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正本到底哪兒去了?

中國歷代新朝都有一個傳統:皆重視對書籍的收藏、整理、校正、編目。當然,這是為了維護文化正統的壟斷地位。新起的皇朝、帝王努力收集各種典籍,加以編纂,即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以此來號召天下儒士。如明成祖組織編纂《永樂大典》,就是為了給自己樹立偃武修文、一統天子的形象。正如他在《〈永樂大典〉御制序》中所言,「大一統之時,必有大一統之著作」。明代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命解縉、姚廣孝主持編輯《永樂大典》,參加編寫、撰稿、圈點的文人多達3000多人,前後用了5年時間。《永樂大典》在編纂時,文人根據明成祖「毋厭浩繁」的指示,「旁搜博采」。一方面,以皇家圖書館文淵閣中五代十國、宋、遼、金、元及明初五百年來累積的「中秘藏書」為基本;另一方面,又派遣一些官員如蘇叔敬等分赴各地,「購募天下書籍」。所以《永樂大典》彙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類著作七八千種,經、史、子、集、釋藏、道經、北劇、南戲、平話以及醫學、工技、農藝等,「無不類而列之」,內容極為豐富。尤為可貴的是,《永樂大典》在輯錄各類材料時,完全據原書整部、整篇、整段地收入,一字不改,即所謂「直取原文,未嘗擅改片語」,因而保存了大量珍貴的文化典籍。《永樂大典》全書共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錄六十卷,裝訂成11095冊,3億7千萬字。它不僅是我國文化史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而且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百科全書。然而,這麼一部重要的百科全書,在嘉靖年間重錄之後,其正本卻不知去向,下落不明;後人的有關記載又眾說紛紜,甚至越傳越訛,成了中國文化史上一件重大的迷案,至今未有定論。

總結起來,後人對《永樂大典》正本下落的看法,主要有四種不同的看法和觀點:其一,隨明世宗殉葬於永陵說。理由有三條,(1)從明世宗厚愛《永樂大典》來看,在明代帝王中,曾閱讀過《永樂大典》的,僅明孝宗、明世宗兩人。明孝宗曾命錄《大典》藥物禁方賜御醫房諸臣。和孝宗比,世宗則更愛《大典》。據《明世宗實錄》載:他「几案間每有一二帙在焉」,「按韻索覽」;嘉靖三十六年(1557)宮中失火,世宗一夜下三、四道命令搶救《大典》,之後又決定「重錄一部,貯之他所,以備不虞」。由於明世宗對《永

樂大典》「珠寶愛之」,所以正本極有可能為其殉葬於永陵。(2)在明代,以生者平時喜愛的書籍殉葬的例子很多,如60年代山東發掘朱元璋子魯王朱檀墓,發現殉葬的有《黃氏補千家集注杜工部詩史》等典籍;70年代上海郊區發掘的明墓中有成化本的《白兔記》等。明世宗在位時間很長,又極愛《大典》,故遺命以《大典》正本殉葬是極有可能的。(3)從永陵的建築特點來看,甚為宏偉,超過明代諸陵;又據《舊都文物略》說:「永陵規制壯麗精緻,長陵不及也。」以其建築規模,也存在殉葬《大典》正本的可能。

其二,藏於皇史宬夾牆說。此說以著名歷史學家、山東大學歷史系教授王仲犖先生為代表。王先生對《永樂大典》素有研究,他始終認為「正本沒有亡毀,我懷疑藏在皇史宬夾牆裡」。皇史宬修成於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年),為皇家檔案庫,專門存放《實錄》、《聖訓》和《玉牒》等。而皇史宬的建築,包括門、窗、大梁全用磚石修葺,殿基聳出地平,具有防火防水的功能;大殿牆壁則更為奇特,東西牆厚3.5米,南北牆厚6.1米,實為建築物中所罕見。因此,《永樂大典》正本有可能藏於皇史宬夾牆內。

其三,毀於明亡之際說。堅持這一看法的人很多,以郭沫若署名的《影印〈永樂大典〉前言》為代表。郭沫若說:「明亡之際,文淵閣被焚,正本可能即毀於此時。」國內出版的不少通俗讀本,如《祖國》等書在介紹《永樂大典》時,一般都認為「1557年,皇宮奉天門、三殿等處著火,《永樂大典》經搶救免於焚燬,後來,明世宗恐孤本再遭意外,便命徐階等109人,用了5年時間,摹寫了一部副本,從此正本和副本分別藏於文淵閣和皇史宬.明末,文淵閣被焚,正本被付之一炬」。說得再具體一點,即指正本被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焚燬了。起義軍佔領北京42天時,在皇太極和吳三桂聯軍的攻擊下,被迫撤離北京。據史籍記載,起義軍撤走時,曾放火焚燒宮樓。

但是,有的學者指出,以上各種史書都沒有明確記錄說《永樂大典》正本焚燬一事。既然文淵閣狹小,就安置不下1萬多冊的《永樂大典》及其他宋人諸集,文淵閣被焚,《大典》正本隨之不存在的結論是不能成立的。其實,早在明末,就有人對這種觀點持懷疑態度。如明史專家談遷在《國榷》中說「萬曆末,《永樂大典》不存,抑火失之耶?」太監劉若愚的《酌中志》也說「不知新舊《永樂大典》二部,今又見貯於何處也?」劉為內臣,熟悉明宮秘聞,連他也不知正本下落,只能說明「毀於明亡之際」的看法是一種推測而其四,毀於清朝乾清宮大火說。據《鮚埼亭集外編》載:雍正年間,《永樂大典》副本由皇史宬移藏翰林院,學者全祖望在翰林院看到了副本,並發現有缺,於是猜測正本下落說:「乃知其正本尚在乾清宮中,顧莫能得見者。……予嘗欲奏之今上,發宮中正本以補足之,而未遂也。」到了清朝末年,繆荃孫不但承襲了正本藏在皇宮內的乾清宮之說,而且還進一步發揮說道:「嘉慶二年(1797年),乾清宮一場大火,正本被燒燬了。」這在《藝風堂文續集》中有明確記載。從此,《永樂大典》正本被毀於乾清宮大火說便正式流傳開來。不過,有的學者指出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不足信。因為乾隆九年至40年間(1744—1775年),清政府曾對宮中藏書作過一次清理,所有善本典籍全部集中在乾清宮旁邊的昭仁殿,編成了《天祿琳琅書目》。

《永樂大典》是書籍中的「龐然大物」,有1萬多冊,如果正本在乾清宮中,是極易被發現的,現在《天祿琳琅書目》中未將《大典》編入,就證明正本當時並沒有藏在乾清宮中,又據《辦理四庫全書檔案》記錄,乾隆年間編輯《四庫全書》時,因為要從《永樂大典》中輯錄佚書,由於副本有缺,為此

宮裡宮外都尋找過《永樂大典》正本,但沒有結果。有人懷疑在康熙年間修書時,徐乾學、王鴻緒、高士奇等人在書局呆了很久,可能取走查閱而未能交回,於是帝令兩江總督高晉、浙江巡撫三寶到徐、高兩家查訪、問詢,結果毫無收穫。從這兩件事來看,正本藏在乾清宮是極不可能的,至於被毀於大火之說,更是站不住腳的。

可見,由於史籍沒有明載《永樂大典》正本的下落,後人在此問題上又多加推測、臆斷,所以正本究竟哪兒去了,始終未明。要揭開謎底,看來只能依賴於考古發現了。

(俞奭勳)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