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故里究竟在何處?介紹陶淵明生平的資料,說法不一,令人模糊莫辨。《辭源》(修訂本)說他是晉尋陽人。《中國文學家大辭典》(譚正壁編,上海書店1981年版)說他是尋陽柴桑人。《辭海》(1979年版)說他是得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中國歷代名人辭典》(南京大學歷史系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說他是尋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人。《古典文學知識叢書。陶淵明》(廖仲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說他是得陽郡柴桑縣(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廬山歷代詩選》(馮兆平等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說他是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荊林街)人。
最早寫陶淵明故里的是劉宋顏延之的《靖節征士誅》:「有晉征士潯陽陶淵明,南嶽之幽居者也。」梁沈約所著《宋書》為他所立的《隱逸傳》,說他是潯陽柴桑人。《文選》的編撰者蕭統為他寫的《陶淵明傳》,唐代李延壽所撰《南史。隱逸傳》,都與沈約所說相同。
清代王謨所著《江西考古錄》「陶公故居」中引通志載:「靖節先生故居凡三處:一在瑞州新昌縣東二十五里。《圖經》云:」陶公始家宜豐,後徙柴桑。宜豐,今新昌也『;一在南康府城西七里,為玉京山,亦名上京。
《名勝志》云:「陶家疇昔家上京,即此『;一在九江府西南九十里柴桑山。《名勝志》云:「晉史陶潛家於柴桑,即今之楚城鄉也。去宅北三里許,有靖節墓。『」
彭澤縣文化館1983年文物普查時發現《定山陶氏宗譜。本宗遷居(民國十七年重修)》載有:「一世侃公,居饒州鄱陽;三世敏公,由鄱陽遷居柴桑,即今德化縣楚城鄉是也。四世淵明公,先居柴桑,後遷居栗裡,即今之星子縣丹桂鄉是也。」
關於陶淵明故里在「栗裡」之說,始於唐代顏真卿的一首《栗裡》詩。宋、元、明許多文人如陳舜俞、朱熹、王禕、桑喬等都沿襲此說,認為陶淵明故里是在「栗裡」。但是栗裡的具體位置又在何處?仍有許多爭論。南宋朱嘉在南康軍(今星子縣)做郡守時為顏真卿詩寫了一個跋:「栗裡在今南康軍西北五十里。谷中有巨石,相傳是陶公醉眠處。余嘗往游而悲之,為作歸來館於其側。」朱熹根據顏詩說粟裡在溫泉。
明代王禕《廬山記》曰:「醉石觀,即陶靖節故居栗裡也。」他也把栗裡說是在溫泉。
但是對溫泉栗裡,有許多人提出懷疑和異議。
南宋周必大《後錄》中有「訪栗裡,求醉石,土人直云:」此去有陶公祠,無栗裡也。『「
清人或宗慈《廬山志》卷六有:「今仿醉石者,先訪醉石觀,若問栗裡,土人瞠目莫對。」
唐代白居易有一首《訪陶公舊宅》詩。詩曰:「柴桑古村落,栗裡舊山川。不見籬下菊,但余墟中煙。子孫雖無聞,族氏猶未遷,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有人認為白詩中所說的栗裡,確是陶的故居,在東晉、劉宋時是顏誄中的柴桑裡,宋代叫鹿子阪。
明代桑喬《廬山紀事》:「鹿子阪在楚城鄉桃花尖山西,去靖節墓三四里,其地有淵明故宅」,「鹿子阪有靖節祠,乃後即先生居以祀先生者。旁有洗墨池。既而兵燹祠廢,為他姓田;其浚田為水所沖,有斷碑出焉,題曰:『晉陶靖節先生故里,北郡李夢陽乃始以為據。』」
鄧鍾伯在《陶淵明故里說》(《江西曆史文物》1982年第2期)一文中認為:「顏真卿栗裡詩(《朱子大全》題作《醉石》)是一首殘缺不全的五言古風,沒有體現出粟裡面貌來。……朱熹根據顏真卿詩定溫泉栗裡是淵明故里,其實錯了。」他認為「定荊林街鹿子阪為陶淵明故里,是最為妥當的」。
九江縣和星子縣還為陶淵明故里,展開了筆舌戰,九江縣莊雲新在《面陽山陶靖節先生墓、記號初考》(《江西曆史文物》1980年第4期)中說:「舊居在墓南約三里的柴桑裡,晉屬柴桑縣;明、清稱德化縣楚城鄉;今皆為九江縣馬回嶺公社馬頭大隊之屬境。」說陶淵明是九江縣人。
星子縣徐新傑在《淵明故里辨》(《江西社會科學》1982年第5期)中說:「故里一在星子城西五里玉京山畔的陶家照村;44歲遇火災後遷居於栗裡(今溫泉公社醉石館旁)。」陶淵明應該是星子縣人。
(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