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窯,又稱永和窯,坐落於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鎮西側,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綜合性瓷窯。產品有青釉、乳白、黑釉、彩繪、綠釉和黃釉等釉瓷。器型已發現120餘種。從造型、紋樣、釉色到燒造工藝,兼具江西景德鎮、福建建窯、浙江龍泉、河北磁州和定窯等窯系風格。彩繪筆法嫻熟,生動活潑,富於民間生活氣息。黑釉瓷運用複雜的窯變技巧,紋飾絢麗多彩,清新雅致,剪紙貼花更別開生面,在中國陶瓷史上誠可謂獨樹一幟。產品極負盛譽,行銷國內外。據文獻資料記載,吉州窯始燒於晚唐五代,興盛於宋元之際,元末終燒。瓷業的興旺帶來了市鎮的繁榮,商客絡繹不絕,當年曾出現了「辟坊巷六街三市」的繁榮景色。「百尺層樓萬餘家」,「金鳳橋地傑人稠,鴛鴦街絃歌宴舞」,便是當時永和鎮的真實寫照。
吉州窯到後來停燒衰敗。《景德鎮陶錄》云:「永和昔有五窯。」後來這五個有名望的瓷窯全都倒塌,余留下了24處堆積物,當地人稱之為「窯嶺」。對「窯嶺」,後人有過真切的記述:「吾鄉永和,有宋之名鎮也。地脈自娑山扶輿磅礡而來,至此為一大停蓄,宋時曾置陶場於此,所出陶器皆極古雅,今雖久廢,人亦時有掘得者,而廢窯則纍纍然羅列其地,如山,如阜,如岡,如陵,不知者多誤為邱阜焉。」(見永和窯嶺《曾氏族譜》)六街三市(即蓮池街、錫器街、瓷器街、茅草街、米市街、鴛鴦街,上市、中市、下市),72條花街,現在僅僅還有兩條街殘存。至於吉州窯為什麼會衰敗停燒,這個問題至今沒有誰講得清,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一、民間傳說。在永和,凡35歲以上的人,有口皆碑,流傳著神話般的傳說故事。民謠:「先有永和鎮,後有景德鎮。」傳說:南宋時,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母親,身懷文天祥時,臨到分娩前一天,還堅持到永和窯上點火為炊,引起了窯工的不悅。一天早晨,她大腹挺挺,姍姍而來,正跨入窯門準備點火,一個窯工立刻奔過來,帶有挖苦似的說道:「你就天天上我們窯上點火!」文天祥的母親是個精明的女人,聽到窯工話中帶刺,感到人格受到侮辱,激起心中的怒火燃燒,連忙將手縮回,以牙還牙地回答道:「好!你們燒龍燒鳳,我也不再來點火了!」說完立即離去。話音剛落,只見山搖地動,窯中龍飛鳳舞,「轟」的一聲巨響,頃刻間,永和所有的瓷窯全都倒塌,金鳳嶺由永和這一邊,傾倒到贛江東岸去了,窯工們驚恐萬狀,紛紛拔腿北逃。文天樣的母親回到文家莊——永和砂窟村,一跨進大門,就生下了文天祥。人們紛紛議論著,說文天祥出世是「仙人」下凡。這當然是神話傳說。
從此,永和瓷窯再也燒不成了。
二、百姓推斷。當地老百姓根據自己的觀察,認為吉州窯停燒,一則是窯場敖近沒有瓷土可取;二則是尹家、窯門村旁那口老的畫水塘水質變壞,畫不上釉彩。
三、歷史推理。從中國歷史角度來分析,吉州窯停燒期間,正值金兵南下進犯,金軍渡江南侵,沿途掠奪燒殺,幾次經過吉州。永和在吉州上游贛江之畔,亦未能倖免,百姓不能安居樂業,窯工要躲避拉丁抓夫之害,有的只好棄窯北逃。「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是此情的寫照。
四、文天祥帶兵抗金,窯工投戎從軍。
五、資料查閱。除了明代手抄本《東昌志》外,那就要算《景德鎮陶錄》(簡稱《陶錄》)。《陶錄》記云:「相傳陶工作器,入窯後變成玉,工懼事聞於上,封穴逃之饒,今景德鎮窯工,故多永和人。」用科學的尺度來衡量,這個記載可靠性也不一定準確。瓷土人窯後能否燒製成為玉?未必。即使燒成了玉,為何要害怕,甚至害怕到封窯逃走的地步呢?何況,這事也還屬於傳說。以上幾點,僅僅只能作一個方面的參考旁證。因此,吉州窯停燒衰敗,究竟是什麼原因?尚有待查考。
(曾廣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