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官不如現管」,這是一句知名度極高,被人們經常引用的諺語,以指代相關的人事現象。
這句名諺中的「縣官」指什麼?長期以來,它通常被人們理解為一縣之長,有關的著作,引用的論文等,均主此說,比如1987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常用諺語詞典》一書,即解釋為「一縣的最高長官」,這幾乎已成了定論。近來,有人認為:「縣官」理解為一縣之長其實是個誤解;這一句子中的「縣官」實際上是指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天子或者是指權力的象徵朝廷。其理由是:在中國古代,曾以「縣官」來稱呼天子。據地理學專家考證,上古時代的「縣」,指的是帝王所居之地,即王畿(國都),以後又逐漸發展到泛指全國。所以,古代的天子很自然地又被稱為「縣官」。從地理沿革的變化來看,「縣」之大小不定,春秋時「縣」大而「郡」小,秦代郡大縣小。
據考,縣制始於春秋戰國,秦代一個郡管轄幾個縣;漢代時,則郡國並存,國以下也有縣,隋唐以後縣隸屬於州或府。又,古代設置的縣大概有三種情況,其中有一種是通過兼併戰爭,在吞滅了小柄以後設置為縣,這樣的縣就比較大,並不是名諺中所指「縣官」的範圍。古史的有關記載也可證得這一點。如《史記》的「絳侯周勃世家」記載道:周亞夫的兒子為他買皇家的葬器,但沒給雇工錢。結果,「庸(通」傭「,指雇工)知其盜買縣官器,怒而上變告子。事連污條侯(即周亞夫)。」以周亞夫的顯赫地位,其子當然不會去盜買一個小小縣官的器物。這裡的「縣官」就只能專指天子而言,也和上句的語言環境相吻合。唐代司馬貞則更明確地指出:「縣官謂天子也……
王者官天下,故曰縣官也。「可以說,以」縣官「稱天子,歷代沿用。再如《明史紀事本末。燕王起兵》卷曰:「今編戶齊民,兄弟宗族尚相恤;身為天子親屬,旦夕莫必(決定)其命。縣官待我如此,天下何事不可為乎?」燕玉乃明太祖朱元璋之子弟,文中所指的「縣官」,顯然是指侄兒建文帝。而句中的「現管」,經分析認為指地方官更為合理,應包括一縣之長。縣官不如地方官,這個「縣官」當然不能包括一縣之長,否則就不能說通了。既然這句話中的「縣官」不是指一縣的長官,那它就只能是指高高在上的最高統治者天子了,或者說也可指稱朝廷。因此,「縣官不如現管」這句名諺的本意應該是「即使做了皇帝,在許多方面也不如掌握實權的地方官」。在實際使用「縣官不如現管」這句話時,人們常把「山高皇帝遠,縣官不如現管」連在一起引用的。這裡,「縣官」就非天子(朝廷)莫屬了。
有人還以為,「縣官不如現管」中的「縣官」只是一個泛稱,並沒有具體確定的指稱對象。「縣官不如現管」這句諺語,經考最早出現在古立高的《隆冬》一書的第四十四章中,文曰:「虎不離山,龍不離海;做官也要做地方官,縣官不如現管」。這裡的「現管」,當然是指具體掌握某項事務實權的人,而這正是這句話所要突出的重點含義,這和人們引用時的實際目的也是相一致的。至於在句中為什麼會寫上「縣官」一詞,是因為「縣」在古代是一個初級行政區劃、基本的核算單位,「縣官」一詞使用的頻率很高,很有知名度,所以就很自然地被寫在句中,成了上級主管部門的泛稱。「縣官不如現管」這句話的實際意思是:不管你是什麼樣的大官,在許多方面不如那些具體掌握某項事務實權的那些人。另外,再從實際生活來看,高於或低於「縣官」的各類官員,同樣都存在著不如「現管」的情況,可見,句中的「縣官」只能是個泛稱。
(俞奭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