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匈奴西遷去向如何?

匈奴是我國北方一個古老的遊牧民族,長期以來與中原人民有著經濟、文化的聯繫。自漢武帝大規模抗擊匈奴後,勢力日衰。公元48年,匈奴分裂,南匈奴逐漸歸漢,北匈奴仍據漠北。公元89年東漢派竇憲、耿秉與南匈奴一起夾擊北匈奴,取得大勝。公元91年耿夔的部隊又大敗北匈奴於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從此他們西遁,「逃亡不知所在」。雖然後來我國史書上還零星地記載他們西去的一些蹤跡,但他們究竟走的什麼路線,到了什麼地方,長期不得而知。北匈奴從此在中國歷史上「消失」了。

事隔280多年,公元374年,一支號稱匈人的強大騎兵隊伍突然出現在歐洲的東部。他們勇猛善戰,所向無敵,很快征服東哥特國,接著揮戈西上,擊敗西哥特人,並迫使他們逃到羅馬帝國境內。於是匈人在東西哥特人居住的裡海之北建立昏國。日後匈人的騎兵又向羅馬帝國進軍,羅馬皇帝兵敗陣亡,全歐震驚。5世紀中,匈人阿提拉酋長又建立起一個東起鹹海,西至大西洋岸,北至波羅的海,南至多瑙河流域的強大匈奴帝國。6世紀阿提拉的後裔阿巴鞮在匈牙利平原上建立了匈牙利國。同樣,歐洲人對這突如其來的騎兵、從未見過的異族,也是茫無所知。他們來自何方,是屬於哪個種族,也成為歐洲人長期以來一直未解之謎。

區域上的距離、語言上的隔閡、彼此歷史的無知,使這個謎存在了1200多年而未有人去觸及。

18世紀法國學者德揆尼根據《通鑒綱目》、《魏書。西域傳》,並參以其他資料,著成《匈奴、突厥、蒙古及其他西部韃靼各族通史》一書,於1770年在巴黎出版,詳細敘述匈奴人早期的歷史,並首次論證了歐洲的匈人即中國歷史上的匈奴。6年後,英國歷史學家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在倫敦出版。書中採用了德揆尼關於匈人來源的說法。此後,英國伯克的《韃靼千年史》、德國夏德的《伏爾加河流域的匈人和匈奴》等著作中都提出了匈人即匈奴之說的觀點。19世紀末,中國學者洪鈞在出使俄國時,開始接觸到西方史籍,後著《元史譯文證補》一書,記敘了匈奴進入歐洲的過程。後來王先謙在注《後漢書集解》時,將洪鉤的材料輯錄入《後漢書。西域傳》註解中。於是廣大的中國學者開始知道匈奴進入歐洲的歷史。1919年章太炎寫了《匈奴始遷歐洲考》,梁啟超也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一書中注意到了北匈奴西遷的歷史。

中外學者在匈奴西遷史研究上的上述觀點,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極大的興趣和爭議。

持歐洲匈人即匈奴觀點的中外學者,主要從匈奴種族名稱、兩個民族風俗及文化上的聯繫以及北匈奴西遷的具體過程等方面論述他們的觀點。關於匈奴族名稱,德揆尼和吉本在他們的著作中都認為「匈奴與Huns(匈人)實為一體」。章太炎也認為「今之匈牙利即匈奴音轉」。後何震亞發表《匈奴與匈牙利》一文,認為匈牙利(Hungary)的「匈」(Hun)為種族名,「牙利」(gary)為地名,匈牙利即匈人之地,其與「匈奴」實為一意,只是「奴」

為當時中原對邊區少數民族之鄙稱。此外,匈奴在戰國前稱獫狁、熏育等名稱都是一個原音的對音,都拼音為「匈」。而「混夷」、「葷粥」之「混」、「葷」與匈人所建之昏國之「昏」音同。中外學者還驚人地發現,匈人與匈奴在對祭祀天地鬼神、崇拜日月,對孝的觀念、習俗尚左、歃血盟誓、脫帽致謝等風俗習慣和文化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如對孝的觀念,這是中國很早就有的一種道德概念。《後漢書。匈奴傳》載:「匈奴謂孝曰若鞮,自呼韓邪單于降漢,與漢親密,見漢帝謚常為孝,慕之。至其子復珠累單于以下皆稱若鞮.南單于以下直稱鞮也。「至歐洲的匈人首領阿提拉(Attila),其中」tti「,當譯成中文為」鞮「;建立匈牙利國的阿巴鞮(Apad),為阿提拉後裔,」d「,當為」鞮「。在中國境內匈奴單于都冠以若鞮或鞮,是為孝意,至歐洲的匈人首領也保留有」鞮「的音,這難道是偶然的巧合嗎?再有,歃血為盟,這是起源於匈奴族的一種風俗。《淮南子。齊俗訓》引高誘註:」胡人之盟約,置酒於人頭中,領主互相發誓。「《漢書》中多次記載漢人與匈奴單于殺白馬飲血盟誓的記載。而在西方,希臘史家希羅多德也謂裡海民族中有殺白馬盟誓的風俗。此外,匈奴人還有脫帽致謝的風俗。《後漢書。南匈奴傳》云:」單于脫帽徒跣,對龐雄等拜陳,道死罪,於是赦之。「脫帽致謝的風俗在匈牙利和歐洲是極普通的禮節。這些有趣的風俗和文化上的聯繫,也為中外學者找尋這兩個民族的相通之處,提供了論據。

在研究匈人與匈奴關係問題上,主要在於找到我國境內的北匈奴是如何到達歐洲的。這也是匈人是否是匈奴人的觀點能否成立的關鍵。德揆尼和吉本雖然都認為歐洲匈人即匈奴說,但他們都未能解釋北匈奴西遷的具體過程。吉本還認為要作出這樣的考證「是不可能的」。而中國史書上除《魏書。西域傳》、《隋書。四夷傳》等書籍中零星地記載北匈奴西遷的一些材料外,大多語焉不詳。這就給這問題的解決帶來了困難,因此一些持不同意見的學者認為,說匈人即匈奴「是憑借幻想,而不是根據歷史事實」。故長期以來有不少學者潛心於北匈奴西遷路線的考證。章太炎指出匈奴西遷的情形是「一出烏孫,一趣大秦。趣大秦者,所謂匈牙利矣」。後來丁謙又著《漢以後匈奴事跡考》一文,指出北匈奴被竇憲擊敗後,逾金微山,西走康居,建立悅般國,後又進入歐洲。後來雖還有些學者考證北匈奴的西遷,但大多沒有具體勾畫出北匈奴西遷的路線。近年來齊思和教授又發表《匈奴西遷及其在歐洲的活動》一文,將中西文獻比較研究,考證出北匈奴西遷歐洲的具體過程分四個階段:(一)悅般時期,(二)康居時期,(三)粟特時期,(四)

珂蘭時期。雖然對此文觀點國內仍有爭議,但齊教授研究的成果,基本上勾畫出了一幅匈奴西遷的路線圖。

但是直到目前為止,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中外學者還不是一致的。西方有些學者仍堅持「匈人不是匈奴人」的說法。可是,中外文化上的聯繫卻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近來中國音樂學院教師杜維雄等人,經十多年的研究考證,得出我國西北裕固族民歌與匈牙利民歌同出一源。他們在河西走廊採集民歌時驚奇地發現:匈牙利民歌中有不少曲調和裕固族民歌極為相似,像是一首歌曲的不同變奏。其中裕固族的《催眠歌》和匈牙利的《搖籃曲》不僅曲調一致,而且專用襯詞「唄哩」的發音也一模一樣。裕固族的祖先是丁零人,和匈奴同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西漢時匈奴征服丁零,並派衛律任丁零王。

匈奴族和裕固族在文化上的聯繫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裕固族仍保留了匈奴族民歌的一些風格,北匈奴西遷後則把他們的音樂帶到了遙遠的匈牙利。我國音樂工作者的這一發現,在國際上引起較大反響,無疑也為我們瞭解匈奴西遷的歷史及中西文化的交流,打開了新的窗口。

(阮國英)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