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秦始皇在消滅六王、統一全國以後,自以為德過三皇,功高五帝,他為鞏固皇權、體現皇帝的尊嚴以及供自己享用,在首都咸陽大興土木,建宮築殿,其中所建宮殿中規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宮。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認為都城咸陽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宮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豐、鎬之間渭南的皇家園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建築之精英靈秀,營造一座新朝宮。這座朝宮便是後來被稱為阿房宮的著名古代宮殿。
阿房宮集中了當時全國各地宮殿建築的優點,規模空前,氣勢宏偉,它「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輦道相屬」,景色蔚為壯觀。《史記》記載:「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對於阿房宮的恢宏之勢,《漢書。賈山傳》中也有如下記載:」起咸陽而西至雍,離宮三百,鐘鼓帷帳,不移而具。又為阿房之殿,殿高數十仞,東西五里,南北千步,從車羅騎,四馬騖馳,施旗不撓,為宮室之麗至於此。「阿房原來只是朝宮前殿的名字,秦始皇本打算在整座朝宮建成之後「更擇令名名之」。由於宮殿規模實在太大,雖然每天都有十幾萬苦役參加營建工作,但一直到秦朝滅亡時,此宮仍然沒有竣工。後來,秦末起義軍項羽部進入咸陽,項羽的部下「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史記。項羽本紀》)
朝宮化為一片焦土。這樣,人們就以此宮「作宮阿房」,而把它稱為阿房宮了。那麼,這座宮殿為何取名叫「阿房」?「阿房」這一古怪的名字又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對此,歷代記載紛歧,說法不一,我們查考史書,發現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阿房一名是由於宮址靠近咸陽而得名的。《史記。秦始皇本紀》正義引《括地誌》云「秦阿房宮亦曰阿城,在雍州長安縣西北一十四里。按宮在上林苑中,雍州郭城西南面,即阿房宮城東南面也」。就是說,此宮殿距當時的秦都咸陽甚近,所以,顏師古說:「阿,近也,以其去咸陽近,且號阿房。」第二種觀點認為阿房一名是根據此宮「四阿旁廣」的形狀來命名的。阿,在古意中亦可解釋為曲處、曲隅、庭之曲等。(見《辭海》、《辭源》)阿房宮「盤結旋繞、廊腰縵回、屈曲簇擁」的建築結構就體現了這種「四阿房廣」的風格和特點。杜牧的《阿房宮賦》對此作了詳細的描繪,它說:阿房宮「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廓腰縵回,簷牙高喙,各種地勢,鉤心鬥角。盤盤焉,縵縵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雲成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正是由於阿房宮建築的這種風格,在《史記。秦始皇本紀》索隱中解釋此宮為何稱為阿房及阿房為何意時說:「此以其形命宮也,言其宮四阿旁廣也。」
第三種觀點則認為此宮所以被稱為阿房宮,是因為上宮宮殿高峻,若於阿上為房。這一觀點出自《漢書。賈山傳》,傳中的註釋曰:「阿者,大陵也,取名阿房,是言其高若於阿上為房,」這就是說,阿房一名是由於宮殿建築在大陵上而取名。從考古發掘來看,這種說法也是言之有理的。西安市郊約15公里的阿房村一帶是古阿房官的遺址所在地,從發掘的遺址可以看出,當年的阿房宮座落在地勢高峻的丘陵上,這裡至今還殘存著宮殿的高大地基。在阿房村村南附近,有一個宮殿遺留的大土台基,周長31米,高約20米;在村西南還有一個據考證是阿房宮前殿遺址的高大夯土台基,東西長約1200米,南北長500至600米,最高處約有8米,阿房宮就建在這些高峻的台基之上,恰如《漢書》所言「高若於阿上為房」。
由此可見,以上幾種觀點都是論有所據,言之成理,並又都能自圓其說。因此在沒有發現更新的確實有說服力的材料以前,很難斷定孰是孰非。所以,對於這座千古留名的著名宮殿當時究竟為何取名阿房,阿房的真正含義又是什麼,至今只能說仍是個沒定論的歷史之謎。
(朱立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