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為何要立「無字碑」?

樹碑立傳,自古以來已成慣例。然而唐代的武則天卻為自己立了一塊「無字碑」,1000多年來人們對此猜測種種,成了一大疑案。1984年夏,筆者專程去陝西乾縣參觀了武則天的陵墓。

武則天陵墓坐落在西安市西北80公里的乾縣梁山上。乾陵是唐朝第三個皇帝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同葬的陵墓,高約30餘米,做踞平原之上。墓道沿梁山逐級下降,距梁山南百餘米處,左右有兩座小土山,俗稱「奶頭山」。由墓道往下走,兩旁排列有真人大小的石雕群像。武則天碑和唐高宗碑並列一處,豎立在近朱雀門的地勢寬廣之處,兩碑各高六米左右。兩面為「述聖碑」,由武則天撰文、唐中宗書寫,碑文歌頌唐高宗的文治武功;東面就是武則天的「無字碑」。「無字碑」看上去並非無字,上面密密麻麻刻有好多文字,但仔細觀察,則是宋、金以來人們的題識,估計是他們不耐「無字」之憾而添補的。由於日曬風化,字跡大多模糊不清。但不管怎樣,它並沒有說清武則天為何要立「無字碑」的用意。看來要真正搞清這個問題,還得追溯到武則天執政年代,以及人們對她一生的評價。武則天從655年做皇后開始參決政事,到705年被迫退位,前後參與和掌握最高權力達50年之久。如果從唐高宗死時算起,也有21年。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對她的評價素有分歧:有人因她「知人善任」,讚賞她的智慧;有人以她做事果敢,欽佩她的勇氣;也有人根據她「陰鷙好殺」,咒罵她的殘暴;還有人因她內多男寵,痛斥她的荒婬。後人對她立「無字碑」的用意,也是根據評價其功過的傾向而推測的,大致有以下幾種看法:有人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用以誇耀自己,表示其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達」。其表現在:第一,扶植新興地主階級,打擊豪門世族。她通過發展科舉制度,大量吸收新興地主進入政治舞台,抑制和削弱豪門對政壇的壟斷。第二,獎勵農桑、興修水利、減輕徭役和整頓均田制,使社會經濟不斷上升,民戶數不斷增長。第三,破格用人,鼓勵各級官吏舉薦人才,並虛心納諫,故「累朝得多士之用」。第四,加強封建國家的邊防,改善與邊境各族的關係。總之,武則天是一個富有政治理想和才幹的人,在統治期間做過許多符合人民利益的事,發展了「貞觀之治」,把歷史推進一大步,並對後來「開元之治」的全盛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其功績難以用文字表達。

有人則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因為自知罪孽太大,感到還是不寫碑文為好。第一,武則天以阿諛奉承的手段騙取斑宗信任,從地位較低的「才人」,爬到掌握大權的皇后,最後竊據皇位。第二,培養黨羽、建立宮廷奸黨集團,並打著李唐「朝廷」的旗號,消滅異己。第三,任用酷吏,實行告

密和濫刑的恐怖政策。第四,唐初社會經濟發展呈馬鞍形,而武則天當政時期處於最低處。第五,在她當政期間曾失掉了安西四鎮,危害了國家的統一。因此,武則天上台是「歷史的一次逆轉」,她是無顏為自己立傳的,只能用「無字碑」來敷衍搪塞。

還有人認為,「武則天是一個聰明的人,立『無字碑」立得真聰明,功過是非讓後人去評論,這是最好的辦法「。因為武則天有可以肯定的地方,同時也有應該否定的地方。武則天當政時期,貞觀以來經濟發展的趨勢,仍在繼續;在處理唐高宗去世前後複雜的局勢中,她表現了不平凡的個人才幹,就」納諫「和」用人「這兩點,連許多具有封建正統思想的人,也讚歎不己。

但是,武則天的消極面也十分突出,她為了鞏固個人的地位,任用「酷吏」,濫殺無辜,崇信佛教,奢侈浪費;特別是統治後期,朝廷政治日趨腐敗,形成一批為武則天所縱容支持的新的特權貴族。武則天逝世當年已被迫交出權力,還政於唐中宗,她知道自己的一生人們會有各種各樣的評價,碑文寫好寫壞都是難事,因此決定立「無字碑」,功過是非由後世評說。

武則天立「無字碑」為後世人出了難題,至今人們仍爭論不休,難斷其故。(謝寶耿)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