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國夫人游春圖》中哪位是主人公?

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宋摹本。金章宗完顏璟在卷前隔水題籤,指為宋徽宗趙佶所摹),絹本設色,縱52厘米,橫148厘米,現藏遼寧省博物館。張萱是盛唐時期的重要畫家之一,據《歷代名畫記》稱他是開元、天寶間的宮廷畫師,和吳道子、韓干大致同時。他的作品大多描寫封建貴族的生活,並特別精於婦女和兒童。

張萱生活在唐代最繁榮又是開始轉向衰落的時代。這一時期產生了許多傑出的詩人和畫家,形成我國古代文化史上的一個高峰。同時統治階級的驕奢腐朽也隨著經濟的繁榮而加劇,因而在天寶十四年(755年)爆發了安祿山的變亂。在天寶末年,也就是安祿山變亂前幾年,以唐玄宗楊貴妃為首的封建統治集團的荒婬驕縱亦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虢國夫人游春圖》是張萱描寫天寶年間楊氏姊妹奢華生活的一個片段。《舊唐書》卷五十一「楊貴妃傳」對楊氏姊妹有如下的記載:楊貴妃……有姊三人,皆有才貌,玄宗並封國夫人之號,長曰大姨,封韓國,三姨封虢國,八姨封秦國,並承恩澤,出入官掖,勢傾天下。……三夫人歲給錢千貫,為脂粉之資……

大詩人杜甫的詩篇《麗人行》,對楊氏的奢侈生活也作了忠實的暴露: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為鎑葉垂鬢唇;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

就中雲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

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

蕭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遝實要津。

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

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杜甫這首詩完全是那時現實生活的暴露。天寶十一年,楊國忠做了右丞相,楊氏姊妹聲勢更為煊赫,虢國夫人和楊國忠比鄰而居,姊妹三人常和國忠並轡騎馬入朝,豪華炫耀,街頭平民不敢正視。有學者認為,張萱原畫早佚,其畫題與杜詩同名《麗人行》,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宋李公麟摹本其名就是《麗人行》。遼寧博物館所藏宋摹本,其名改為《虢國夫人游春圖》。

至於兩摹本中,哪一本更接近張萱祖本,學術界意見不一。

《虢國夫人游春圖》畫面情節單純,沒有任何背景,只畫九人(八個成人和一小孩)乘八匹馬在行進。前三騎作單行而稍有參差,其中二人著男裝。稍後二騎並行,馬上是兩位艷裝婦女。最後三騎並行,當中一位抱小孩,亦有一人著男裝。

畫中的主題人物為何許人?歷來就有種種不同的說法。清宮廷編纂的《石渠寶笈》正編云:「設色畫虢國夫人乘馬春遊,前後護衛者七人」。有人認為此說雖與畫名相符,卻與畫的內容似乎有悖,既然畫中除虢國夫人外,余皆侍從,為何畫中有三人從雲髻高聳到服飾顯系貴族婦女樣式,而與其他兩位侍女打扮迥然不同,這又作何解釋?一說韓國、虢國、秦國三國夫人同游;還有一說此畫系三國夫人暨楊國忠一起的共同春遊圖,這與史書記載楊國忠「有時與虢國並轡入朝,揮鞭走馬,以為諧謔,衢路觀之,無不駭歎」相符。

至於畫中究竟哪位是虢國夫人,更是眾說紛紜。

有學者認為並騎艷裝的兩位是皇帝的外戚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後面抱小孩的一位當是保姆。

也有的學者認為並騎艷裝中在近處向前看的一位是畫卷的主角虢國夫人,上方一人為秦國夫人。後面三騎,中間一人面容蒼老抱一小孩者,衣著和虢國夫人一致,是為韓國夫人。虢國與秦國夫人的髮髻,高聳而垂於一旁,岑參詩句「側垂高髻扦花鈿」符合於畫中的髮髻樣式。面容用淡赭石合朱赭渲染,細潤中帶微黃色,畫出了「宮樣輕輕淡淡黃」的唐代婦女慣用的「額黃」習俗。還有學者認為虢國夫人當是最後三騎當中的一位。古代畫家對畫面人物的安排是很認真的;從這一遊春的行列看,最主要的角色應當是最後三騎當中的一位。最前單行的三騎是前驅,稍後並騎的兩位服裝明艷,使人的注意力被吸引得漸漸集中,最後顯示出主體。主角兩旁的侍從一人紅衫,一人白袍,和前二人一起正像眾星捧月一樣,反襯出主角雍容、沉著的氣派。並騎的兩位服飾雖漂亮,派頭卻差得多(髮髻也與主角不同),二人之間風度也難分高下,要指定其一為主角是很勉強的。而主角不僅服裝色彩與眾不同,面部膚色也較深(其他人物面部用粉較多),正符合「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娥眉朝至尊」的說法。

近年又還有學者認為畫幅最前一騎,跨三花馬,作男裝者是虢國夫人。開元、天寶間貴婦人多喜著男裝,三花馬是宮廷御廄的特有標誌,且這匹馬比畫中其它幾匹都肥碩高大,非虢國夫人誰配騎它?鞍韉上還繡有虎紋,銀色雙雁障泥以及紅纓轡飾,比其它各騎都華貴。至於其餘七人,當為護衛、保姆。究竟哪一位是虢國夫人?看來仍然是謎。

(羅文中)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