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自述》,是評價李秀成功過之關鍵,眾所周知,弄虛作假,冒功請賞,此乃清朝官吏的慣例。故1864年《李秀成自述》曾國藩刻本問世以來,人們就對其真實性提出種種懷疑:呤唎在《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中說:「1852年,在太平軍佔領雨京以前,滿清官方即已捏造了一篇他們名為《天德供狀》的文件,偽托是叛軍領袖的供狀,謊稱他們俘獲了這個領袖。《忠王自述》很可能也是同樣靠不住的。這篇文件或為某個著名的俘虜所偽造(他可能因此而得赦免),或為兩江總督曾國藩的狡猾幕僚所偽造。」
此後,隨著《李秀成自述》各種不同版本的出現,人們圍繞其真偽問題,提出不同的看法。1944年,羅爾綱根據廣西通志館從湖南湘鄉曾國藩後人家中抄錄來的《李秀成自述》原稿的抄本及拍攝來的《李秀成自述》原稿的一部分照片,從筆跡、語彙、用詞、語氣、內容等方面作出鑒定,認定「曾國藩後人家藏的《李秀成自述》確是李秀成親筆」。1956年,有同志以司法部法醫研究所研究筆跡的專家審定為依據,提出曾氏後人所存的《李秀成自述》乃「曾國藩所偽造」。正當討論深入之時,曾氏後人在台灣世界書局影印出版《李秀成自述》原稿了。不久,戚本禹的奇文《評李秀成自述》,《怎樣對待李秀成的投降變節行為》出籠了。緊接著「文化大革命」又降臨,學術界籠罩了「萬馬齊暗」的黑雲。但它終究不能擋住太陽的光輝。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給學術界帶來了春天的氣息。圍繞著《李秀成自述》的真偽問題,又展開了一場包為熱烈的爭鳴。
1979和1984年榮孟源兩次撰文斷定:「《李秀成自述》不是李秀成的真跡,而是曾國藩修改後重抄的冒牌貨。」其理由如下:一、李秀成寫了9天,每天之間應有間隔,全文應有8個間隔。今所見《李秀成自述》原稿影印本,文字相連,看不出每天的間隔,顯然是曾國藩派人把李秀成每天所寫的真跡匯抄在一起的。二、寫供人李秀成,刪改人曾國藩、趙烈文,三方面的材料都說明李秀成真跡應是5萬餘字,而今留下的《李秀成自述》只有36000多字,這明顯地說明是被曾國藩動過手腳的。三、《李秀成自述》原稿影印本從第1頁到40頁,書口均寫有頁碼,整整齊齊,並無差錯,這就說明並非李秀成的真跡,而是曾國藩刪節後的抄件。四、《李秀成自述》原稿影印本中出現的「上帝」、「天王」多數並不抬頭;凡「清」字均不諱,而把不該諱的「青」字寫成「青」。這些,顯然是違背了太平天國嚴格的書寫規定和避諱制度。
針對榮孟源的看法,陳旭麓認為:「《李秀成自述》是李秀成的親筆。」他說,我們不可能設想當時的李秀成好像後來的作家一樣,有一個每天分節寫出的章節安排;字句的款諱問題,這是李秀成的有時疏忽,又回到早年的寫法,犯了諱,也並不奇怪;《李秀成自述》原稿如果是假的,曾國藩為什麼要把這個假東西當作寶貝傳之後代呢?為什麼他的第四代曾孫曾約農還要把這個易招物議的假東西公之於世呢?
此外,還有人斷言:《李秀成自述》不但是李的真跡,而且是完整無缺的。即曾國藩對他只有刪改,並未撕毀;至於《李秀成自述》原稿影印本最末一句話「實我不知知也,如知」,這說明李秀成已經「徹腸徹肚」,實在無話再說了,對此斷言,羅爾綱明確表示:不敢苟同。羅爾綱說:「一看『如知』兩字,誰都知道連一個句子還沒有寫完,必有下文,斷不能到此止步。」
「查現存原稿影印本最後一頁是第74頁,全頁寫滿,最末一行,最後一句說:『實我不知知也,如知』,紙已寫盡,文章未完,所以面對這一客觀存在的事實,大家都認為必有撕毀。」羅爾綱又指出:今天所見的曾家影印出版的《李秀成自述》並不是完整無缺的;其74頁以後,肯定是被曾國藩撕毀了,並不是冒牌貨,而是真的李秀成親筆寫的。
《李秀成自述》真偽之爭,不僅國內爭論熱烈,在國際上也引起不少人的關注。1978年4月8日國際友人路易。艾黎坦率地對《李秀成自述》的真實性提出了看法。他說:「如果像曾國藩這樣一個肆無忌憚的賣國賊官吏竟然會不去充分利用被俘的李秀成來進一步達到滿清的目的,這是絕對不可思議的。他可以先鼓勵李寫下他本人的歷史,然後再通過他的專家在同樣的紙張,以同樣的文風,添加上有害於太平天國事業的東西。之後,在顯示他本人寬宏大量的同時,對全部東西加以編輯剪裁。」又說:「由於自首書是經過篡改的,所以,曾國藩對它的完全顯得異常的神經過敏。他曾命令其家屬不得給他人看這份自首書。我曾親自在上海聽見過他的孫子說過這件事。」
而台灣出版的《李秀成自述》原稿影印本的英譯本譯者、倫敦大學柯文南則說:我相信我們今天所能細查的《李秀成自述》的確是他親手寫的,而看不出什麼重要的、決定性的遺漏。
《李秀成自述》真偽之爭己近半個世紀,至今仍是真偽難辨。若能對下列的一些問題作出一個圓滿的答案,那對《李秀成自述》真偽之謎的揭曉,肯定是大有益的。
早在抗日戰爭之前,史學家陳寅恪、孟森曾以委婉的言詞希望曾家後人及時發表李秀成親筆的《李秀成自述》,為什麼當時曾家後人並不理會?1944年,曾家後人只是勉強答應廣西通志館可派人前往抄錄李秀成親筆的《李秀成自述》,為什麼到了1962年,曾家後人才「落落大方」地讓它在台灣影印出版?
(張道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