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是我國著名的愛國詩人,他至老不衰的愛國主義精神歷來為人們所推崇,但他身後卻有不少事引起人們的爭論,如陸秀夫是否他的曾孫,即是其中一個懸案。
《宋史。陸秀夫傳》說:「陸秀夫字君實,楚州鹽城人,……景定元年,登進士第,……(益)
王以驚疾殂,……乃與眾共立衛王,……以秀夫為左丞相,與世傑共秉政,……
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破,乃仗劍驅妻子人海,即負王赴海死,年四十四。「
崖山之役中,陸秀夫衛國抗敵,蹈海殉國,表現出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為後人所欽佩。可是這樣忠勇的賢臣,《宋史。陸秀夫傳》卻不載其父祖以上的名字。
1961年9月1日,《光明日報》發表錢仲聯《關於陸游和陸秀夫的新材料——〈會稽陸氏族譜〉讀後記》一文,文章指出:「據族譜,乃知秀夫為放翁第六子子布之孫,子布生三子,第三子元楚遷居鹽城,秀夫乃元楚之幼子。……而且崖山抗敵,陸氏族人隨秀夫同殉國難者達十五人之多。」並根據《會稽陸氏族譜》將陸秀夫的上三代排列如下:陸游——子布——元楚(遷居鹽城——傳道、傳彥、秀夫。
1984年,紹興市文化局和紹興師範專科學校組織了陸游史跡調查,意外地徵集到了陸游後代珍藏的《世德堂陸氏家譜》,並且證實了陸游祖籍的故宅遺址。據《世德堂陸氏家譜》記載:「陸宗祠老五房歷代書名排列共四十八代,……十四世祖,宋太師左丞禮部尚書寶章閣待制封渭南伯——放翁公,……十五世祖,宋通奉大夫淮南東路提刑——思遠(子布字)公,……
十六世祖,宋朝奉大夫知鹽城縣事——聖大(元楚字)公,……十七世祖,宋左丞相殉難崖山——君實(秀夫字)公。「」歷代分支「一欄記載:」宋渭南伯第六支祖佃父宰子名子布「,後注」字元達,孫即秀夫,宋祥興二年抱帝昺溺於海,後遷鹽城。「譜中不但記載秀夫為放翁曾孫,還記載其他十五個殉難崖山的族人。」半壁赴崖山,丹心未遂生前願;捐軀歸粵永,青簡長留死後名。「譜中的這副宗祠聯句指的便是陸秀夫及族人殉難崖山之事。
對於秀夫為放翁曾孫,有人提出異議。1961年9月15日、17日,柴德賡、蔣逸雪各自在《光明日報》上提出疑義。
柴德賡在《陸秀夫是否為放翁曾孫?》一文說:「《宋史。陸秀夫傳》:『秀夫字君實,楚州鹽城人,生三歲,其家徙居鎮江。』龔開撰《陸君實傳》:『陸君實,諱秀夫,一字實翁,楚州鹽城人,生三歲,父母攜抱避地□水,居京口。』《宋史。陸秀夫傳》本於《陸君實傳》,文有歧互,但均不載秀夫祖父名字。史傳與墓誌不同,祖父若非仕宦及著名之士,例不全錄。秀夫為寶祐四年文天祥榜進士,《寶祐四年登科錄》載明秀夫為『二甲二十七名,年十九,曾祖榮,祖大有,父(閉名),本貫淮安州鹽城縣長建鄉長建裡,父為戶。』」同是鹽城人氏的陸秀夫,其祖、父名字,在《會稽陸氏族譜》和《寶祐四年登科錄》中所記,竟無一相同,顯然使人懷疑秀夫為放翁曾孫。
柴德賡接著在文中說:「秀夫名字與放翁子孫排列不符。放翁於慶元三年七十三歲,葬其夫人王氏時已有子六人,孫元禮、元敏、元簡、元甫、元雅,並雲曾孫阿喜幼未名。今族譜子布三子:元雅、元質、元楚,則放翁孫輩皆從『元』字排行。譜中子布次子元質下有傳弘,元楚下有子傳彥、傳道,則放翁曾孫輩以『傳』字排行,……豈有元楚第三子秀夫獨不在排行中之理,譜於秀夫名字旁僅註:」宋祥興二年抱帝昺溺於海『十一字,至兄弟三人,他何以獨在排行之外,未說明。登科錄例載兄弟幾人,有科第者特加表明,秀夫名下,兄弟一欄空白,此事亦殊可疑。「
蔣逸雪在《對〈關於陸游和陸秀夫的新材料〉的質疑》一文說,他的老家距鹽城縣長建鄉不遠,因此聽說過陸秀夫的軼事。文中提到:「嘉熙四年,陸芳春(秀夫的父親)徙家京口,因此,後來鹽城、鎮江兩地都有陸秀夫的專祠。秀夫曾在京口鶴林寺讀過書,並且有詩集傳下來。」他根據《鹽城陸氏族譜》、沈儼《陸丞相世系考》、《寶祐四年登科錄》指出:秀夫的上三代是陸榮——大有——芳春。對於秀夫是否為放翁的曾孫,他提出了疑問。
陸游芳名流傳後世,而陸榮、陸大有、陸芳春皆平凡之人。光宗耀祖之事,鹽城陸氏為何不書,卻去認平庸之人為祖輩,不近人理。鹽城所處的淮海地帶,南宋時已有胡騎出沒,為躲避胡人踐踏,北人南遷猶可,而元楚卻遷居鹽城,難以想像。《寶祐四年登科錄》中所記載的陸秀夫的祖及父,是出於秀夫之手,縱然後世傳抄,刊刻有誤,何至與會稽陸譜全然不同。
陸游是愛國詩人,陸秀夫是民族英雄,他們的愛國精神遠遠地影響著後代的人們。可是陸游和陸秀夫之間有無祖孫的關係,亟待熱心者探索。
(趙水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