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間的「越班事件」是怎麼一回事?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四月二十日,先是翰林院,接著是吏部,分別向乾隆皇帝弘歷上奏,報告在五天前的「常朝」時發生了越班事件。乾隆聞報後十分惱火,即指派專人為承辦大臣負責查實,準備對違制越班的人予以懲處。一時間,紫禁城內沸沸揚揚,接受召見的官員更是人心惶惶,唯恐禍從天降。越班事件是怎麼回事呢?

清制,皇帝「常朝」召見官員時,官員要行謝恩禮。謝恩的官員不僅要提前到達,並且要按照事先安排定的品級出班次行禮,任何人不得站錯班次,也不得逾越或交談。

四月十五日這天,乾隆皇帝到太和殿視朝,接受召見的官員早就聚集在丹墀雨道的兩旁候駕,行謝恩禮。不料散朝以後,翰林院編修許兆椿對人說,是日行謝恩禮時,他見到一個身穿二品武職補服的人竟然越班走過甬道,實乃大不敬。消息傳出後,引起翰林院的重視。清代規章制度嚴格,越班的事情極少發生。表面看起來好像是小事,但如果有人上奏說這是故意對皇帝大不敬,越班者輕則降職,重則革職。即使是無心的,也要受到一定處分。翰林院覺得事關重大,即上奏乾隆皇帝。吏部在聞說越班事件後,也向皇帝上了奏章。

承辦大臣奉乾隆「嚴加查辦」的御旨後,首先傳詢翰林院編修許兆椿。許兆椿說,行謝恩禮這天,他「隨眾臣於入班趨走,尚未行禮之時,遠見一人由西過東,穿越甬道,及到品級山班內,伊即尾前行走」。承辦大臣接著傳詢了十五日這天參加謝恩禮的所有二品武職官員計6人。甬道東班4人:內閣學士兼副都統成策、鑲黃旗漢軍二等男寶柱、鑲黃旗副都統恆瑞、鑲黃旗滿洲散秩大臣松齡。甬道西班2人:正黃旗二等男索諾木札什,正黃旗漢軍一等男劉沛德。承辦大臣要許兆椿當面指認。

成策等二品武職官員6人站在一排,一個個怒目而視,接受許兆椿的指認。許兆椿硬著頭皮一一看過,答覆說,十五日這天「遙從背後看見,伊所穿的系二品武職補服,但未經覿面,實在不能指出」。

承辦大臣問許兆椿,既是從背後看見,那個越班人是否戴翎子?許兆椿說:「是日所見走過甬道的人,不戴翎子。」承辦大臣再問,此人身材高矮如何,同時警告許兆椿要如實回答,「勿因恐怕招怨,有意隱瞞,你倒有不是了!」然而許兆椿還是無法確切回答,他說:「至身材高矮,約略相同,未便混行指認。」他還表示說,如果他能認出,當時就會指出,絕不敢隱瞞,更不怕招怨。許兆椿既沒有指出具體的越班人,也沒有指出越班人的具體特徵。越班事件查不下去了,承辦大臣只得將結果如實向乾隆奏報。乾隆不肯善罷甘休,卜令繼續追查。

承辦大臣奉旨後,再次傳詢成策等6位二品武職官員,要他們說出實情。不料成策等6人竟眾口一辭,說:「是日俱依照品級山行禮,禮畢退出並未穿越甬道,亦未見有穿越甬道行走之人。」

成策等6人將事情推得一乾二淨,承辦大臣無法向皇帝交差,威脅成策等6人「各抒大良,據實指認」,「若恐干重戾,不肯承認,及有意為人隱瞞」,處分則加重。成策等6人一口咬定,說:「我等都受皇上厚恩,敬謹行禮,按依東西兩班二品品級山向北跪立,前面只有一品班次,並未見有越班之人。」承辦大臣後將成策6人分為甬道東班和甬道西班分別詢問,亦無結果。甬道兩班的二人說:「今蒙查問,如稍有隱瞞,則是自蹈欺隱之罪,不是更大,我等何敢自昧天良,不據實說呢?」

越班事件經反覆查詢,毫無頭緒。承辦大臣只好如實上奏,這一次乾隆沒有再抓住不放。奇怪的是,乾隆為什麼當初大動干戈,專案審查,最後又不了了之呢?許兆椿明明看見有人越班,為什麼在承辦大臣面前不敢指認呢?許兆椿與「眾臣」「趨走」,為什麼他看到有人越班,而其他「眾臣」

卻沒有看到呢?是許兆椿看花眼了嗎?成策等6人為什麼眾口一辭,不肯據實指認呢?越班者是有心的還是無意的?從承辦大臣最後一次向乾隆奉報後,清代的文獻資料中再未見有關此事的記載,種種疑問遂不得而知。

(華強)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