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國西南邊境四季如春繁花似錦的昆明城邊,有一煙波浩浩、滿目雲靄的湖泊、名曰「滇池」。有一首古詩這樣形容滇池風光:「海勢依城盡,波光帶日長。魚鹽帆百里,村落水中央。」
傳說,我國古代有一個滇王國在今日滇池的位置存在著,而經滄桑變遷,被洪水淹沒。1955年—1961年,考古人員在滇池邊,進行過幾次重大的發掘工作,挖出了數以萬計的古代文物,其中有一枚用純金製作的刻有「滇王之印」的印章。查《史記》記載,有「元封二年,天子……賜滇王王印」的記載,這表明,古代「滇」王國在昆明的存在是個事實,而且存在的年代大致在西漢時期。
但是在對另外一些文物的考證上,卻產生了許多令人不可思議的現象。如在一些青銅器中,表面都有著一層薄薄的發亮的銀白色金屬層,這使銅器不致被氧化。這種現象很像現代的鍍鉻工藝,兩千年前的西漢時代是絕對沒有鍍鉻技術工藝的,那麼這些銀白色的金屬層是怎樣被鍍上去的呢?
又如在文物中有許多綠松石小珠,珠中間有一穿通了的小孔,孔的直徑只有一枚繡花針大小,還有的孔被鑿成「U」字形。若把銅作成抽絲作工具去鑿孔,根本不可能在硬石上鑿開孔眼,那麼這些古人使用的是什麼工具呢?有一件定名為「盤舞」的鎏金青銅器,其服裝、人形和舞蹈動作等等,完全不同於今天雲南的各個民族人的形態,他具有「高鼻、深目」特徵,完全如白種歐洲人,日本學者說這是「大秦(古羅馬帝國)雜技」。據歷史記載,雲南雖然有「絲綢南道」之稱,但是來雲南經商的只有東南亞和南亞的一些近鄰國家,歐洲大陸還沒有商人直接來過雲南,也就是說,「大秦人」不可能進入雲南,那麼這種「盤舞」上的人形究竟是什麼人呢?
史載,楚頃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楚國派莊入滇,與土著部落結成聯盟,建立「滇國」,自稱「滇王」;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加封滇王常羌,從這些歷史上的零星記載來看,古代確實有過一個以「滇」為名的王國。
問題是,從大量出土的文物來看,古代滇王國的百姓卻與現在生活在滇池一帶的人民在風俗、習性上大相逕庭。除了上述一些不可思議的內容外,考古工作者還發現,「滇人」這一稱謂自漢以後就不再見於史書。古滇人還非常崇拜孔雀,把它當作神靈,滇王墓群中就有許多孔雀圖像,這說明當時昆明一帶有許多孔雀,《後漢書。地理志》也說「滇池多出鸚鵡」,孔雀和鸚鵡是熱帶、亞熱帶的鳥類,就是說,古代「滇王國」的氣候是熱帶、亞熱帶氣候,而不是像今天的昆明那樣「四季如春」。
有學者認為,查今天雲南境內最崇拜孔雀的民族要數傣族,他們視孔雀為神靈,傣族與古滇人之間還有一些相似之處,如發掘出的「滇人」文物青銅器中,反映出「龍舟競渡」的習俗,競渡的均為婦女,今天傣族婦女也有「龍舟競渡」的習俗。
在青銅器上的圖案中還發現,古滇人婦女都在腦後留一卷髻,形狀似銀錠,今日傣族婦女的卷髻,形狀雖然有些不同,但位置是相同的。
古滇人男子的腳上有蛇形圖案,這是紋身的標誌,今日傣族的男子仍然還保留著紋身的習俗。
古滇人舞蹈的造型是一種被稱為「三道彎」的造型藝術,今天傣族婦女舞蹈造型,與這種「三道彎」藝術十分相似。
古滇人近水而居住的建築是一種被稱為「桿欄式」的房屋,而傣族的建築也依水而建,建築的樣式與「桿欄式」大同小異。
總上所述,在兩千多年前,滇池邊曾有過一個「滇」王國,也有一個與今日雲南邊境的傣族在觀念、風俗、習性上比較接近的民族,但是這個被稱為「滇人」的民族自漢以後就不再見於史書。那麼,這個民族是怎樣形成的?
又是怎樣消亡的?它與如今生活在雲南南部、西部的傣族有著什麼關係?這也是歷史上的一個難解之謎。
(蔣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