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庶人」是什麼身份?

在西周社會裡,有一個等級叫「庶人」。他們是什麼身份?社會地位如何?由於歷史記載和人們對史料的認識不同,學術界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存在著很大的分歧。

傳世的西周康王時銅器大盂鼎,鼎上刻有一篇數百字的銘文。銘文中說:周王賞賜給貴族盂「人鬲(lī)自馭至於庶人」659人,另外又有「人鬲」1050人。郭沫若在《奴隸制時代》一書中對此分析道:「鬲是後來的鼎鍋,推想用鬲字來稱呼這種『自馭至於庶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取其黑色。在日下勞作的人被太陽曬黑了,也就如鼎鍋被火煙槱(yǒu)黑了的一樣。」「』庶『就字形看,可能是廚房,取其煙熏黎黑之意。」「鬲」與「庶」既然是鼎鍋和廚房,「人,鬲」和「庶人」是被太陽曬黑的整天在日下勞作的人,其社會地位必然是十分低賤的。因而郭老接著指出:「』人鬲『」是通過戰爭俘虜來的奴隸,是無可爭議的。』人鬲『包括』自馭至於庶人「,馭是家內奴隸,庶人的地位是在家內奴隸之下的。」周代的史書上記載:「庶人力於農穡」(《左傳。襄公九年》):「庶人耕農樹藝」(《管子。五輔篇》)。

郭老據此又認為:「庶人肯定是耕作奴隸。」《左傳。昭公七年》敘述過「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僕,僕臣台。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十等的後面幾等是奴隸,但其中沒有庶人。郭老對此又論述說:「這裡提到的奴隸都是『以待百事』的家內奴隸,庶人不在內,說明他們地位太低,不能入流,」可知庶人是家內奴隸之下的奴隸,處在當時社會的最底層。

對於上述論斷,有一些學者提出了不同意見。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從「庶」字的意義看。《爾雅。釋詁》說:「庶,眾也」;《說文解字》也說:「庶,屋下眾也。」可知「庶人」就是眾人。另外,「庶」還有次一等、非正宗的意思。周代實行宗法制度,嫡妻的長子可以世襲父爵祿位;而嫡妻的其他兒子和眾妾的兒子都稱「庶子」,只能別封為低一級的爵位。眾和次一等,都很難說是奴隸。第二,看庶人的政治權利。《尚書。周書。洪範篇》記述箕子對周武王說:你如有大疑,應該「謀及卿士,謀及庶人」。可知庶人是周王的咨詢對象。《詩經。大雅。卷阿篇》描寫周成王的賢士,「媚於天子」,「媚於庶人」。這裡的庶人,連周王的群臣都要討好他們。孟子談到周初「班爵祿」的規定說:「下士與庶人在官者同祿」(《孟子。萬章下》)。

可知庶人能夠擔任小辟,並得到低微的俸祿。相傳的《祭典》記述各階層參加祭禮的程式時說:「庶人有魚炙之薦」(《國語。楚語上》)。然則庶人還可參加祭祀等禮儀活動。第三,看庶人的經濟狀況。《禮記。曲禮下》曾記述周代各等級的私有財富,文中歷敘了國君、大夫、士的財產後說:「問庶人之富,數畜以對。」可知庶人也能有私產,而其財富多少的標誌就是牲畜的頭數。第四,看庶人在社會等級排列中的位置。按照《左傳》、《國語》的記載,庶人的地位始終在貴族的最低一級「士」之下,而在官府作事的「工商」之上,更在「皂隸」一類的奴隸之上,囪此,庶人的身份應該是平民,其地位並不很低。對於平民說,持奴隸說者又出來反駁了。他們指出,《禮記。曲禮》中有「禮不下庶人」的話。在當時社會中「禮」是一切活動的準則,人人都應遵守的規範。《詩經。相鼠篇》說:「相鼠有體,人而無禮,胡不遄死!」既然庶人不能守禮,那是連人的基本權利都沒有的。這些庶人,只能是像禽獸牲畜一樣的奴隸。再則,孔子說過:「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論語。季氏》)。可知庶人被剝奪了一切議論的權利。他們只能默默地替主人幹活,當一個會說話的工具。這樣的人,還不是奴隸嗎?

鑒於庶人的地位忽高忽低,庶人的權利忽有忽無,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主張,西周庶人「包括上層的自由民,中層的農奴,下層的奴隸」。上層的庶人有商時的下級貴族,這些人商亡後周公教他們務農種黍稷,來孝養自己的父母尊長。他們還能「牽牛車,遠服賈」(《尚書。酒誥》),到遠處去經商,可知他們是自由民。周貴族中親屬疏遠的,也要降為庶人,成為庶人中的上層自由民。中層庶人有周國舊有的農奴。倒戈起義的商奴隸兵,在助周滅商後也獲得農奴的待遇;周所封各諸國內的居民,獲得一小塊份地後也成為農奴。這些中層庶人在周代數量最大。下層庶人有戰爭俘虜來的奴隸,罪人及其妻子一起淪沒的奴隸,以及在手工業、商業、畜牧業和家內服役等方面的奴隸。西周的庶人是奴隸,還是平民?或者是自由民、農奴、奴隸三者兼而有之?三者兼有的說法看來比較公允,但在奴隸社會中,自由民和奴隸的界限是很深的,能把他們放在一起都用一種稱呼嗎?真諦究竟如何,尚待進一步探索。(鄭嘉融)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