷務」的欽差大臣、兩廣總督葉名琛竟然無動於衷。他曾大量屠殺廣東起義人民1,對迫在眉睫的外敵入侵卻不進行任何反侵略戰爭的準備。當時,廣東清軍總數約七萬四千人,其中八旗兵五千六百餘人,綠營兵六萬八千餘人。廣州城內外約有清軍一萬三千人。城郊建有炮台十座,每台防兵二十至六十人不等。珠江內河一帶除修復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毀的十六座炮台外,又新建了六座,共計二十二座。防守城郊和內河沿岸三十二座炮台的兵力共約二千餘人。但由於葉名琛毫無戰備觀念,不採取任何防禦措施,「惟日事扶鸞降乩,冀得神祐」2,因而「亞羅船事件」發生後,虎門要塞及廣州 清軍都沒有及時轉入臨戰狀態。
1856年10月23日,英國海軍上將西馬糜各厘率軍艦三艘、划艇十餘隻、海軍陸戰隊約二千人,向虎門口開進,揭開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序幕。英軍的企圖是:以武力脅迫葉名琛屈服,乘機進入廣州城。
當英艦強行闖入時,廣東水師提督吳元猷因事先未加防範,又未接到葉名琛的命令,不敢下令開炮攔擊。虎門各炮台守將有的等待觀望,有的未戰先逃,防兵紛紛潰散。因此,英艦未受任何抵抗即順利駛過虎門要塞,進入內河。
英軍艦船突入珠江內河,直接威脅著廣州的安全。當日上午,英艦開始進攻獵德炮台,守軍奮勇還擊,雙方展開炮戰。葉名琛接到戰報後,仍以為英軍不過是虛聲恫嚇,竟然說:「必無事,日暮自走耳。」並下令「敵船入內,不可放炮還擊」。1獵德等炮台防兵被迫停止抵抗,致使英海軍陸戰隊順利登陸。當晚,英軍艦船進泊廣州城西南的十三洋行碼頭。
第二天,英艦沿珠江南水道下駛,進攻廣州河南鳳凰岡等炮台。防兵「遵令走避」,炮台被佔,大炮被毀。在部屬一再要求下,葉名琛才勉強同意派兵一千五百人防守北門外的四方炮台。25日,英軍又攻佔海珠炮台,五十門大炮全部落入敵手。至此,珠江內河一帶的主要炮台均被英軍攻佔。
10月27日,西馬糜各厘除集中三艘軍艦的炮火外,還利用海珠炮台的五十門大炮,轟擊廣州外城,並以總督衙署為主要目標,企圖脅迫葉名琛屈服。28日下午,英軍繼續炮擊,並派海軍陸戰隊登岸,縱火燒燬靖海門外的民房,延及城樓。29日中午,英軍以猛烈炮火將外城城牆轟開二丈多寬的缺口,並擊毀督署。下午,英海軍陸戰隊登岸,約有二三百人從缺口攻入外城。清軍參將凌芳率撫標兵英勇抵抗。兩小時後,凌芳中彈犧牲,撫標兵退入內城。南海縣大浦鄉團勇主動增援,殺敵數十人,終因武器簡陋,勢不能敵,亦退守內城。英軍因兵力單薄,未敢深入,便將靖海門、五仙門及附近民房盡行燒燬,於當日傍晚撤回軍艦。這時,葉名琛才派武弁梁定海、譚蛟等率兵千人,前往被毀的獵德炮台防守。
自10月31日起,英軍連續炮擊廣州城,但仍未達到入城談判的目的,便於11月6日派出軍艦三艘,沿珠江主航道東進,炮擊位於竹橫沙的東定炮台。該台有炮三十六門,守軍約七八十人。在台外的江面還停泊著廣東內河水師的紅單船二十三隻。英艦發起進攻後,炮台防兵開炮拒敵,水師戰船也主動參戰,擊中一艘英艦,斃敵百餘人。但終因彈藥不繼,水師戰船又先後被敵艦擊毀,東定炮台遂失陷。10日,英艦三艘、划艇兩隻再次轟擊獵德炮台。這時,該台除有防兵千人外,台後還有陸路鄉勇應援。但因火炮射程近,打不到敵艦,而敵之艦炮卻能擊中炮台,致欄石碎飛,傷守兵甚眾。隨後,英海軍陸戰隊在炮火掩護下登岸,繞道抄襲炮台後路。當時,梁定海和譚蛟正在台後村莊中賭博消遣,聞警倉皇逃遁。守台兵受到英軍前後夾擊,又無人指揮,便一哄而散,獵德炮台再次失陷。
11月12日,英艦為打通廣州與香港的聯繫,解除後顧之憂,便沿珠江東南水道南返,從側後襲擊安有二百門大炮的橫檔炮台。守台兵四百餘人與敵展開炮戰。一小時後,英軍陸戰隊從炮台西側登岸,由西、北兩面攻擊。防兵不支,紛紛潰散。英軍遂佔領炮台,掠獲全部大炮。翌日,英軍又攻佔橫檔東岸的威遠、鎮遠和靖遠炮台。
英國侵略者僅憑三艘軍艦、十幾隻划艇和不超過兩千人的兵力,竟敢闖入設防嚴密的虎門海口,直抵廣州,無疑是一種冒險的軍事行動。當時,防守虎門要塞與廣州的清軍八倍於敵,結果不但沒有擊敗敵人,反而先後丟失大小炮台十餘座。英軍摧毀了總督衙門,並一度突入廣州外城,盡避未能達到入城談判的目的,但其軍事冒險竟獲得了成功。這種異常情況的出現,主要由於葉名琛昏庸愚昧到了極點。他先則抱著僥倖心理,主觀地認為英軍不敢動武,因而在「亞羅船事件」後仍不進行備戰,使英艦得以乘虛闖過虎門,進入珠江內河。敵艦向珠江內河炮台發起攻擊後,他依然堅持不抵抗主義,以致出現了戰爭史上罕見的只挨打不還手的怪現象。最後,雖然被迫還擊,但因準備不足,指揮不當,加上各台守兵過少,火炮落後,彈藥不足,終被敵人各個擊破,造成重大損失。
三、廣東軍民的英勇抗戰
與葉名琛的不抵抗主義相反,廣東人民和部分愛國官兵,目睹侵略者的種種暴行,激起了無比的憤怒,採取鎊種形式,機智勇敢地打擊敵人。
1856年10月,英國侵略軍開始進犯廣州時,廣州市民便相約剿殺敵人,反英揭帖隨處可見。12月,群眾滿懷義憤,放火燒燬了城郊十三洋行商館,迫使侵略者全部逃回船上。
英軍雖然攻佔了珠江內河及虎門的主要炮台,但由於沿江軍民不斷採用夜戰近戰襲擊敵艦,使侵略軍無法保障水路交通安全,與香港的聯繫經常受到威脅。12月22日,英國「提斯特爾」號郵輪拖著一隻滿載從廣州搶劫來的珍寶玉器的划艇,企圖經虎門口駛往香港。半夜,於虎門口內突然受到上百隻中國划艇的攔擊,便開足馬力向出海口方向直駛,不料又被另一隊中國划艇截住,不得不拋棄拖曳的划艇,突圍而逃。30日,該郵輪又從廣州駛往香港,廣東鄉勇十七人化裝潛入船上,於中途殺死船主等十一人,將郵船開到岸邊搗毀。1857年1月4日下午,廣東水師調集約三百餘艘船隻,從不同方向圍攻珠江江面上的三艘英艦。戰鬥持續了一個多小時,廣東水師艦船才分頭退入小河汊內。與此同時,香港及其附近地區人民也曾自動組織對英國侵略者實行封鎖等鬥爭,反抗英軍的入侵。
在廣東愛國軍民的反抗和打擊下,英軍被迫於1857年1月20日退出珠江內河,撤往虎門口外,等待援軍的到來。
四、清廷「息兵為要」的方針
英軍撤出虎門後,葉名琛向咸豐帝謊報軍情,吹噓「防剿英夷水陸獲勝,現在夷情窮蹙」。處於內外交困境地的咸豐帝,早就希望結束對外戰爭,以便全力鎮壓幾乎遍及全國的農民起義。英軍竄入珠江炮擊廣州時,他就聲稱「此次已開兵釁,不勝固屬可憂,亦傷國體;勝則該夷必來報復,……當此中原未靖,豈可沿海再起風波」。1因此,當他接到「水陸獲勝」的謊報後,立即諭令葉名琛與侵略者議和,「以息兵端」。2咸豐帝主張息兵媾和的另一重要原因,則是國庫空虛,軍餉難籌。他在1857年4月23日的上諭中說:「當此中原多故,餉糈艱難,葉名琛總宜計深慮遠,彌此釁端,既不可意存遷就止顧目前,又不可一發難收復開邊患。」3此外,咸豐帝認為英軍攻打廣州,無非是提出更多的利益要求,而不會推翻他的封建統治,因此諭令葉名琛,如果英國新任使臣到廣州談判,只要條件不甚苛刻,「即應以禮相接」,以期兩國息兵和好。6月15日,正當英國遠征軍源源向香港集結的時候,咸豐帝在葉名瓚密陳近日夷情》的奏折上作了批示,明確提出了「息兵為要」的方針。批示中雖有「仍當密為防範,勿存輕視之心」等語,但最後強調的則是「總宜息兵為要」。4這一妥協求和的錯誤方針,助長了外國侵略者進一步武裝侵華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