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每一步前進都充滿阻礙。
強國的夢想,使他不惜付出一切。
無情的法令,使他難逃命運的捉弄。
不被重用的賢才
商君就是商鞅,姓公孫,是衛國國君姬妾生的公子。商鞅年輕時就喜歡刑名法術之學,那是建立和鞏固君王統治的一套法家學說。後來他做了中庶子一官,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公叔痤知道他十分聰明能幹,還沒來得及向魏王推薦,公叔痤就生病了,魏惠王親自去看望他,憂慮地說:「國相的病萬一遭遇不幸,寡人和國家可怎麼辦啊?」公叔痤回答說:「臣的中庶子商鞅,雖然年輕,卻有奇才,大王可以把國政交給他,由他去處理。」魏惠王聽後默默無言。當魏惠王將要離開時,公叔痤屏退左右隨侍的人員,對魏惠王說:「大王假如不打算任用商鞅,就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走出國境。」魏王答應了他的要求就離去了。惠王離開後,對隨侍人員說:「公叔痤的病很嚴重,真叫人傷心啊,他想要我把國政全部交給一個中庶子掌管,他難道是糊塗了不成?」
公叔痤又召來商鞅,道歉說:「剛才大王詢問能夠出任國相的人,我推薦了你。看大王的神情不會同意我的建議。我當先愛君後愛臣,因而勸大王如果不任用你,就把你殺掉。大王答應了我的請求。你趕快離開吧,要不就會被處死的。」商鞅卻說:「大王既然不能聽您的話任用我,又怎麼能聽您的話來殺我呢?」商鞅就沒有離開魏國。最後魏王既沒有任用商鞅,也沒有殺他。
瑕不掩玉
公叔痤死後,商鞅聽說秦孝公下令在全國尋訪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時代的霸業。他就向西去了秦國,通過孝公的寵臣景監求見孝公。孝公召見了商鞅,商鞅為孝公大談治國之道,孝公邊聽邊打瞌睡,一點兒也聽不進去。事後孝公遷怒景監說:「愛卿的客人真是一個大言不慚的傢伙,這種只會誇誇其談的人怎麼能任用呢?」景監就用孝公的話責備商鞅。商鞅說:「我用堯、舜治國的方略勸說大王,可他對這種道理卻沒有興趣。」幾天後,景監又請求孝公召見商鞅。商鞅再見孝公時,把治國之道說得淋漓盡致,可是還是不合孝公的心意。事後孝公又責備景監,景監也責備商鞅。商鞅說:「我用禹、湯、文、武的治國方法勸說大王而他也聽不進去。那麼我知道大王喜歡聽什麼樣的道理了,我請求他再召見我一次。」
於是商鞅又一次見到孝公,又大肆陳說了一次,沒想到這次孝公對他很是友好,可還是沒有任用他。沒過多久,孝公卻主動要求再召見商鞅。景監告訴商鞅,商鞅說:「我用春秋五霸的治國方法去說服大王,看他的心思是被說動了。果真再召見我一次,我就知道怎樣更有把握地抓住大王的心思了。」於是商鞅又見到了孝公,孝公跟他談得非常投機,膝蓋不知不覺地在墊席上向前移動。他們談了好幾天都不覺得厭倦。景監問商鞅:「您這次說的什麼,居然這麼合大王的心意?」商鞅回答說:「我勸大王採用帝王治國的辦法,建立夏、商、周那樣的盛世,可是大王說時間太長了,他等不了。我就向他陳述能夠在短時間內富國強兵的辦法,他才特別高興。」
舌辯群臣
孝公任用商鞅後不久,打算變更秦國的法度,但又恐怕國人議論自己。商鞅勸說到:「辦事猶豫不決一定不會成功。況且超出常人的行為,本來就常被世俗所非議;有獨道見解的人,一定會被一般人所嘲笑的。愚蠢的人事成之後都弄不明白是怎樣成功的,聰明的人卻可以事先預見將要發生的事情。追求完美道德的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成就大業的人不與普通人一起謀劃。因此,聖人只要能夠使國家強盛起來,就不必沿用舊的成法;只要能夠有利於百姓,就不必遵循舊的禮制。」孝公很贊成他的說法。
但大臣甘龍卻說:「不對,聖人不是通過改變民風習俗來教育感化廣大人民的,有智慧的人也不是通過改變不斷傳承的法度來治理國家的。順應民風民俗來施教人民,不費力就能成功。沿襲成法治理國家,百姓才會安定。」商鞅說:「甘龍所說的正是世俗的說法。常人安於舊俗,而書生拘泥於書本。這兩種人奉公守法還可以,但不能和他們談論成法以外的事情。三代禮制不同而都能統一天下,五霸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聰明的人敢於制定新的法度、變更禮制,愚蠢的人被舊的法律所制約、被舊禮制所約束。」